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检测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84771

试卷类型:单元测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7/11/19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优于他人担任公职,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①依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表现。
材料二英人于世界民族中,诚不愧为先觉,彼既认明王权不当绝对,即创为根本大法,使国中贤智,得所准据,以发抒其意气。
——章士钊《政本》
②材料二中的“根本大法”是指哪部法律?以此为依据英国逐渐确立了什么政体?
材料三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差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③依据材料三,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材料四建国初期,中国民盟主席张澜在政协会议上讲话指出:“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那一套陈腐的东西……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
④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了哪些民主政治“新制度”。从西方和中国的政治体制的变化中,你能够得到哪些启示?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有学者在谈到这次战争之后中外交往的历史时曾说:“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材料二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三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材料四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1)材料一中“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的是什么?19世纪中国受到哪些方面的“不平等待遇”?
(2)材料二、三、四分别出自哪个不平等条约?
(3)几段材料反映的一条主线是什么?
3.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专制黑暗政体之历史也”……或告之曰:“我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封建社会之历史耳,虽至今犹然,一切病痛尽在是矣。”

——据钱穆《国史大纲》整理

材料二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

——摘自林伯渠《荏苒三十年》

材料三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

——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1)依据材料一,归纳作者对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被过低估计”的原因。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轨迹。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2.单选题(共21题)

4.
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列强扩展对华贸易的主要动力是
A.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
B.工业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C.商业利润的刺激
D.清政府的软弱可欺
5.
有的历史学家认为“(鸦片战争)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今天有的历史学者又提出了“鸦片战争——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碰撞”的新认识。以下正确的是
A.两种观点符合史实
B.两种观点都错误
C.前者观点正确后者观点错误
D.前者观点错误后者观点正确
6.
沙俄违背《中俄尼布楚条约》而割占的中国领土是
①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
②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40万平方公里
③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平方公里
④中国西北部7万多平方公里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
有学者认为,中英鸦片战争是多边世界贸易的产物,这种冲突也可能转变成糖蜜战争或米战争。此观点旨在
A.掩盖鸦片战争的侵略性
B.为英国发动战争做辩护
C.揭示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D.说明战争对中国的巨大促进作用
8.
《南京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主要分布在
A.长江下游流域
B.珠江下游流域
C.广东、福建沿海
D.长江以南沿海地区
9.
英国外相巴麦尊曾在密信中写道:“我以最忠诚的心情建议陛下政府,立刻用武力占领舟山岛,严密封锁广州、宁波两港,以及从海口直到运河口的扬子江江面。陛下政府将从此获得最适意的满足。”这里“最适意的满足”主要是指。
A.打开市场和掠夺原料
B.促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C.在中国建立殖民地
D.强迫清政府签订条约
10.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对此理解比较合理的是
①前一个“不公正”指中国自认是天朝上国,视外国为蛮夷
②后一个“不公正”指列强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
③后一个“不公正”是前一个“不公正”引起的
④西方对中国不公正的目的在于工业革命后商品输出需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1.
“壬寅立约后,朝野上下,一切如故,初未因外患而有所变革也。”此处的“约”指的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12.
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规定的条款中,最能反映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的是
①割香港岛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协定关税 ④五口通商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3.
两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西方列强把开放通商口岸作为主要内容,反映了其发动战争目的是
A.报复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
B.为资本输出创造条件
C.打开中国市场
D.建立租界
14.
鸦片战争前,英国向中国大量贩运鸦片的直接目的是(   )
A. 损害中国人的身心健康   B. 削弱清朝军队战斗力
C. 破坏清政府的禁烟法令   D. 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
15.
《天朝田亩制度》中有关“分田”的规定,其实质是
A.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B.实施男女平等的分配方案
C.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
D.贯彻了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
16.
在中国近代史上,各阶层一直在内忧外患中寻找着强国御辱之道。其中农民阶级发起的有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发起的有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从社会发展演进的角度看,对上述事件概括正确的是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都始终将自由作为奋斗目标
C.世纪之交出现了反侵略的高潮
D.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17.
致使太平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的事件是
A.天京事变
B.天京陷落
C.太平军北伐失败
D.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18.
(题文)拜上帝会创立后势力发展迅速,这能从本质上反映当时的社会
A.宗教迷信严重
B.拜上帝会有创新精神
C.阶级矛盾尖锐
D.人民渴望平等平均
19.
1905年的日俄战争,日本以小国战胜俄国那样一个大国,给清廷以很大震动。中国朝野上下普遍将这场战争的胜负与国家政体联系在一起。认为“非小国能战胜于大国,实立宪能战胜于专制”。这直接导致了
A.清末新政的开始
B.“预备立宪”的开始
C.立宪派转而拥护革命派
D.国会请愿运动的开始
20.
标志着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开端的是
A.《中法新约》的签订
B.《马关条约》的签订
C.三国干涉还辽
D.德国强占胶州湾
21.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不平等的条约,是因为
①大片领土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②巨额赔款,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③列强进行资本输出,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2.
某条约规定:“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各省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以下关于该条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1900年签订的《辛丑条约》
B. 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
C. 禁止中国人民反帝斗争
D.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23.
辛亥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
①中国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民主共和与专制复辟的斗争
②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是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流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④中国历史出现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趋势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4.
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认为,“吾侪(同辈)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鄙人愿诸君于是等谬想淘汰洁尽,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则同胞幸甚!”由此说明孙中山
A.主张通过革命实现共和
B.建立了进步力量大联盟
C.借助维新变革挽救危亡
D.首创了民主共和思想

