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惠民县大年陈镇中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同步练习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383783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3/15

1.综合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材料二: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幽云十六州),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 一中的“朝廷”指什么政权?“蕃”在这里主要是指哪一少数民族?
(2)哪一历史事件直接导致“(辽)与朝廷和好年深”?简述该事件的历史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材料二中的“二敌”分别是指什么政权?请结合材料,分别从政治和民族关系的角度概括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
2.
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大范围的交融时期,政权并立战和交错形成了社会的独特面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规定双方为兄弟国家,送每年向辽纳岁币,绢20万匹、银10万两。
材料二:西夏向宋称臣,宋每岁赐西夏绢13万匹、银5万两、茶2万斤,节日再另行赏赐。
(1)上述二则材料反映的分别是什么事件?
(2)简述材料二中的“西夏”的建立,并列举出西夏的汉化措施。
(3)如何看待宋与辽、西夏的“战”与“和”?

2.选择题(共10题)

3.
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是宋辽之间、宋夏之间“议和”的共同点(    )
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B.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
C.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共处D.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4.
京剧《澶州之战》是一出历史故事剧,其中歌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    )
A.宋太祖B.宋高宗C.宋真宗D.唐玄宗
5.
10世纪初,定都上京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
A.鲜卑B.契丹C.党项D.蒙古
6.
“澶渊之盟”前北宋对辽采取的主要政策是(    )
A.防御B.进攻C.和亲D.投降
7.
宋和西夏达成和议后,产生的积极影响包括(  )
①增加了中原人民的经济负担
②促进了宋与西夏的和平交往
③推动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
④北宋获得相对安定的发展环境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8.
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的老人),不识干戈。”这说明澶渊之盟( )
A.削弱了北宋的实力B.使辽的统治趋向腐朽
C.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D.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
9.
耶律阿保机和元昊分别是辽和西夏的建立者,下列属于他们共同点的是( )
A.鼓励垦荒B.订立官职C.创制文字D.制定法律
10.
宋太祖赵匡胤曾非常豪迈地咏诗说:“未离海底千山黑,月到中天万国明。”似乎是气魄很大,但是北宋并没有完全实现国家的统一,北宋时期与其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除了西夏外,还有(  )
A.辽B.金C.蒙古D.唐朝
11.
建立契丹国的契丹首领是(  )
A.耶律德光B.耶律阿保机C.元昊D.完颜阿骨打
12.
下列不属于宋夏和议相关的史实是(  )
A. 元昊向宋称臣
B. 宋给西夏岁币
C. 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D. 北宋派兵镇压西夏起义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