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2019届九年级5月质量调研检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84572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6/21

1.综合题(共2题)

1.

   中华民族饱受磨难而自强不息,历经曲折而愈挫愈勇,备尝艰辛而愈加成熟,在不断探索中开启新航程,谱写走向复兴的奋斗凯歌。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学生几千人,因山东问题失败,在政府高压的底下,居然列队示威,作正当民意的表示。这是中国学生的创举,是中国教育的创举,也是中国国民的创举……

——罗家伦 1919年5月26日《每周评论》

材料二1462公里,这是从上海到北京的空间距离。然而,从诞生于上海到在北京执掌全国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走了整整28年。期间,中国共产党先后经历了“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五个关键阶段。

——新华社特稿《在历史关节点上》

材料三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白手起家的中国人,在那个年代,创造了诸多的奇迹:新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第一架飞机、第一辆卡车……掌握了自己命运的中国人民,不断树立起新的里程碑。 在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也在稳步推进。

——《筑梦中国》解说词

材料四“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党和国家面临又一重大历史关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面临新的巨大困难和压力。党领导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21世纪。

——欧阳淞《关于中国共产党90年历程的回顾与思考》

(1)根据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一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对中国历史进程有何影响。当年的学生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当代学生传承?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的“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分别指什么。

(3)材料三中“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标志是什么?请列举一项那个年代确立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4)请指出材料四所述的两个“重大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所作出的重大举措。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识。

2.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穿越历史的风烟眺望未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5世纪末开始,人们认识世界的视野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亚欧“整体”扩展到欧亚非美四大洲联系为一个整体。这种变化以及新兴资本主义的发展,迅速开启了从“狭隘地域性的存在”到“世界历史性的存在”的发展进程。

材料二世界政治家预言,19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舞台将日益受到正在兴起的德国,俄国和美国的影响,然而事实是,这三个国家中的一个国家遭到了决定性的失败;第二个国家在革命中崩溃了,20世纪20年代和以后时期的国际事务似乎仍是以英国和法国的行动为中心。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 第一,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国际关系……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即美欧日 及俄中等主要国家和战略区域决定世界格局的态势,美国仍然是唯一的超级大国;第二,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性主题不会根本逆转……各国战略将主要着眼于本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王逸舟《关于多极化的若干思考》

材料四让不同制度的国家互相敞开大门,以此增进彼此间的尊重与了解。彼此相信一种制度会吸收另一种制度的长处,在相互的合作与和平中共存。也许我们每个国家,在持有适当的自卫能力的同时能够与其他国家签订互不侵略与互不颠覆的公约,重建世界秩序,在其中的每个国家都会保持主权独立。

——摘编自威尔·杜兰特、阿里尔·杜兰特《历史的教训》

(1)材料一中“人们认识世界的视野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根据材料概述这一事件的影响。

(2)分析材料二据所学知识回答,德国“遭到了决定性的失败”,俄国“在革命中崩溃”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战后最终形成了怎样的国际秩序?

(3)材料三中,“国际关系”呈现出怎样的局面?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决定世界格局的态势”的因素有哪些?

(4)依据材料四,作者认为不同制度的国家间应该如何相处?请列举一个在维护当今世界和平中发挥重大作用的国际组织。

2.选择题(共19题)