3.选择题(共7题)

25.

《礼记》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这说明诚信是(    )

26.

(1)现有下列物质:维生素A、维生素C、碘元素、铁元素、淀粉、油脂.请选择正确答案填在相应的空格里.

①人体缺乏某种维生素会引起坏血病,这种维生素是  {#blank#}1{#/blank#}

②人体缺乏某种微量元素会发生贫血,这种微量元素是 {#blank#}2{#/blank#}

③既能为人体提供热量,又能提供必需脂肪酸的物质是 {#blank#}3{#/blank#}

(2)垃圾处理要遵循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原则,目前常用的方法有 {#blank#}4{#/blank#}、 {#blank#}5{#/blank#}和 {#blank#}6{#/blank#},三种方法各有利弊.

(3)钢铁在潮湿的空气里很快就被腐蚀,原因是在钢铁的表面形成了一层电解质溶液的薄膜,跟钢铁里的铁和少量的碳构成无数微小的原电池,请写出两极发生的主要的电极反应式:

正极 {#blank#}7{#/blank#}负极  {#blank#}8{#/blank#}

(4)粮食中的糖类在人体中能转化成葡萄糖而被吸收,一部分葡萄糖在体内被氧化分解,释放出能量,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blank#}9{#/blank#}

葡萄糖具有还原性,能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配制银氨溶液时应将2%稀氨水逐滴加入1ml 2%AgNO3溶液中,到 {#blank#}10{#/blank#}为止,再加入1ml  10%葡萄糖溶液,振荡,水浴加热3~5min,观察到有银镜生成,请写出该银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blank#}11{#/blank#}

27.

用反证法证明命题:“三角形的内角至多有一个钝角”,正确的假设是(  )

28.

用反证法证明命题:“三角形的内角至多有一个钝角”,正确的假设是(  )

29.

英国作家霍尔金的小说《指环王》长期不为中国观众所了解,好莱坞将《指环王》搬上银幕后,《指环王》小说在各大书店高居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这说明(  )

30.

英国作家霍尔金的小说《指环王》长期不为中国观众所了解,好莱坞将《指环王》搬上银幕后,《指环王》小说在各大书店高居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这说明(  )

31.

英国作家霍尔金的小说《指环王》长期不为中国观众所了解,好莱坞将《指环王》搬上银幕后,《指环王》小说在各大书店高居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这说明(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1道)

    选择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