1.综合题- (共3题)
1.
以下是围绕“欧洲的兴衰”收集到的史料,阅读后请回答问题:
图说历史 材料一

(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图示信息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相应的括号内划“√”;违背了材料一图示信息所表达的意思,请在括号内划“×”;是材料一图示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划“○”。
文汇历史
【崛起篇】 材料二 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和力量。三大革命相互依赖、相互之间不断作用。……到19世纪末,形势发生了变化,科学不再处于附属的地位:它已开始改造旧工业,创造全新的工业。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在“科学革命”中,他的研究成果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的英国科学家是谁?
(3)法国大革命在“政治革命”中地位突出,揭开它序幕的事件是什么?
(4)材料中的“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的哪个新兴行业?对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衰落篇】 材料三 1914—1918年长达4年的战争苦难已使欧洲精疲力竭,经济上衰弱的生存能力已使欧洲无法决定自己的未来。……失去了以往作为世界中心的地位和威望。——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5)材料中的“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复兴篇】 材料四 20世纪60年代,西欧国家为提高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加强了经济上的联合……在以后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欧共体成员国之间频繁协调,逐步取消关税,对有困难的成员国提供援助,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6)依据材料,欧洲联合的历程呈现怎样的趋势?
历史感悟
(7)据“欧洲的兴衰”历程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什么?
图说历史 材料一

(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图示信息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相应的括号内划“√”;违背了材料一图示信息所表达的意思,请在括号内划“×”;是材料一图示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划“○”。
A.(图1)人物是意大利杰出的文学家,文艺复兴代表人物之一的但丁。() |
B.(图1)人物的长诗《神曲》无情地揭露教会的黑暗,热情地歌颂现世生活,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
C.(图2)反映了新航路的开辟开始把世界联结成一个整体。() |
D.(图2)新航路的开辟,是导致了西欧国家先后入侵美洲、非洲、亚洲地区,进行殖民扩张的根本原因。() |
【崛起篇】 材料二 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和力量。三大革命相互依赖、相互之间不断作用。……到19世纪末,形势发生了变化,科学不再处于附属的地位:它已开始改造旧工业,创造全新的工业。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在“科学革命”中,他的研究成果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的英国科学家是谁?
(3)法国大革命在“政治革命”中地位突出,揭开它序幕的事件是什么?
(4)材料中的“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的哪个新兴行业?对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衰落篇】 材料三 1914—1918年长达4年的战争苦难已使欧洲精疲力竭,经济上衰弱的生存能力已使欧洲无法决定自己的未来。……失去了以往作为世界中心的地位和威望。——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5)材料中的“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复兴篇】 材料四 20世纪60年代,西欧国家为提高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加强了经济上的联合……在以后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欧共体成员国之间频繁协调,逐步取消关税,对有困难的成员国提供援助,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6)依据材料,欧洲联合的历程呈现怎样的趋势?
历史感悟
(7)据“欧洲的兴衰”历程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什么?
2.
19世纪60年代,在世界近代化浪潮的冲击下,中、俄、日三国相继进行了社会改革,但中外改革的结果却大相径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的战争和国内革命使这个僵化的帝国终于出现一丝松动的迹象。帝国地方实力派人士认为,西方的优势是建立在军事基础之上的,一旦这种优势消失,则外患可消,内乱可弥。……1861年,湘派实力人士曾国藩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在刚从叛乱者手中夺取过来的安庆,创办了第一个近代军事企业。
——摘自霍布斯邦(英)《资本的年代》
材料二 1861年俄历2月19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法令(又称二一九法令)。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或交换农奴,不能随意干涉农奴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土地,但必须高价赎买。
——摘自霍布斯邦(英)《资本的年代》
材料三 1868年4月,日本天皇率领群臣宣读“五条誓文”,决心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军事;大学归功于美国。
——摘自霍布斯邦(英)《资本的年代》
(1)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化探索中的哪一历史事件?其结果以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是什么?
(2)材料二、三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对俄国和日本社会影响的相同点是什么?
材料一 西方的战争和国内革命使这个僵化的帝国终于出现一丝松动的迹象。帝国地方实力派人士认为,西方的优势是建立在军事基础之上的,一旦这种优势消失,则外患可消,内乱可弥。……1861年,湘派实力人士曾国藩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在刚从叛乱者手中夺取过来的安庆,创办了第一个近代军事企业。
——摘自霍布斯邦(英)《资本的年代》
材料二 1861年俄历2月19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法令(又称二一九法令)。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或交换农奴,不能随意干涉农奴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土地,但必须高价赎买。
——摘自霍布斯邦(英)《资本的年代》
材料三 1868年4月,日本天皇率领群臣宣读“五条誓文”,决心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军事;大学归功于美国。
——摘自霍布斯邦(英)《资本的年代》
(1)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化探索中的哪一历史事件?其结果以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是什么?
(2)材料二、三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对俄国和日本社会影响的相同点是什么?
3.
美国是一个没有童年的国家,在短短200多年的时间里,实现了从建国到强盛的华丽转变,而今已发展成为了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为此,九年级(1)班的同学们围绕美国发展之路开展了探究活动,请你也参加进来一起探究:
【独立·统一的美国】
材料一2008年,英国《泰晤士报》组织了8位英国顶尖国际和政治评论员组成的一个专家委员会,对43位美国总统分别以不同的标准进行了排名,结果是林肯、华盛顿名列第一位和第二位。
(1)依据史实,简要概括华盛顿和林肯在排名中位列前二位的最重要原因。
【创新·富强的美国】
19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在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方面都走在了西方世界的最前列。20世纪二三十年代,罗斯福创新性地实施“新政”摆脱了经济危机,取得了显著成效。当今世界,美国人才济济,全球一半多的科技发明出自美国。据此请回答:
(2)在科技创新上,举出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两项重大发明和美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地位及这次科技革命最为突出的核心技术。
(3)在制度创新上,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和显著特点分别是什么?
材料二 如图,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在资本主义世界的比例

