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中外交流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道奇观。阅读材料
材料一 长安是整个丝绸商贸之路的起点。正是有了丝绸之路的沟通,长安拥有了海纳百川般雍容丰厚的文化,留下了众多丝路通商的痕迹。经过几百年的西域通商,到唐朝时,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全世界的人们都向往着这个神奇的城市,唐朝也从容地汲取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营养滋润。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都城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举例说明这一时期为中外友好交往做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及其事迹。
材料二 《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2)依据材料二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回答,郑和成功地实现远航的技术条件有哪些?
材料三 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信函中的几句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清时期怎样的社会特征?
材料一 长安是整个丝绸商贸之路的起点。正是有了丝绸之路的沟通,长安拥有了海纳百川般雍容丰厚的文化,留下了众多丝路通商的痕迹。经过几百年的西域通商,到唐朝时,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全世界的人们都向往着这个神奇的城市,唐朝也从容地汲取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营养滋润。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都城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举例说明这一时期为中外友好交往做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及其事迹。
材料二 《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2)依据材料二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回答,郑和成功地实现远航的技术条件有哪些?
材料三 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信函中的几句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清时期怎样的社会特征?
2.
科举制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 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1)为改变材料一中所反映的弊端,隋文帝和隋炀帝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二 “唐朝时社会对科举考试十分重视,当时人把榜上提名、高中者成为“登龙门”。唐太宗在金銮宝殿端门见到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喜月:“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矣。”

(2)材料二图所反映这种制度唐太宗时是如何完善的?
材料三 后世人嘲讽明朝以后考取功名的人说:“摆尾摇头,便道是圣们高低。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辜负光阴,”明朝学者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人也。”
(3)根据材料三回答,明朝的考试制度叫什么?唐太宗顾炎武对此制度的态度有何不同?并说明其理由
材料一 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1)为改变材料一中所反映的弊端,隋文帝和隋炀帝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二 “唐朝时社会对科举考试十分重视,当时人把榜上提名、高中者成为“登龙门”。唐太宗在金銮宝殿端门见到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喜月:“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矣。”

(2)材料二图所反映这种制度唐太宗时是如何完善的?
材料三 后世人嘲讽明朝以后考取功名的人说:“摆尾摇头,便道是圣们高低。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辜负光阴,”明朝学者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人也。”
(3)根据材料三回答,明朝的考试制度叫什么?唐太宗顾炎武对此制度的态度有何不同?并说明其理由
2.选择题- (共10题)
4.
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经历了一个由北向南转移的过程,至南宋时最终完成。以下关于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南方为少数民族政权,政治清明 | B.南方战乱相对较少 |
C.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 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
6.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对外交往频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以下内容能够反映明朝经济发展的有①引进玉米、甘薯等作物 ②景德镇成为制瓷中心,盛产青花瓷 ③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出现许多较大商业城市 ④在江南的丝织业中心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 )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