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在我国古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多个“盛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元初,四方丰稔,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丁壮之夫,不识兵器。安西诸国悉平为郡县,置开远门,亘地万余里。
材料二 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材料三 (康熙在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派兵驻守。施行“展界开海”政策,离乡背井之人纷纷还归乡里,认故亩,以耕以凿,渐次垦辟,至无旷土。各宜乐业,人民安生。
材料一 开元初,四方丰稔,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丁壮之夫,不识兵器。安西诸国悉平为郡县,置开远门,亘地万余里。
——《开元纪事》
(1)据材料一,概括开元盛世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从“选人用人”角度分析其原因。材料二 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英)汤因比
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余秋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汤因比、余秋雨选择和向往宋朝的原因。材料三 (康熙在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派兵驻守。施行“展界开海”政策,离乡背井之人纷纷还归乡里,认故亩,以耕以凿,渐次垦辟,至无旷土。各宜乐业,人民安生。
——《名家讲坛》
(3)据材料三,概括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
2.
观察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识读材料,结合所学,梳理我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2)郑和曾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其船队最远到达了什么地方?你是怎样看待这次远洋航行的?
(3)从以上探究的史实中,你得到的最大启示是什么?

(1)识读材料,结合所学,梳理我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2)郑和曾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其船队最远到达了什么地方?你是怎样看待这次远洋航行的?
(3)从以上探究的史实中,你得到的最大启示是什么?
3.
选官用人是国之大事。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中兴以人才为本”,自古有“得人者昌”“失贤者亡”之说。因此认真总结中国古代选官用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第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zānfǔ)望之继世。孤寒失之,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
——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二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gòu)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三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廖燕《明太祖论》
(1)材料一中“科第之设”是指哪一制度的创立?创立标志是什么?
(2)材料一中“科第之设”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述“科第之设”的历史作用。
(4)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材料一科第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zānfǔ)望之继世。孤寒失之,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
——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二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gòu)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三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廖燕《明太祖论》
(1)材料一中“科第之设”是指哪一制度的创立?创立标志是什么?
(2)材料一中“科第之设”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述“科第之设”的历史作用。
(4)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2.简答题- (共1题)
4.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同时带去许多工艺品、谷物种子、药材、茶叶以及历法、生产技术与各种书籍。
材料二元朝,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西藏等边陲地区都处在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材料三清朝,西藏地区与中央政府的联系更加紧密,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于清初到北京,受到顺治皇帝接见,被正式赐予“达赖喇嘛”封号。
——以上材料均摘自北师大版历史教材·七下
(1)材料一中的史实发生在哪个朝代?这一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2)材料二反映了元朝的哪一制度?管辖西藏的机构是什么?
(3)清朝初期受到册封的除了材料三中提到的达赖,还有另一位喇嘛教首领,他是谁?康熙帝赐予他什么封号?为有效管辖西藏事务,清朝还设置了什么机构?
(4)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材料一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同时带去许多工艺品、谷物种子、药材、茶叶以及历法、生产技术与各种书籍。
材料二元朝,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西藏等边陲地区都处在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材料三清朝,西藏地区与中央政府的联系更加紧密,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于清初到北京,受到顺治皇帝接见,被正式赐予“达赖喇嘛”封号。
——以上材料均摘自北师大版历史教材·七下
(1)材料一中的史实发生在哪个朝代?这一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2)材料二反映了元朝的哪一制度?管辖西藏的机构是什么?
(3)清朝初期受到册封的除了材料三中提到的达赖,还有另一位喇嘛教首领,他是谁?康熙帝赐予他什么封号?为有效管辖西藏事务,清朝还设置了什么机构?
(4)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3.选择题- (共6题)
7.
唐朝以前,黄河流域粟和小麦广泛种植,粮食产量超过南方。从唐朝中晚期至宋代,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较快,粮食产量逐渐超过北方,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民谚。上述材料说明( )
A.粮食产量的增多促进人口的增长 |
B.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
C.农业经济重心南移 |
D.灌溉技术的改进使粮食产量增多 |
8.
“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造成洪武皇帝工作负担沉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
A.丞相制度的废除 |
B.军机处的设立 |
C.文字狱的兴起 |
D.东厂的设置 |
9.
1793乾隆皇帝致英国国王书写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清朝处于康乾盛世 | B.中国经济领先英国 |
C.清朝皇帝夜郎自大 | D.中国推行开放政策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简答题:(1道)
选择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