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共2题)
2.综合题- (共2题)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南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写出2点)
(3)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发展趋势。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材料一:东汉以后,由于黄河流域战乱频仍,我国出现了人口由北向南流动、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历史趋势。
朝代 | 南方 | 北方 | ||
人口(户) |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 人口(户) |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 |
西汉 | 2470685 | 19.8% | 9985785 | 80.2% |
唐代 | 3920415 | 43.2% | 5148529 | 56.8% |
北宋 | 11224760 | 62.9% | 6624296 | 37.1% |
材料二:太湖流域苏州、湖州的稻米产量占全国首位,故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两浙的丝织品已跃居全国首位。宋代制瓷出现许多名窑,后来居上的景德镇窑成为瓷业中心。宋代的造船技术居于世界前列,海船制造中心分布在东南沿海的大城市。宋代商业繁荣,内外贸易空前活跃,北宋时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泉州作为外贸港口在宋代崛起,南宋以后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1)材料一表格反映了我国人口在宋朝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南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写出2点)
(3)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发展趋势。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4.
(中国,崛起之路)中国崛起之路,曲折而又艰辛,历史上许多经验,值得借鉴。
材料一:历史上,中国至少曾有三次被公认为是地区最强大的国家,第一次是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当时汉朝周边的一国家开始进口汉朝的商品和技术——主要是丝绸、纸张、陶瓷以及陆军和海军技术……7世纪唐朝的建立不仅宣布了中国的第二次崛起,而且巩固了中国在南方的力量,并通过陆路向四周扩展影响力。这种影响力还传播到隔海相望的日本。中国不仅高度开放而且迎来了一个贸易和工业增长的时代。……1368年,明朝建立了,中国由此实现了第三次崛起。虽然这次与前两次相比有些逊色,但中国强大的力量仍给这一地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材料三: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信函中的几句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概括中国古代三次崛起体现出的共同特征。(至少回答两个方面)
(2)根据材料三,想一想清朝采取了哪种对外贸易政策?采取此政策造成了什么严重后果?(至少回答两个方面)
(3)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中国第四次崛起?
材料一:历史上,中国至少曾有三次被公认为是地区最强大的国家,第一次是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当时汉朝周边的一国家开始进口汉朝的商品和技术——主要是丝绸、纸张、陶瓷以及陆军和海军技术……7世纪唐朝的建立不仅宣布了中国的第二次崛起,而且巩固了中国在南方的力量,并通过陆路向四周扩展影响力。这种影响力还传播到隔海相望的日本。中国不仅高度开放而且迎来了一个贸易和工业增长的时代。……1368年,明朝建立了,中国由此实现了第三次崛起。虽然这次与前两次相比有些逊色,但中国强大的力量仍给这一地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王赓武《中国迎来第四次崛起》
材料二:郑和船队所到之处,以礼待人,公平贸易,并将海外的先进文化与科技带回国内,因而为中国赢得了信誉和朋友。材料三: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信函中的几句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概括中国古代三次崛起体现出的共同特征。(至少回答两个方面)
(2)根据材料三,想一想清朝采取了哪种对外贸易政策?采取此政策造成了什么严重后果?(至少回答两个方面)
(3)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中国第四次崛起?
3.选择题- (共16题)
14.
2005年是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首次下西洋六百周年,你知道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是( )
A.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 B.印度洋沿岸和红海沿岸 |
C.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 D.榜葛剌和红海沿岸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判断题:(2道)
综合题:(2道)
选择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