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431年雅典居民人数约为40万,而享有公民权的只有4.2万,只占总人数的1/10左右。并非生活在雅典城郑的所有人都被当人看,占雅典人口1/3以上的奴隶被看做奴隶主的财产和工具,可以自由买卖,也并非是所有被当人看待的都可以成为雅典公民,外郑人不享有公民权,占成年人口一半以上的妇女也不享有公民权,更谈不上参加城郑的政治活动。同时,其“公民权”的实现也受到了财产的限制,比如梭伦改革中将公民财产的多寡分为四等,并分别赋予每个等级的公民不同的权利。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宪法规定的制度或原则是如何调和制宪会议中存在的矛盾?
材料一 公元前431年雅典居民人数约为40万,而享有公民权的只有4.2万,只占总人数的1/10左右。并非生活在雅典城郑的所有人都被当人看,占雅典人口1/3以上的奴隶被看做奴隶主的财产和工具,可以自由买卖,也并非是所有被当人看待的都可以成为雅典公民,外郑人不享有公民权,占成年人口一半以上的妇女也不享有公民权,更谈不上参加城郑的政治活动。同时,其“公民权”的实现也受到了财产的限制,比如梭伦改革中将公民财产的多寡分为四等,并分别赋予每个等级的公民不同的权利。
——摘编自李洪军《民主自由人权的历史与现实》
材料二 制宪会议的大多数代表关心的更多的是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但又受到约束的政府。既想建立一个有足够权威的中央政府,又要竭力保护各州已经拥有的重要权力;既希望联郑政府的权威得到有效的施展,但又要防止不同利益集团对政府权力的垄断;既反对贵族或寡头政治,又害怕简单无序的暴民政治。——摘编自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公民权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梭伦实行财产等级制改革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宪法规定的制度或原则是如何调和制宪会议中存在的矛盾?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发动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日本进行了充分的准备。1887年天皇带头捐款,下令从皇室经费中挤出30万元作为海军补助费,1893年起,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1/10,补充造船费用。日本各界为动员民众筹措战费,于甲午战争前掀起了一个以筹措战费为主要内容的“军资献纳运动”和“义捐运动”。
(2)根据材料三,分析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取胜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意义。
材料一 为发动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日本进行了充分的准备。1887年天皇带头捐款,下令从皇室经费中挤出30万元作为海军补助费,1893年起,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1/10,补充造船费用。日本各界为动员民众筹措战费,于甲午战争前掀起了一个以筹措战费为主要内容的“军资献纳运动”和“义捐运动”。
——摘编自周彦、于春梅《论甲午战前日本的总体战准备》
材料二 甲午战争前,大多数中国人不了解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普遍存在盲目虚骄、对日心存轻视。对日本最有警惕的朝廷高官李鸿章,在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后的中日外交危局中,仍判定日本不可能侵略中国,仍想通过“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摆平。——摘编自薛伟强、吴克燕《也谈中日甲午战争研究中的层累现象》
材料三 第三次长沙会战于1941年12月开始,1942年1月中旬结束。在会战中,中国军队实行诱敌深入,主力保持外线作战,集中兵力打击敌人的战术原则,在中日武器装备相差悬殊的情况下,这种战术十分有效。为保证战术运用成功,中国海空军有力地配合了陆军作战,同时,20万民众将新墙镇经荆州镇至长乐街的公路、桥梁彻底破坏,将田地放水成为一片沼泽,致使日军重炮兵、骑兵部队无法通过。日军在此次战役中伤亡5万人,为历次会战所罕见。当时,日军在太平洋战场气焰十分嚣张,美英接连失利……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军队的胜利格外引人注目,在国际上产生了强烈反响。——摘编自陆静《从杭日战争的试题反思教学》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三,分析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取胜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意义。
2.单选题- (共19题)
3.
古希腊哲学家阿拉克萨戈拉是伯利克里的老师兼密友,因宣传太阳是一团永恒燃烧的火石(而非神),而受到起诉并被判处死刑,后在伯利克里的帮助下,匆忙逃离了雅典。这主要说明当时
A.伯利克里认为人情高于法制 |
B.雅典民主制度剥夺了公民权利 |
C.雅典强调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
D.雅典思想与言论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
4.
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初,罗马平民开展了长期的反对贵族专政的斗争,也迫使贵族做出让步,许多有利于公民权的法案不断颁布,平民的公民权不断增加。这些法案的颁布表明
A.贵族让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
B.平民与贵族取得了平等的地位 |
C.平民的不懈斗争是重要推动力 |
D.罗马帝国疆域扩大的现实需要 |
5.
1707年,英国议会通过《任职法案》,其中规定凡议员得到国王任命或从国王那里领取薪俸后,就失去了议员资格。该法案的通过
A.意味着国王已经成为“虚君” |
B.有利于君主立宪制的完善 |
C.标志着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
D.推动了议会主权原则的确立 |
6.
法国大革命的原点或预定目标是1791年宪法所确立的英国式君主立宪制而非后来的共和制。可是由于法国革命面临复杂内外形势,要想稳定革命的成果,势必要将革命大大向前推进,法国人民为此流血战斗,付出极大代价。这一历程说明了
A.法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曲折性 |
B.法国有实行民主政治的坚实基础 |
C.革命的成功需要坚定的信仰 |
D.法国大革命与英国革命非常相似 |
7.
下表是某一法律文件的一些特征,据此可知,该法律文件应是
・国家元首是世袭的・行政首脑对国家元首负责・国家元首建议并公布法律及监督其执行.
・国家元首是世袭的・行政首脑对国家元首负责・国家元首建议并公布法律及监督其执行.
・国家元首是世袭的・行政首脑对国家元首负责・国家元首建议并公布法律及监督其执行.
・国家元首是世袭的・行政首脑对国家元首负责・国家元首建议并公布法律及监督其执行.
A.英国《权利法案》 |
B.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
C.美国《1787宪法》 |
D.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
8.
下面是中共党员中工人党员所占比重变化的示意图。