(4)图示说明了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在资本主义世界处于怎样的地位?
【感悟·启示篇】
(5)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说说“美国发展之路”给我们哪些启示?
【独立·统一的美国】
材料一2008年,英国《泰晤士报》组织了8位英国顶尖国际和政治评论员组成的一个专家委员会,对43位美国总统分别以不同的标准进行了排名,结果是林肯、华盛顿名列第一位和第二位。
(1)依据史实,简要概括华盛顿和林肯在排名中位列前二位的最重要原因。
【创新·富强的美国】
19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在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方面都走在了西方世界的最前列。20世纪二三十年代,罗斯福创新性地实施“新政”摆脱了经济危机,取得了显著成效。当今世界,美国人才济济,全球一半多的科技发明出自美国。据此请回答:
(2)在科技创新上,举出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两项重大发明和美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地位及这次科技革命最为突出的核心技术。
(3)在制度创新上,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和显著特点分别是什么?
材料二 如图,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在资本主义世界的比例

(4)图示说明了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在资本主义世界处于怎样的地位?
【感悟·启示篇】
(5)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说说“美国发展之路”给我们哪些启示?
2.选择题- (共10题)
4.
归纳总结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以下是对辽、宋、夏、金时期最显著历史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对峙 |
B.民族政权的并立与民族融合 |
C.民族政权的并立向统一发展 |
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
5.
有人认为,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是革新道路上的“量变”,辛亥革命是个“飞跃”。这里的“飞跃”指的是辛亥革命( )
A.推翻了封建制度 | B.推翻了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
C.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
7.
漫画常以特有的艺术形式反映某一时期复杂的政治形势。下图是漫画家张仃1946年完成的作品——《十五年前的一幕童话》。这幕童话的结局是


A.日本挑起了九一八事变 |
B.日军不到半年,使东北三省成了日本殖民地 |
C.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
D.日军占领南京 |
8.
“好男当兵上前线,抗日队伍出四川。坐上大船到武汉,武汉火线扯得宽。哪怕飞机丢炸弹,哪怕四处起狼烟……” 。《川江号子•好男当兵上前线》这一作品创作时间最早可能是在
A.1931年 | B.1936年 |
C.1938年 | D.1945年 |
9.
2015年9月3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盛大阅兵仪式。回顾历史,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的标志性事件是
A.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
B.1945年9月2日,日本于美国 “密苏里号”军舰上向反法西斯同盟在投降书上签字 |
C.1945年9月9日,日本侵华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于南京在投降书上签字 |
D.1945年10月,日本驻台湾总督向中国政府表递交了投降书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