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0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后训练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384340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2/15

1.综合题(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期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篇》
材料二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称的“二敌”指什么?
(2)“二敌”在哪些方面仿效了“中国”(中原王朝)?
(3)他们为什么要仿效中原王朝?他们仿效中原王朝对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4)材料二中“(辽)与朝廷”是通过什么盟约实现和好的?
(5)你如何看待这一盟约?

2.选择题(共10题)

2.
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辽)国政权的是(  )
A.赵佶B.阿保机C.元昊D.阿骨打
3.
(题文)银川是全国101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凤凰城”的美誉。银川在古代称为兴庆,它曾是下列哪一少数民族政权的都城 (    )
A.吐蕃B.西夏C.南诏D.渤海
4.
好多诗词当中都可以找到历史的影子。有一首描绘契丹人生活的诗道:“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知识有( )
①契丹族是一个游牧民族  ②契丹人居住在营帐里③契丹人过的是定居生活  ④契丹人靠打猎为生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5.
下图中的契丹文字、西夏文字与汉字很相似,有许多汉字的笔画,是仿照汉字创造的。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B.礼乐文明的确立
C.汉唐盛世文化的出现D.农牧文化的交融
6.
辽太宗统治时期,契丹从后晋皇帝石敬瑭手中得到了(  )
A.黄河以北地区B.幽云十六州
C.淮河以北地区D.长江中下游
7.
(2014•临沂市)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剧,其中歌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 )
A.宋太宗B.宋真宗
C.宋高宗D.宋太祖
8.
北宋曾把与契丹政权边境交界地区的一些地方改名,如“威虏”改为“广信”、“静戎”改为“安肃”、“破虏”改为“永静”等。这种现象约出现于( )
A.澶渊之盟前
B.澶渊之盟后
C.宋金和议前
D.宋金和议后
9.
西夏和北宋战争不断,后来双方议和的原因是(  )
A.西夏被北宋打败了B.宋夏连年交战,双方损失都很大
C.北宋被西夏打败了D.夏受到辽的威胁,需要联合北宋
10.
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是宋辽、宋夏之间“议和”的共同点(  )
A.宋王朝都要交纳大量岁币B.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的和平相处
11.
1005年,结束紧张的战争状态,达成澶渊之盟的双方是(  )
A.辽与西夏B.辽与南宋C.宋与西夏D.辽与北宋

3.填空题(共7题)

12.
元昊称帝后,多次率军进攻_____,_____被动挨打,节节败退。_____也遭受很大损失。后来,双方订立和约。
13.
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____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宰相____力劝皇帝亲征打败辽军。之后,辽与宋议和,史称______。
14.
隋唐时期,游牧在北方的___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____,带去了____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15.
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_____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发展生产,创制____,国力不断增强。
16.
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_____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____。元昊仿效_____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发展农业生产,还创制了_____。
17.
辽太宗时,占领_____,从此,辽与_____的冲突加剧。
18.
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____,原属____的一支。唐朝时集中到甘肃、陕西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道)

    选择题:(10道)

    填空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