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定远县(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85195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1/20

1.综合题(共4题)

1.
材料一: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 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 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 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1)你认为材料中所说使中国人受到巨大刺激的“19 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指的是哪三次战争?
材料二:据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六百万镑。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很多。在 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拿镶有珠玉的时钟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
──英国《泰晤士报》
(2)材料二中“军人”是指什么人?
材料三:这场战争由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列强联军从大沽到天津乘火车进犯北京。到1901年腐败的清政府在这场战争中又战败了,被迫同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
(3)材料三的“这场战争”的名称是什么?战后“被迫同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指哪一条约?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
近代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苦难,中国人民积极寻求摆脱苦难的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奕提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曾国藩强调,购买外洋船炮并进行仿造,是“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李鸿章感叹西方国家“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细巧,器械之显明……实非中国所能及”……如果不“求富强”,中国将不能自立。
材料二“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梁启超《变法通议》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材料一中的人物提出什么救国主张?写出这场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康有为的上书最终感动了光绪皇帝,在中国历史上开始展开一场改革运动,写出这场运动名称和揭开序幕的历史事件
(3)梁启超的《变法通议》发表在当时很有影响的什么报刊上?写出康有为和梁启超领导的这场运动主要影响。
3.
中国近代化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艰难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据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摘自李鸿章《筹办夷务始末》
(1)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等人筹办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李鸿章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的关键是什么? 
材料二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
——摘编自《中国近代通史》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洋务运动取得的成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的积极作用?
材料三 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
——粱启超
(3)为实现材料三中“大梦唤醒”,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什么运动?结果和影响如何?
材料四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活中国在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德、赛”两先生是指什么?综上所述四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其主张和历史作用上有什么相同点?
4.
2016年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海峡两岸纷纷举行各种活动,隆重纪念孙中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生平活动大事年表: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学院,后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1894年6月,上书李鸿章,提出改良主张,未被采纳。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立志推翻清朝统治。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创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学说。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了中华民国。1912年2月,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制订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商报》评价孙中山“不知有身,不知有家,不知有敌人,不知有危害,不知有艰难。寝馈食息,必于救国,造次颠沛,不忘奋斗”
材料三孙中山曾说“吾辈即以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付世界发展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
(1)据材料一,1892年至1894年间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概括材料中有关孙中山在1894年—1912年期间的具体革命活动。
(2)材料二评价孙中山有五个“不知”,你怎么理解?结合材料三,你能感受到孙中山怎样的精神品质?
(3)今天,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共同纪念孙中山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2.选择题(共20题)

5.
江淮大地人杰地灵。下列安徽历史名人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①朱元璋
②李鸿章
③戴安澜
④包拯
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
C.④①②③D.④①③②
6.
为巩固政权,太平天国颁布的建国纲领性文件是( )
A.《海国图志》B.《天朝田亩制度》C.《资政新篇》D.《四洲志》
7.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为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 的理想社会,颁布的文件是 ( )
A.《天朝田亩制度》B.《资政新篇》C.《天朝土地制度》D.《天朝农耕制度》
8.
有人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下列各项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
A.外国列强侵占了中国的大片领土B.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C.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洗劫烧毁圆明园D.列强获取大量赔款
9.
鸦片战争后,英国侵略者在和约谈判中一再企图用威胁利诱方法使中国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他们实现这种罪恶的目的是在哪一条约签订后?(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通商章程善后条约》D.《虎门条约》
10.
《梓里述闻》记载,道光二十二年(1842 年),英国舰队侵入长江后,一直开到南京。 军舰来往于南通江面时,当地人惟恐英军登陆,纷纷下乡避难。这段记载反映了 (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
下列历史人物中,热情歌颂了十月革命,第一次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的是()
A.
B.
C.
D.
12.
1912年3月1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颁布了由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参议院B.国务院C.国会D.议会
13.
1916年,北京街头出现了一副对联,上联是“袁世凯死了”,下联是“中国人民万岁”,围观者说,上下联对不起来。作者说:“袁世凯就是对不起中国人民。”他这样说的主要理由是袁世凯( )
A.公然镇压革命B.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C.出卖维新派D.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复辟帝制
14.
中国近代推翻了清王朝反动统治的历史事件指的是( )
A.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B.洋务运动
C.鸦片战争D.五四运动
15.
1913年2月,一位国民党领导人在国民党湖北支部举行的欢迎会上说:“我们此时要致力于选举运动……要在国会里头,获得过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就可以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这位领导人是( )
A.孙中山B.蔡锷C.宋教仁D.黄兴
16.
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初步形成的是( )
A.光复会的成立B.华兴会的成立
C.日志会的成立D.兴中会的成立
17.
下列是一组中国近代历史的图片,与这组内容吻合的主题是(   )
A.戊戌变法兴办工业B.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
C.外国资本主义的扩张D.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的建立
18.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中间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下列首先实践了“西方的新型工业的梦想”的事件是(   )
A.新文化运动B.公车上书
C.宣传维新思想D.洋务运动
19.
“公车上书”的主要发起人是
①严复
②谭嗣同
③康有为
④梁启超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
20.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语,如现在的网络流行语“蓝瘦香菇”、“洪荒之力”等。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与它紧密相关的流行语是(  )
A.民主共和B.实业救国C.民主科学D.维新变法
21.
这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开始的地方。“这里”是指
A.井冈山
B.南昌
C.遵义
D.瑞金
22.
徐州“东襟淮海,西接中原,南接江淮,北扼齐鲁”,自古便是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兵家必争之地。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徐州地区的著名战役是(   )
A.渡江战役B.淮海战役
C.辽沈战役D.台儿庄战役
23.
生活在100年前的上海人,不可能
A.发电报问候亲人、与朋友照相
B.在《中报》上看时政新闻
C.向上司行跪拜礼、称“老爷”
D.穿西装去电影院看电影
24.
1876年某天,家住上海的李先生,在当时最著名的中文报纸上,看到了吴淞铁路正式投入运营的报道。该报纸应是(    )
A.《民报》B.《申报》C.《解放日报》D.《新青年》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