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蛟河实验高中2019届高三最后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82376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6/5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太祖说:“不抑兼并,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宋朝除国有土地即公田外,私人土地的交易只需要办理正常的交易手续。将交易土地的契约向当地政府呈报,得到政府的认可,盖上官府的印信(这种田契谓之红契),土地所有权的转移就算完成了。

——摘编自张云华《中国农地流转问题调查》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原夫土地公有,实为精确不磨之论。人类发生之前,土地已自然存在,人类消灭以后,土地必长此存留。可见土地安为社会所有,人于其间又恶捍而私之耶。”“欲求生产分配之平均,亦必先将土地收回公有,而后始可谋社会永远之幸福也。”

——摘编自吴剑杰《孙中山及其思想》

材料三 中共真正开展的土地改革,始于1946年,终于1958年左右。这一轮土地改革,是分三个阶段推进的:第一阶段,按照1946年“五四指示”,不触及中农和富农的利益,让广大贫农获得土地。第二阶段,中共夺取政权之后,在全国推行的土地改革,打破了乡村旧有的秩序,建立了新的基层政权组织。第三阶段,通过“集体化”(初级社、高级社),建立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摘编自刘正山《大国地权中国五千年土地制度变革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的土地政策,并对此予以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提出的土地政策并说明其目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共三个阶段土地政策的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山装是由孙中山设计而率先穿着而得名。1930年广东省政府提出用国货,穿中山装。1933年陈肇英向国民党中央提交《重厘服制严用国货案》,建议“重厘服制,以定人心,顾及本源,以崇国货”。行政院批复,除党员服装须党务系统批准外,其余公务人员均穿中山装。1936年蒋介石下令全体公务员统一制服,式样为中山装。从此,中山装正式成为全国公务员的统一制服。同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专门规定“学校教职员服中山装为原则”,学生服装式样为“衣裤中山装”。无论是江苏小镇,还是广东、福建两省诸县,也无论是西北的渭南地区,或者是西南的四川、云南诸县,甚至是作为英国租界的山东威海,国人均流行穿着中山装。《申报》广告经常刊登专门为小学生提供中山装的广告,如上海国民书局销售中山童装,称“小学生宜服中山童装,以资不忘开国元勋,又能增进革思想”。冯玉祥曾说:“中国的长袍大褂”,“糟蹋布料,妨碍行为”,而“中山服……中西兼长,至关重要”。

——摘编自陈蕴莤《身体政治:中山装的诞生与流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山装流行过程中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山装流行的原因。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巴尔干地区战略地位重要。……1908年10月7日,奥匈帝国宣布正式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尼亚,挑起了波斯尼亚危机。
在波斯尼亚危机的诱发下,巴尔干各国决定联合自保并扩大版图。1912年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结成既反对奥斯曼帝国(土耳其)又针对奥匈帝国的“巴尔干同盟”。同年10月,同盟四国相继对奥斯曼帝国宣战,引发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奥斯曼帝国很快战败,被迫求和。巴尔干各民族获得解放。1913年5月,它与巴尔干同盟签订合约,同盟国取得大片领土,奥斯曼帝国几乎丧失了了全部欧洲领土,仅保留伊斯坦布尔及其周围的狭小地区。但是,巴尔干同盟各国在分配战果时又发生分歧,1913年6月,以塞尔维亚、希腊、门的内哥罗、罗马尼亚为一方,以保加利亚为另一方,爆发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奥斯曼帝国站在塞尔维亚一边,奥匈帝国支持保加利亚。保加利亚很快战败,被迫割地求和。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分别指出两次巴尔干战争的性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隆兴元年(1163年)十月,朱熹应诏入对垂拱股,向宋孝宗面奏三扎:一札论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之学,反对老、佛异端之学;二札论外攘夷狄之复仇大义,反对和议;三札论内修政事之道,反对宠信佞臣。但当时汤思退为相,主张和议。朱熹的抗金主张没有被采纳。十一月,朝廷任朱熹为国子监武学博士。朱熹辞职不就,请祠归崇安。宋朝庆元二年十二月,“党禁”正式发生。监察御史沈继祖以捕风捉影、移花接木、颠倒捏造手法奏劾朱熹“十大罪状”,朝廷权贵对理学掀起了一场吏所罕见的残酷清算。朱熹被斥为“伪学魁首”。有人竞提出“靳朱熹以绝伪学”。朱熹以伪学罪首落职罢祠,朱子门人流放的流放,坐牢的坐牢,遭到严重打击。

