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山东德州市开区九年级一模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82493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4/5/27

1.综合题(共3题)

1.
中国历朝历代疆域的沿革不仅呈现出空间范围的变化,更是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见证。观察下列四幅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__________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它推行__________制度。
(2)图一所示王朝并没有“传之万世”,仅仅十几年就被图二中的新王朝取代,新王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采取了哪些措施? 
(3)图三反映的是哪一种行政制度?该制度是哪位皇帝在位时创立的? 
(4)依据图四提供的信息,指出该王朝为加强对西北、西南边疆的控制所设置的机构(官职)。
(5)由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学习西方的过程,充满了坎坷,许多中国人为之进行了不懈的学习和探索。同一时期,许多国家也在进行学习和探索。按要求完成下列主题式学习活动。
步骤一:走进历史
材料一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洋机器于耕织、印刷、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
材料二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艺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材料四作坊里的日本人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的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奇不意地创造神话。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各一个。(2分)这种近代企业的创办客观上有何作用?(1分)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个阶级或政治派别的要求?(1分)
(3)为宣传“德赛两先生”,发起了什么运动?(1分)
(4)日本人“眼观八方”,在国弱时,拿来先进才智进行消化。你能运用所学的史实说明吗?(1分)
步骤二:探究历史
(5)根据材料一、二、三,请用图示法理清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艰难历程。(3分)
步骤三:感悟历史
(6)回首近代化的学习历程和日本学习西方的过程的史实,你认为对我国在改革开放和借鉴外来文明时可以得到哪些启示?(1分)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约定的和平)
材料一 但是,这并不是永久的胜利,克里孟梭说:“这是一个各自保持警惕的和平,是一个手扶剑柄签订的和平,是一个虽已签字但并未真正实现的和平……”威尔逊更是一针见血:“我们不久就会看到一场新的世界冲突,这场冲突的结果将不再是一场战争,而是整个世界的大灾难。”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大国崛起》系列丛书《法国》
材料二 1938年,一个叫张伯伦的老人得意地挥舞着一纸协定,向他的人民宣布“我带来了我们时代的和平”。但事实上……协定加快了世界大战的步伐。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大国崛起》系列丛书《德国》
(1)材料一所述“和平”是通过哪次国际会议上搭建起来的?(1分)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克里孟梭的评论有何依据。(1分)
(2)材料二所述“协定”是在哪次会议上签订的?(1分)为什么说“协定加快了世界大战的步伐”?(1分)
(打出的和平)
材料三 战争的胜利,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使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包括美、苏在内的世界各国都感到必须重新估计中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分量。中国的东北边疆得到巩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获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
(3)材料三所述“战争”指的是哪场战争?(1分)概述这场战争结束后的4、5年内,我国在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1分)
(持久的和平)
(4)“持久和平”是“世界梦”的重要内容,实现这一梦想离不开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试运用所学知识论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世界和平的实现。(2分)

2.简答题(共1题)

4.
维护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愿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8分)
⑴林肯在1858年的一次演说中指出:“分裂之家能弄持久”。我相信我们的政府不能永远忍受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状况。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溃,但我却期望它停止分裂。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林肯当选美国总统后,要解决的两大社会问题是什么?(2分)
⑵2014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18周年纪念日。18年前,中国政府解决香港问题的伟大构想是什么?这一构想还成功解决了什么问题?(2分)
⑶中国人相信:异曲同工、殊途同归。邓小平和林肯在解决国家统一问题上采取的方式有何不同?取得了怎样的相同结果?由此你得到了怎样的认识?(4分)

3.选择题(共11题)

5.
邓小平在一次参观文物展览后,指着一幅名画说:“我们祖先早已熟知商品经济了。”据 此判断,这幅画应是(  )
A. 《天王送子图》     B. 《洛神赋图》
C. 《清明上河图》     D. 《步辇图》
6.
清朝时,有人因写了“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诗句而惨遭杀害;有一考官因出了一道“维民所止”的题目(清朝统治者认为他暗指“雍正无头”)而丢官丧命。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
A.大兴文字狱
B.焚书坑儒
C.提倡言论自由
D.独尊儒术
7.
以下列著作、杂志为代表的历史运动中,最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思想基础的是( )
A.B.C.D.
8.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两大政党。历史经验证明国共合则民族福,分则民族祸。两党合作时间较长且对中华民族走向复兴贡献卓越的一次开始于
A.20世纪20年代中期B.20世纪30年代早期
C.20世纪30年代晚期D.20世纪40年代末
9.写近义词。

打扰——{#blank#}1{#/blank#}

展现——{#blank#}2{#/blank#}

全神贯注——{#blank#}3{#/blank#}

挚友——{#blank#}4{#/blank#}

写反义词。

消失——{#blank#}5{#/blank#}

全神贯注——{#blank#}6{#/blank#}

10.
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的部分情况,改图反应了
A.“一五时期”我国的工业发展非常缓慢
B.“二五时期”我国的农业比重明显上升
C.中共八大路线的贯彻使工业比重明显上升
D.计划经济的实行导致服务业比重基本稳定
11.《全神贯注》一文的特色是什么?
12.
雷锋精神犹如一座巍然耸立的顶塔,放射着夺目的光彩。与他生活在同一时期的人物有
① 邱少云  ②王进喜   ③焦裕禄    ④杨利伟
A.①②③B.②③C.②③D.③④
13.
“此后20年,中国经济奇迹般地腾飞,其政治基础、舆论基础乃至社会基础,均由小平同志那席南方讲话开始奠定。”此事发生在那一年
A.1978B.1982
C.1992D.1999
14.
有人曾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这是因为农民靠他们在中国推行的(  )
①实验科教兴国“211”工程  ②提出“一国两制”设想  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④培育和推广杂交水稻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5.
秦始皇给自己修建了规模浩大的秦始皇陵,埃及法老也为自己修建了气势宠大的陵墓——金字塔。大河文明国家能够修建如此巨大的工程,主要是因为(  )
A.经济高度发达,建筑技术十分先进B.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
C.实行中央集权,便于集中人力物力D.都相信灵魂不死,重视墓葬规模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简答题:(1道)

    选择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