3.
重文轻武是宋朝的基本国策,下列对这一国策的解读不准确的是(   )
A.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B.文臣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C.有利于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D.不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安定
4.
清朝采取的措施中,与设置驻藏大臣、伊犁将军具有相同作用的是(  )
A.设置台湾府B.设置安西都户府C.设置厂卫机构D.设置军机处
5.
1840年8月,道光皇帝授命琦善向英军表示:林则徐“措置失当”,“必当逐细查明,重治其罪”。在道光皇帝眼中林则徐“措置失当”主要指(  )
A.禁烟不力引发人民不满B.抗敌不力作战失利
C.虎门销烟招致英军北上D.闭目塞听贻误战机
6.
瓦德西在给德国皇帝的奏折中明确指出:“中国民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瓦德西产生此种顾虑是因为(   )
A.三元里人民抗英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公车上书
7.
1938年初,日本声称:若中华民国放弃抗日,日本可以“考虑废除以往所有的在华特殊利益(例如治外法权等)”。1940年7月,英国首相丘吉尔表示,“英国准备于战争结束之后……与中国政府谈判废除‘治外法权’”。不久美国也表示“在条件许可的任何情况下……取消在华一切……‘特权’”。这说明(  )
A.中国外交取得了预期效果B.日本对华政策有引领作用
C.各国希望与中国搞好关系D.抗战影响国际局势的变化
8.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下列属于解放战争中战略决战战役的是(  )
A.挺进大别山B.转战陕北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
9.
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指出:“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一目了然的事实——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恩格斯所评论的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
某班同学为一些地方设计“历史名片”宣传语,下列适用于井冈山的是()
A. 辛亥首义,共和号角 B. 五四中心,风云新途
C. 八一枪响,军旗升起 D. 革命摇篮,红军故乡
11.
1974年,各国专家纷纷预测,中国绝不可能养活10亿人口,这个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正走向灾难。毫无疑问,后来这一预言被无情地粉碎了,在这其中起到重大作用的是(  )
①“东方魔稻”的培育推广 
②农业生产合作社
③“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2.
2018年3月29日,第五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在沈阳烈士建园举行,与68年前的这场战争有关的有(  )
①邱少云在上甘岭战役中牺牲
②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政权
③为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④大大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③④
13.
它“结束了外国在中国领土统治的历史,也证明了祖国的强大”。能支撑这一结论的是(  )
A.《告台湾同胞书》B.通过“九二共识”C.香港回归D.澳门回归
14.
20世纪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把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振兴中华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这些重大理论成果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对这些重大理论成果“一致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作出的伟大创新B.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C.都是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思想武器D.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产物
15.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载:“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或行使地方官吏的职责,或提出诉讼,或为他人担保,或担任律师。”材料表明(   )
A.在古罗马妇女没有任何人权
B.罗马法对妇女歧视,说明了它的局限性
C.说明《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未给人民带来任何好处
D.说明罗马法竭力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16.
“在整个历史上,每逢较弱的社会受到较强的、好战的社会威胁时,就会产生两种相反的反应……第一种反应为退却和逃避;第二种反应则体现为调整和适应。前者的口号是‘返回美好的从前’,后者的口号是‘向西方学习,以与西方作战’”。下列国家中曾表现为“第二种反应”的是(  )
A.法国大革命
B.彼得一世改革
C.美国独立战争
D.日本明治维新
17.
下面是1870—1913年美、德、英、法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变化表: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殖民扩张B.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C.大工厂生产的开始D.采用新技术、新设备
18.
曼弗雷德.马伊在《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中认为,1848年2月发表的某一文献,“对某些人来说,这是一个救世福音,对另外一些人,它则是魔鬼学说。”该文献是(  )
A.《独立宣言》
B.《人权宣言》
C.《共产党宣言》
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9.
“虽然向美洲种植园提供的奴隶约在1200万到2000万人之间,但非洲损失的人口据估计却是这一人数的4倍。”材料中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A.三角贸易B.独立战争
C.南北战争D.农奴制改革
20.
列宁曾经评说:“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下列史实能证明此观点的是(  )
A.诺曼底登陆B.日本偷袭珍珠港C.莫斯科保卫战D.日本侵华战争
21.
法国和德国在经历相互摧毁的二战后,没有继续“战争—复仇”的恶性循环,而是达成了谅解,并开始了长期与密切的合作,欧洲也得以走上联合与统一的道路。材料说明(  )
A.欧洲实现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B.欧洲国家有共同的思想文化基础
C.法德和解成为欧洲合作的助推器D.地区经济发展必须放弃利益争夺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