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1.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古代的知识分子往往用诗歌的形式,来抒发他们对历史对政治的一些感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诗)
材料一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 皮日休《汴河怀古》
(1)材料一中的“此河”指哪条河?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谈谈为什么它的开凿“共禹论功不较多。”
(宋词)
材料二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2)材料二这首词中的“靖康耻”指什么?想一想,人们为什么尊崇和怀念岳飞?
(元曲)
材料三 元曲四大家中的马致远在《〔中吕〕粉蝶儿》中讴歌忽必烈“善教他,归厚德,太平时龙虎风云会。圣明皇帝,大元洪福与天齐。”
(2)这是马致远赞美忽必烈的诗句,请举例说明忽必烈为加强对全国地方管理进行改革政治制度的“圣明”措施。
(唐诗)
材料一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 皮日休《汴河怀古》
(1)材料一中的“此河”指哪条河?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谈谈为什么它的开凿“共禹论功不较多。”
(宋词)
材料二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2)材料二这首词中的“靖康耻”指什么?想一想,人们为什么尊崇和怀念岳飞?
(元曲)
材料三 元曲四大家中的马致远在《〔中吕〕粉蝶儿》中讴歌忽必烈“善教他,归厚德,太平时龙虎风云会。圣明皇帝,大元洪福与天齐。”
(2)这是马致远赞美忽必烈的诗句,请举例说明忽必烈为加强对全国地方管理进行改革政治制度的“圣明”措施。
2.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中不可住,惟观星斗前迈。若晦暝 (天气昏暗),则用指 浮针以揆 (推测) 南北
——《宣和奉使高丽图经》
材料二 “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梦溪笔谈》
请回答:
(1)材料中所说的“指浮针”是指什么 ?它发明于何时 ?指浮针”的发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2)材料二中是指什么?是谁发明的?
(3)在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除了材料中所提到外,还有哪些大发明?
材料一 洋中不可住,惟观星斗前迈。若晦暝 (天气昏暗),则用指 浮针以揆 (推测) 南北
——《宣和奉使高丽图经》
材料二 “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梦溪笔谈》
请回答:
(1)材料中所说的“指浮针”是指什么 ?它发明于何时 ?指浮针”的发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2)材料二中是指什么?是谁发明的?
(3)在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除了材料中所提到外,还有哪些大发明?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材料三 “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
——《台湾通志》
请回答:
(1)明清时期,我国边疆收到外国的骚扰或侵略,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抗击外国侵略的哪两个事件?
(2)他们对中华民族的最大贡献是什么?他们都可以获得什么称号?
(3)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哪些精神?
材料一

材料二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材料三 “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
——《台湾通志》
请回答:
(1)明清时期,我国边疆收到外国的骚扰或侵略,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抗击外国侵略的哪两个事件?
(2)他们对中华民族的最大贡献是什么?他们都可以获得什么称号?
(3)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哪些精神?
4.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恰当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打败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太宗当面数明他的罪状后,还是授予官爵,赐给田宅,…对东突厥各部的首领,唐朝也给予优厚待遇,仍令他们管理旧部,朝廷里也大量任用突厥贵族为官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体现了唐朝怎样的民族政策?
材料二 雍正皇帝成精明确指出:“从俗从宜”,“从安其俗”,强调了不应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而进行统治.
——余梓东《论清朝的民族政策》
(2)据材料二,清朝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管辖所遵循的原则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历代清朝统治者是怎样管辖西藏的?
材料三 17世纪,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噶尔丹勾结沙俄,大搞分裂,发动叛乱。康熙帝三次率军亲征,大败噶尔丹。
——摘编自中学历史课本
(3)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依据材料三,概括归纳噶尔丹的分裂阴谋不能得逞的主要原因。
材料一 (唐太宗打败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太宗当面数明他的罪状后,还是授予官爵,赐给田宅,…对东突厥各部的首领,唐朝也给予优厚待遇,仍令他们管理旧部,朝廷里也大量任用突厥贵族为官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体现了唐朝怎样的民族政策?
材料二 雍正皇帝成精明确指出:“从俗从宜”,“从安其俗”,强调了不应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而进行统治.
——余梓东《论清朝的民族政策》
(2)据材料二,清朝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管辖所遵循的原则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历代清朝统治者是怎样管辖西藏的?
材料三 17世纪,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噶尔丹勾结沙俄,大搞分裂,发动叛乱。康熙帝三次率军亲征,大败噶尔丹。
——摘编自中学历史课本
(3)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依据材料三,概括归纳噶尔丹的分裂阴谋不能得逞的主要原因。
2.选择题- (共16题)
5.
为了防止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加强皇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
①设多人为宰相,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②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③设置通判
④设置转运使
①设多人为宰相,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②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③设置通判
④设置转运使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6.
归纳学习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你从下表得到最显著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政权 | 建立民族 | 建立时间 | 建立者 |
契丹(辽) | 契丹 | 10世纪初(916年) | 辽太祖阿保机 |
北宋 | 汉族 | 960年 | 宋太祖赵匡胤 |
大夏(西夏) | 党项 | 11世纪前期(1038年) | 元昊 |
金 | 女真 | 12世纪初(1115年) | 金太祖阿骨打 |
南宋 | 汉族 | 1127年 | 宋高宗赵构 |
A.诸侯争霸 |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
C.民族政权并立 |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
10.
《水浒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李達和燕青逛东京大街,一个有说书、唱曲、杂剧、猜谜、相朴、踢球等娱乐活动的场所,让两人流连忘返。这一场所在当时被称为
A.专门制造房瓦的瓦舍 | B.食客盈门的酒楼 |
C.娱乐兼营商业的瓦子 | D.好汉比武的擂台 |
12.
从唐末五代,经两宋至元朝,先后诞生了四个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和元。其中,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疆域空前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少数民族是( )
A. 契丹族 B. 女真族 C. 党项族 D. 蒙古族
A. 契丹族 B. 女真族 C. 党项族 D. 蒙古族
13.
宋朝时期,从越南引进了优良品种占城稻;明朝时期,从外国引进了玉米、甘薯、马铃薯等。这些举措产生的共同作用是
A.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B. 提高了农民的社会地位
C. 加强了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D. 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A.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B. 提高了农民的社会地位
C. 加强了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D. 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14.
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
A.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
B.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 |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
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 |
17.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关于这一壮举的历史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A.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国家友好往来 | B.使明朝获得良好经济效益 |
C.一种民间经济文化友好交流 | D.促进了明朝手工业的发展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