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材料一 (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中国选拔官员的这套制度在17世纪传到西方后,被称为文官制。伏尔泰、魁奈等思想家大力呼吁西方建立文官制,认为它是世界上最开明的选拔官吏的办法。随后,法国、英国、美国等许多国家相继建立了文官制。
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泰西之所以富强,横绝地球者,不在其炮械军兵,而在其学校,今日振兴之策,首在育人才。”“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急)于教育…之强弱,视人才为转移。”
材料三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2)在材料二中,梁启超提出了哪些主张?这些主张在戊戌变法内容中有什么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度废除的原因。
请回答:
(1)人民军队“从无到有”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请你写出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时期为适应需要曾改编过的名称。
(2)“遵义会议”发生在哪一历史事件过程中?它的主要内容是?
材料一 1920年,苏俄广大农民对余粮收集制的不满,逐渐演变为普遍的骚乱和暴动。即使没有暴动的地区,农民也给各级苏维埃政权写了大量申诉信和请求书,其中许多信直接写给列宁。1920年底,列宁开始酝酿调整经济政策。他阅读了许多来信,亲自接见各地的农民代表,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
﹣﹣摘编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出1920年苏俄面临的主要问题。列宁采取了什么政策解决苏俄所面临的问题?材料二 1926年,苏联的农业生产水平恢复到一战前的92%.一战前,每个农村居民的税款总数为10.4卢布,而1923年为4卢布,1924年为3.1卢布。1925年,农民出售粮食获得了2.7亿卢布,1926年已经是4.7亿卢布。
﹣﹣摘编自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2)依据材料二,说出列宁的改革取得了哪些效果?材料三
序号 | 内容 |
A | 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约10000美元,我国则为300美元。当时有一篇文章指出,我国在世界经济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扩大,如果不努力向前,有被“开除球籍”的可能。 ﹣﹣摘编自吴敬琏《中国改革三部曲》 |
B |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国的改革开放由这次全会揭开了序幕。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
C | 1984年,国庆35周年庆典游行彩车打出的标语。 ![]() |
D | 1978年的深圳(左)和21 世纪的深圳(右) ![]() |
(3)请给材料三概括一个主题。从四则材料中任选两则(写字母序号),分别说明他们与主题之间的联系。
材料四

(4)依据材料四,概括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
(5)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比较20世纪20年代的苏俄改革与中国改革开放有哪些共同之处。给我们什么启示?
材料:20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关于一战的影响,史学家们提出了不 同的看法。 一种现点认为,最新的科技发明往往应用于战争中,战争也成为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大战爆发时,各交战国军队几乎所有的运输车辆都是马施的,这是由于当时的主力是骑兵和 步兵。人和马的体力都是有限的,无法承担高强度的行军作战。大战期间,汽车的机动性引起人们的关注,四个轮子代替了步兵的两条腿,步兵向摩托化转变。地外,德国等原料缺乏的国家,为了应付敌方的封锁,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从而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战时对物资的旺盛需求,也促使人们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成为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一种观点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各交战国在参战之前,极力鼓吹民族主义,号召“保卫祖国”,把战争的目的打扮得无比神圣。成千上万的国民因被统治者盔惑、愚弄而走上战场。1914年8月4日,德国政府声称:“战争会迅速结束。”在运送德德军的火车上涂写着“去巴黎吃早饭”的标语。法国的运兵车上也涂有蔑视时方的字句和“圣诞节回家”的口号。新招的法国士兵高唱《马赛曲》,兴高采烈地从火车站出发,似乎把这次军事行动当作“从巴黎到柏林令人振奋的旅行”。……大战导致了惨重的伤亡,对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引发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这引起了人们要求和平、反对战争运协的高涨。在这次大战中,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起苏维埃政权,人类历史由此诞生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观念,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还有的观点认为,一战使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受到挑战。19世纪的国际格局是欧洲列强统治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表面上看来,帝国主义列强仍然统治着世界,战胜国设计并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似乎将维持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战后兴起了两段巨大的政治力量,是帝国主义所无法摆布的。第一是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以及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第二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蓬勃开展的民族解放运动。这两股力量结合在一起。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本身也包含着无法克服的矛盾。战败的德国不堪忍受屈辱的、苛刻的和约,一定要复仇。战胜的日本觉得分赃太少,何机重新瓜分世界。一战后,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受到挑战。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的实质是什么。(2)从材料表述的关于一战的影响的观点中,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进行论证。(要求:先概括出观点是什么,然后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证)
2.列举题- (共2题)
(1)古代埃及的文字是 。
(2)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的文字是 。
(3)古希腊时期最大的城邦是 。
(4)为保证雅典贫穷公民参政议政建立的制度是 。
(5)罗马共和国时期掌握国家统治的决策权的统治机构是 。
(6)5世纪初统一日本的政权是 。
(7)日本大庄园享有的特权是 。
(8)哈里发重视知识,在巴格达设立了 。
3.选择题- (共8题)
①设置安西都护府
②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③设置西域都护
④设置伊犁将军
A.③②①④ | B.①③②④ | C.③①②④ | D.③①④② |
A.五四运动的重心 |
B.中华民国成立 |
C.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同胞的大屠杀 |
D.蒋家王朝的灭亡 |
A.大力宣传儒家学说 | B.实现独裁和专制 |
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 D.反对封建专制 |
A.乒乓外交 | B.基辛格访华 |
C.《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 D.邓小平访美 |
A.罗马法对贵族利益的维护 |
B.罗马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
C.古罗马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
D.古罗马严格限制商品交换 |
A.其特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
B.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调整 |
C.背景是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激化了阶级矛盾 |
D.作用是从根本上解决了经济危机,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 |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列举题:(2道)
选择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