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8届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随堂练习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383372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4/16

1.综合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黏(nián)土做的一个个小方块上刻出反写单字,再用火烧硬,成为陶字,排版时,在铁析上放置一个铁框,用陶字满铁框为一版,一版印刷的同时,可以排另一版,效率很高,印完一版后,陶字可以拆下来下次再用,所以称为活字。
材料二 英国哲学家、思想家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战争中,第三种是在航海上。由此又产生了无数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深远的力量和影响。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哪一项重大发明?发明者是谁?除此之外,中国的哪项发明传入欧洲后,引起军事上的革命,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
(2)结合材料二说明此项发明有哪些优点?(至少两点)
(3)培根所说的“第三种东西”是什么?依据有关事实,说说“第三种东西”对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4)材料二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问题?谈谈你对科技发展影响的认识。
2.
中国南极科考队在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设立的标志“华夏苍穹”,雕塑最上部是中国古代发明的指南仪器——司南。下列对司南以及指南针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司南最早发明于商代
B.司南是最早的定向工具
C.唐朝时制成了指南针
D.南宋末期开始用于航海

2.选择题(共8题)

3.
下图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表演活字印刷术的场景,这一场景至今仍令人回味无穷。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  )
A.沈括B.李春C.蔡伦D.毕昇
4.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描述的是( )
A.雕版印刷术B.拓印刻石
C.活字印刷术D.双色套印
5.
《金史》有“声如雷震,……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的战争场景描绘,对此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火药已经应用于军事战争
B.战争场面惨烈
C.火药的使用改变了战争结局
D.火药威力巨大
6.
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他在自己的游记中这样描写当时的中国皇宫:“大殿和房间都装饰着雕刻着镀金的龙……”材料中的“中国皇宫”是指
A.唐朝的长安城
B.北宋的东京
C.元朝的大都
D.明朝的北京
7.
元世祖时,来华的外国人中最著名的是( )
A.利玛窦B.阿倍仲麻吕
C.哥伦布D.马可·波罗
8.
根据以下四个片断联想:①前身称“司南”  ②宋代时加以改进和完善  ③曾在新航路的开辟和郑和下西洋中发挥了重要任用  ④被称为“航海的眼睛”( )
A.火药B.印刷术
C.罗盘针D.造纸术
9.
时下,“一带一路”成为热点。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是在( )
A.汉朝B.唐朝C.宋朝D.元朝
10.
“北宋时,有人在黏土制成的一个个小方块上刻单字,再用火烧成陶字。排版时,把陶字放在一个铁框里,排满为一版;印刷时可以同时排版,效率很高。印完一版以后,陶字拆下还可以再用。”这里介绍的是
A.雕版印刷术
B.火药的使用
C.指南针的发明
D.活字印刷术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