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第三中学2016-2017下八年级历史试题及答案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84055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2/23

1.综合题(共3题)

1.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她是个有才识的女子,出嫁吐蕃,带去了许多书籍和谷物、蔬菜种子,还带去大批手工业工匠。从此,吐蕃人学会了平整土地、种植蔬菜,学会了养蚕缫丝,纺织刺绣,等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国家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支援,1979年,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额外补贴40亿元,以后每年递增10%。2001年以来,国家共投资1000多亿元用于西部建设,改善西部生态环境,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
材料三: 西藏地区人大代表索朗顿珠说:“我家和西藏百万农奴一起翻身解放,享有充分的政治经济权利。现在家里新盖了8间房子,饲养了三头奶牛、一头牦牛、13只绵羊和四头猪,还买了彩电、立柜、藏式柜等。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时汉藏友好交流的哪一史实?
(2)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是在哪个朝代?清朝设置什么机构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3)1951年,西藏通过什么方式获得解放?
(4)材料二中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什么制度?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我国实施了什么战略?
(5)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索朗一家的变化谈谈你的感想?
2.
某校准备开展以“宣传新中国建设成果”为主题的活动,同学们搜集了下列资料。请你参与,根据要求,解决问题。(21分)
(人物篇)
下面图中的历史人物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感动中国的英雄楷模,请你分别写出二位人物的姓名,并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事迹。(4分)

(1)图一: 被誉为:
(2)图二: 被誉为:
(探索篇)
下面四幅图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农村的变化。

(3)根据图片信息回答: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农村各开展了哪些重要运动?(5分)党在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农村政策最根本的出发点是什么?(2分)
(4)图三农村政策的变化给农业发展带来的后果?(2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政策的改革对农业生产影响?(2分)
(成就篇)
实现工业化是全国人民追求的目标。为此,党在不同时期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5)图一、图二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后实现的建设成就。这一计划是哪一年开始执行的?(2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有何历史意义?(2分)
(感悟篇)
从主题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建国头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众多成就,许多工业从无到有。请回答:
(6)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2分)
3.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肩负民族复兴重任,领导全国人民进行艰难探索,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年中、印、美人均钢和电的产量对照表
国家
项目
中国
印度
美国
钢产量(千克)
2.37
4
538.3
发电量(千瓦时)
2.76
 10.9
2949
 
材料二 建国后至20世纪末,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图

材料三  1978-2010年中国国民经济部分年份简表
 
1978年
1992年
2002年
2010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3624
20370
102398
421368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支配收入(元)
343.4
1826
7073
28762
 
(1)依据材料一,分析建国初期我国的工业状况
(2)依据材料二,导致我国1957-1962年粮食人均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1978-2010年中国经济较快增长,尤其是1992年后的迅猛增长,归功于1978年和1992年中共两次重大会议精神的贯彻,这两次会议分别做出了什么重大决策?
(4)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2.选择题(共17题)

4.
既是中国近代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又是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特区的是
A.厦门B.宁波C.广州D.深圳
5.
回眸中共走过的90年足迹,有一些城市永载史册,我们选择南昌、遵义、深圳的理由分别是( )
①中共成立之地  ②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③人民军队的创建之地  ④指明长征的正确航向,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A.①③②B.②③④C.③④②D.①②④
6.
周恩来总理曾说过“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五四运动是爱国运动
B.五四运动到开国大典
C.五四运动是民主革命
D.五四运动向现代转折
7.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政治运动经常开展,这在当时人们取名中也留下深刻的印记。如钱红卫、孙建国、刘援朝、周跃进等。一般而言,以上四人中年龄从大到小排列顺序是()
A.孙建国、周跃进、钱红卫、刘援朝
B.刘援朝、钱红卫、孙建国、周跃进
C.钱红卫、周跃进、刘援朝、孙建国
D.孙建国、刘援朝、周跃进、钱红卫
8.
某历史学习小组围绕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运动进行研究性学习。该小组研究的主题应是 ( )
A.彻底实现国家独立B.巩固新生政权
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D.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9.
新中国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的标志性事件是
A.新中国成立
B.“一五计划”的完成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三大改造的完成
10.
历史上的一些做法往往打上时代的烙印。“大串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学生“停课闹革命”这些做法应当发生在
A.“文化大革命”时期B.“大跃进”时期C.人民公社化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
11.
“文章合为时而著”,高考作文也能彰显时代精神。195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这里“幸福的年代”的含义是
A.大跃进运动使人民丰衣足食
B.人民公社化运动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C.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人民过上好日子
D.改革开放使人民走上致富之路。
12.
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B. 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B.“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 “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13.
2012年CCTV-1主办的全国道德模范颁奖晚会上,对道德模范郭明义的颁奖词是:“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郭明义的“平凡与伟大”是下列哪位人物的精神内涵在新时代的丰富和升华?
A.焦裕禄
B.王进喜
C.袁隆平
D.雷锋
14.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首歌谣称赞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一五”计划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5.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经济三角洲--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三角洲--内地
C.沿海经济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16.
***曾引用诗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鼓舞和祝福深圳人民。1992年,为深圳“扶摇直上”再添动力的是(  )
A.“一五”计划的执行B.大跃进运动的发动
C.经济特区的建立D.“南方谈话”的发表
17.
下列各项,属于如下图所示会议公报内容的是(  )
A.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C.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D.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18.

历史在谱写着歌曲,歌曲在凝聚着历史。“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当年,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着这首战歌在司令员{#blank#}1{#/blank#}的率领下,奔赴朝鲜前线,保家卫国;“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是{#blank#}2{#/blank#};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每当唱响这首《走进新时代》,我们不免心潮澎湃,“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在{#blank#}3{#/blank#}(会议)上作出的。

19.
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A.国有企业改革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D.实行对外开放
20.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
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为结束海峡两岸分离状况,我们提出的基本方针(    )
A.改革开放B.民族区域自治C.“一国两制”D.四项基本原则

3.填空题(共3题)

21.
民主与法制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的《  》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2)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
(3)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 》,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22.
独立梦、工业梦、强军梦、统一梦…“中国梦”凝聚着各方共识,砥砺国人前行。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并加以改正。
(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改正:___________
(2)1976年10月,林彪反革命集团的粉碎,标志着“文革”的结束。( )改正:______
(3)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 改正:_______
(4)1997年党的十四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 改正:
23.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历史证明,制度的僵化阻碍社会进步,制度的创新促进社会进步
(1)1978年我国思想理论界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 ______________ (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 新时期为完成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的创造性构想是  
(3)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 ______________ 体制并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7道)

    填空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