图中所示的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图中所示的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的政治觉悟的全面提高 |
B.工人阶级已经失去了领导地位 |
C.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利 |
D.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
9.
1949年4月,英国紫石英号军舰无视人民解放军的严正警告,擅自闯入我军渡江作战地段,还炮击人民解放军阵地,人民军队坚决地予以了还击,这就是著名的“紫石英号事件”。这一事件体现出
A.中国共产党坚决捍卫国家主权 |
B.当时中英两国处于对峙的局面 |
C.中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 |
D.英国积极阻止解放军的军事行动 |
10.
有学者论述:“《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最痛心的条款是五口通商,认为洋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经不容易防范,现在有五口通商,洋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这说明当时清政府
A.洞悉了英国侵略扩张的野心 |
B.维护了通商自主权 |
C.认为一口通商优于五口通商 |
D.仍固守着传统观念 |
11.
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曾写道:“这是一场悲壮的斗争。其悲剧意义不仅在于他们失败的结局,更在于他们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不能借助宗教而挣脱传统的六道轮回。”这场“悲壮的斗争”
A.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制度 |
B.沉重地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 |
C.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
D.试图构建一种西方宗教文化 |
13.
据记载:“山东义和团,非欲谋乱也。平日受侮教堂,久已痛深骨髓。自德(国)人占据胶州湾,教焰益张,宵小恃为护符,借端扰害乡里民间不堪其苦,地方官不论曲直,一味庇教而抑民。遂令控诉无门,保全无术,不得已自为团练,借以捍卫身家。”这表明
A.中西文化领域矛盾尤为激烈 |
B.清政府严控列强的传教活动 |
C.地方官纵容义和团抵抗侵略 |
D.民族危机引发了义和团运动 |
14.
美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从巴黎和会决议的祸害中,产生了一种令人鼓舞的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使他们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该事件
A.开启了中国新的革命历程 |
B.建立起了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
C.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
D.迫使列强修改了不公正的判决 |
15.
下图是某次战役的进军路线图,下列选项与此次战役相吻合的是


A.清政府君主专制统治就此结束 |
B.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
C.促进国共两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
D.迫使列强放弃在中国的长期统治 |
16.
1946年5月,国民党在东北四平战役获胜后,蒋介石更不把共产党放在眼里,他对其内部人员说:“中共除一部分外,本属乌合之众,经此打击,势必瓦解无疑”,“共果不就范,一年期可削平之”。可见,当时蒋介石
A.准确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 |
B.客观地评估了共产党的战斗力 |
C.过高地估计了国民党的实力 |
D.认为很快就可以控制东北全境 |
17.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让“工人运动有了理论指导”,“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然而1848年以后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却并未如马克思预言的那样走向灭亡,反倒欣欣向荣,生机盎然。这表明
A.工人运动有了新的理论指导 |
B.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本质变化 |
C.马克思主义已经失去了价值 |
D.马克思主义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
18.
列宁在总结十月革命经验时候说:“假如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内都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列宁旨在强调
A.没有战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革命 |
B.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矛盾 |
C.武装斗争是革命取胜的唯一途径 |
D.十月革命仍是民主革命 |
19.
“炮击金门”是指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严惩占据金门、马祖岛的国民党军队长期对大陆沿海地区的武装挑衅行为而进行的警告性的炮击。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这一变化反映了
A.海峡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被打破 |
B.“一个中国”共识达成 |
C.大陆对台政策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
D.海峡两岸实现“三通” |
20.
下面是新中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人员组成情况表

据表可知,在当时中国

据表可知,在当时中国
A.民主党派在政府中占主导地位 |
B.中国共产党尝试着与各民主党派联合执政 |
C.已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
D.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