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随州市高新区2018年历史中考模拟试题(3)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82825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5/18

1.综合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哲学家、思想家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战争中,第三种是在航海上。由此又产生了无数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深远的力量和影响。
材料二:伟大的社会主义导师马克思评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回答:
(1)材料一中的这“三种东西”再加上东汉发明的什么合称为四大发明?
(2)材料一中在航海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发明最早被利用时制成的仪器叫做什么?
(3)材料二中的“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主要指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4)用18、19世纪欧洲的一件史实来说明你对“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的理解?
(5)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中国三大发明传入欧洲后,对欧洲历史发展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
(6)根据材料和所学的知识请你用一句话评价中国的四大发明。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国人相继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材料二: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材料三: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改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迸发出蓬勃的创造力,开创了一条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述的“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分别指什么?
(2)材料二所述“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的依据是什么?
分析材料二中“一道闪电划过”后为什么“黑暗依旧”?
“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是指什么历史事件发生?
(3)材料三所述“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是以什么历史事件为开端?中国“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对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的认识。
3.
时政热点探究
材料一: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派尔认为:“国际舞台上谁独占鳌头,日本就会出于自身利益跟谁结盟:1902年到1922年追随英国,1936年到1945年追随德国,1952年起则紧跟美国。”这其实点出了日本百年来唯一不变的就是其实用主义立场。
材料二:1885年,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发表《脱亚论》一文,日本从此开始“脱亚(亚洲)入欧(欧洲)”进程,2009年,日本政治家鸠山由纪夫在美国《纽约时报》发表《日本的新道路》一文,他认为:日本不能忘记自己“亚洲国家”的身份;在不太遥远的未来,中国经济的规模将超过日本,目前存在的领土争端等问题,无法通过谈判得到解决;欧盟的经历告诉我们,地区一体化能够化解领土争端。
材料三:2010年,日本世界经济第二的“宝座”被中国占据,2012年中日韩GDP加起来的总量占世界的份额已达到21.37%,和美国所占21.89%的份额相差无几,中国经济学家林毅夫预测,到2020年,中国GDP预计要比2010年翻番,中国的人均收入也将会达到8800-12000美元,届时,“中国世纪”才具有现实意义。
当东亚特别是中国崛起时,“脱美(美国)入亚——十年后(2023年)也许会成为日本政客的客观选择
——以上均摘编自杨晋《“普遍崛起”下的东亚》,载《世界知识》2013年第20期
(1)材料二中日本“脱亚入欧”这一历史选择对日本的命运产生什么影响?
(2)材料一中日本“1902-1922年追随英国”,在巴黎和会上获得的最大利益是什么?1922年什么事件后日本停止“追随英国”?
(3)材料一中日本“追随德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
(4)材料一、二表明,1952年日本选择了由“脱亚入欧”到“紧跟美国”。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当时国际社会的哪些状况使日本作出了这一选择。
(5)近年来日本为了配合的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增加国防开支,解禁集体自卫权,在东海、南海上窜下跳,制造事端,意图打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遏制中国的崛起。根据材料中的实用主义立场,说说中国政府应如何处理中日关系。

2.选择题(共7题)

4.
台湾当局新领导人蔡英文的“5·20讲话”,虽然提及要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但对“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刻意回避,对两岸关系根本性质态度模糊。在必须明确接受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这道必答题面前,她交出了一份没有完成的答卷。以下史实中最能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是
①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
②清朝设置伊犁将军
③雍正时,设置驻藏大臣
④《开罗宣言》发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④
5.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国家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54年这一年,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成就是
A.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始土地改革
B. 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C. 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
D. 完成三大改造,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6.
‌在1992年南巡谈话中,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体现了邓小平怎样的思想‌
A.“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B.“摸着石头过河”‌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D.“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7.
‌20世纪70年代大批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或提升外交关系。促使这一现象出现的关键因素是‌
A.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B.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C.中美、中日建交‌
D.中国实行对外开放
8.
18世纪中后期,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启蒙思想家提倡“天赋人权”“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启蒙运动的影响远远超出欧洲,波及到全世界,推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19世纪,欧美国家成功践行启蒙思想的主要史实有
①法国拿破仑颁布《法典》;
②美国南北战争,解放了黑人奴隶;
③俄国1861年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
④1776年大陆会议发表了《独立宣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
9.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大国及大国联合体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和状态。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三次大的演变,其出现的原因的先后顺序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解体
B.凡尔赛和华盛顿会议--雅尔塔会议--苏联解体
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超多强--两极格局
D.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
10.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一次演说中说:“西欧……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文中的“挑战”是指
A.七十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
B.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欧共体成立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
D.欧盟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