——《朱熹》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朱熹政治主张的背景。
(2)结合朱熹一派的政治命运分析理学在当时的地位。

2.论述题(共1题)

5.
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世界最强大的政治和社会力量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族主义发展历程
阶段
时间
主要涉及地区
主要表现
第一阶段:形成
16世纪—19世纪中叶
由欧洲到北美
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融为一体
第二阶段:发展和扩散
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逐渐波及世界
民族国家的涌现;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第三阶段:在全球的确立
20世纪中叶—20世纪90年代
亚、非、拉地区和欧洲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和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第四阶段:陷入困境和新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全球
民族主义受到冲击;地区间民族矛盾突出
 
 
 
 
 

——据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等

从表中任意选取两个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民族主义的发展予以说明。(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3.单选题(共8题)

6.
伯里克利与外邦女子育有一私生子,在伯里克利晚年失去两个公民儿子后,公民大会才在他的恳求下破格授予其私生子公民权。这体现了雅典
A.人文关怀的普遍性
B.法律执行的随意性
C.公民大会权力扩大
D.民主政治的狭隘性
7.
1875年,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成立(后更名为德国社会民主党),它以争取普选权和合法的议会活动为目标。这一目标的确定
A.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相适应
B.是对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总结
C.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相违背
D.导致了德国工人运动陷入低潮
8.
20世纪50年代,***认为国际社会的主要问题是两个阵营的对抗。20世纪60年代,***的外交理论淡化了国际矛盾的阶级性质,开始强调国际力量的联合,这一变化表明当时的中国
A.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B.缓和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C.试图去扩展对外交流的空间
D.突破了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
9.
商周青铜器的制作中,逐渐形成了规矩,按规矩制作出来的范就是规范,即当今“规范”一词的原型及原意。这种按规矩操作的工艺思想,一直被延续至今,并体现在当今的各行各业之中。这说明
A.规矩贯通着整个中国历史
B.标准化生产始于古代中国
C.商周青铜文化影响极深远
D.工艺思想渗透着人文精神
10.
洋务运动期间,当清政府试图减少天津机器局工人工资时,李鸿章说:“该局所雇华匠……若停减制造,量予半价,在彼不足自赡,势仍散归洋厂。”据此可知,当时
A.李鸿章重视保护工匠的利益
B.政府无意扩大军工企业规模
C.洋务企业具有资本主义因素
D.洋务企业经营资金出现困难
11.
1891年,康有为发表《新学伪经考》。“新学”指古文经学,“新”是王莽的国号。康有为认为,今文经是孔子流传下来的真经:古文经根本不存在,它是王莽为了篡位而伪造的, 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因此要“摧廓伪说”。康有为的观点
A.旨在推动学术上的考证辨伪
B.基本上符合儒学发展历程
C.体现学术为政治服务的特点
D.根本上动摇儒学主导地位
12.
据学者研究,中国近代关于绅士阶层的集体记忆如天渊之别,如下表所示
时代
戊戌时期
大革命时期
评价
绅士为人民之代表
绅士为全民之公敌
地位
绅士为救亡图存之中坚
绅士为列强、军阀之基础
作用
绅士为社会进步之动力
绅士为革命之保障
目标
兴绅权以兴民权
打倒绅权以实现民权
 
关于绅士的“历史记忆”形成如此巨大反差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C.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D.中国社会舆论主导力量的转变
13.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中说:“如果说20世纪西方哲学思潮是对社会变化所作出的理性思考、理性反映的话,那么20世纪西方文学艺术就是对社会变化所作出的感情反映,它是现代人被压抑的思想情感的爆发。”这说明20世纪西方文学艺术领域的突出变化是
A.浪漫主义文学获得新生
B.与西方哲学思潮对社会变化的反映一致
C.否认理性的作用与地位
D.努力表现人在现代社会中的体验与感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