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在咫尺的元代权臣乱政,无疑使他(朱元璋)坚定了 解决 君相之争的决心。……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将胡惟庸抄家灭族,大肆捕杀胡惟庸同党,株连杀戮3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
材料二 雍正时,徐骏的诗集里有如下诗句:“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而雍正帝却认为这是存心诽谤,并下令照天不敬律斩立决。
(1)材料一中“重大改组”指的是什么?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歪曲解释,罗织罪状,制造冤狱的做法被人们称之为什么?有哪些危害?
(3)材料二中的皇帝设置了哪一机构,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从材料一中的“重大改组”到这一机构的设置,反映出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4)读诗明鉴,结合现代政府机构的设置,从经验和教训两个角度谈谈你的想法。
材料一 近在咫尺的元代权臣乱政,无疑使他(朱元璋)坚定了 解决 君相之争的决心。……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将胡惟庸抄家灭族,大肆捕杀胡惟庸同党,株连杀戮3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
材料二 雍正时,徐骏的诗集里有如下诗句:“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而雍正帝却认为这是存心诽谤,并下令照天不敬律斩立决。
(1)材料一中“重大改组”指的是什么?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歪曲解释,罗织罪状,制造冤狱的做法被人们称之为什么?有哪些危害?
(3)材料二中的皇帝设置了哪一机构,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从材料一中的“重大改组”到这一机构的设置,反映出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4)读诗明鉴,结合现代政府机构的设置,从经验和教训两个角度谈谈你的想法。
2.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通过这种考试)曾产生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隋唐以后,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这种考试)有着不解之缘,从未参加过这种考试的读书人只是极少数。(这种考试)产生出一大批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艺术家、诗人、学者、教育家、科学家、外交家等。
——节选自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材料二:明政府规定……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节选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阅读材料,回答:
(1)材料一中这种考试的选官制度是什么?诞生于什么朝代?依据材料一,这种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这种制度到明朝时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了什么变化?带来哪些不良社会影响?明朝的科举考试和秦朝的焚书坑儒有怎样相同的本质?
(3)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你希望历史学科考试有哪些改变?
材料一:(通过这种考试)曾产生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隋唐以后,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这种考试)有着不解之缘,从未参加过这种考试的读书人只是极少数。(这种考试)产生出一大批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艺术家、诗人、学者、教育家、科学家、外交家等。
——节选自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材料二:明政府规定……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节选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阅读材料,回答:
(1)材料一中这种考试的选官制度是什么?诞生于什么朝代?依据材料一,这种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这种制度到明朝时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了什么变化?带来哪些不良社会影响?明朝的科举考试和秦朝的焚书坑儒有怎样相同的本质?
(3)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你希望历史学科考试有哪些改变?
3.
自2012年以来,日本右翼围绕着“钓鱼岛问题”制造各种事端、开展日美联合夺岛军演等系列活动,引起中国人民对巩固国家统一、维护领土主权完整等问题的极大关注。某班同学针对“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这一主题进行归类学习,收集到了以下图片和材料,让我们一起阅读与感悟。
材料一

材料二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主要特点就是对外抗击外敌入侵,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两者密切相结合。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1)材料一图一中的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他最主要的历史贡献是什么?图二情境发生在1662年初我国的哪个地方?与此密切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2)17世纪中期,面对材料一中图三的情境,清政府哪位皇帝组织哪两次反击战?最终双方签订了哪一条约从而解决两国的东段边界问题?
(3)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材料一所涉及的史实体现了材料二的哪一观点?
请你再用清朝的一例史实来证明材料二的另一个观点。
(4)“学史使人明智”。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联系当今中日“钓鱼岛问题”,谈谈讨论“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这一主题的现实意义。
材料一

材料二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主要特点就是对外抗击外敌入侵,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两者密切相结合。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1)材料一图一中的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他最主要的历史贡献是什么?图二情境发生在1662年初我国的哪个地方?与此密切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2)17世纪中期,面对材料一中图三的情境,清政府哪位皇帝组织哪两次反击战?最终双方签订了哪一条约从而解决两国的东段边界问题?
(3)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材料一所涉及的史实体现了材料二的哪一观点?
请你再用清朝的一例史实来证明材料二的另一个观点。
(4)“学史使人明智”。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联系当今中日“钓鱼岛问题”,谈谈讨论“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这一主题的现实意义。
2.选择题- (共16题)
10.
“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的发明——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对这段材料不正确的理解是
A.火药的使用为资产阶级摧毁中世纪封建堡垒提供了武器 |
B.西方世界利用指南针找到了通往东方的新航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
C.指南针的使用,成就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
D.印刷术的推广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
15.
学完中国古代史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A.《浅议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度》 |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
C.《论元朝行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
D.《论明朝丞相与清朝军机大臣的异同》 |
17.
专制主义政治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把国家的一切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统治者之手;二是排斥任何形式的监督。下列各项中符合这两个基本特征的有()
①西周的分封制 ②隋唐的科举制 ③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④清朝设立军机处
①西周的分封制 ②隋唐的科举制 ③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④清朝设立军机处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