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处于重大的历史转折阶段。明中后期至清前期,封建农耕文明在唐宋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又有所提高和突破,并在此基础上明显出现了エ业文明萌动的迹象和近代化的趋向,但这时已经远远不能和西方的巨大飞跃相比。殆及降至周期性盛袁低谷的清中期,这种强弱对比的反差更为鲜明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崛起的特点并分析其崛起的原因。
材料一: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处于重大的历史转折阶段。明中后期至清前期,封建农耕文明在唐宋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又有所提高和突破,并在此基础上明显出现了エ业文明萌动的迹象和近代化的趋向,但这时已经远远不能和西方的巨大飞跃相比。殆及降至周期性盛袁低谷的清中期,这种强弱对比的反差更为鲜明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下)》
材料二:英国是一个面向海洋的国家,又是欧洲的一部分,它必须关注欧洲大陆战咯格局对它产生的任何有利或不利影响,在漫长的中世纪和近代初期,英国曾经历了多次的辉煌,但奇怪的是,它在每一次辉煌之后总会跌入我落的低谷,沦为二流国家。改变英国这种虚弱状态的是1688年的“光荣革命”.之后,英国エ业生产能力逸领先于共他欧洲国家。因此,“光荣革命”后英国的社大呈现出连续性和加速性,18世纪,英国的外交和战略方总是随着内政环境、外交猜测和战略机遇的变化,时而偏向于“大陆趋向”,时而偏向于“海洋趋向”——摘编自计秋枫《近代前期英国崛起的历史逻》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社会发展呈现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崛起的特点并分析其崛起的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受他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路德想要“平衡自己”,却“立时钟声大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源于德国的社会条件。
材料一 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受他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
——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二 路德并未采取步骤把他的肯定命题(注:《九十五条论纲》)散布民间。他只邀请学者来辩论以及显要者来阐释,但别的人暗暗地把肯定命题译成德文并交给报界。不久它们便成了德意志人的话题……他(路德)形容自己像一个人黑夜在一间古老教堂尖塔上攀登盘旋的楼梯,在漆黑中他伸出手臂平衡自己,他的手抓到一条粗绳,立时钟声大响,使他大吃一惊。——(美)罗伦培登《这是我的立场——改教先导马丁·路德传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路德想要“平衡自己”,却“立时钟声大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源于德国的社会条件。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4年以前,欧洲的经济很大程度上依靠大规模的海外投资,这些投资每年产生大量的利润。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失去了其对外投资的四分之一,法国失去了三分之一,而德国则失去了全部对外投资。
在工业上,与此相同的格局也很明显,因为欧洲许多工业区已遭破坏,而美国的工厂却在战时极大需求的推动下,犹如雨后春笋惊人地发展起来。到1929年时,美国的工业产量至少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42.2%,这一产量大于包括苏联在内的所有欧洲国家的产量。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W·E·B·杜波伊斯为什么说“这场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
材料一1914年以前,欧洲的经济很大程度上依靠大规模的海外投资,这些投资每年产生大量的利润。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失去了其对外投资的四分之一,法国失去了三分之一,而德国则失去了全部对外投资。
在工业上,与此相同的格局也很明显,因为欧洲许多工业区已遭破坏,而美国的工厂却在战时极大需求的推动下,犹如雨后春笋惊人地发展起来。到1929年时,美国的工业产量至少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42.2%,这一产量大于包括苏联在内的所有欧洲国家的产量。
——《全球通史》
材料二美国黑人领袖W·E·B·杜波伊斯于1918年写下了以下这一有关即将到来的世界的非凡预测: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从这场战争中,还将出现一个不受侮辱、有权选举、有权工作和有权生存的美国黑人民族。——《全球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什么样的影响?(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W·E·B·杜波伊斯为什么说“这场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
4.
宋朝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封建王朝,因与其它少数民族政权并存于中国,民族矛盾非常突出,可以说内忧外患几乎伴随了两宋王朝的始终。而宋朝儒学却又大师辈出,学派林立,著述宏丰,争鳴蜂起,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把儒学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是中国儒学史上的又一个里程.在民族思想方面,宋儒中尽管有少数坚持夷夏有别,但多数宋儒能继承和发挥孔子以来的儒家民族观。如司马光继承孔子的爱人即仁,泛爱众的思想,肯定少数民族也是人。将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政权一视同仁,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等同。不以华夷论国家,而认为无论何朝何时,只要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建立的国家,都应视为中国,区别仅在于“天子之制”或“列国之制”而已。司马光此论是对前儒民族观的一个发展。是值得肯定的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司马光的民族观的意义。
——吴哲贤《儒家民族观的形成和发展》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司马光的民族观的基本思想,并分析其背景(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司马光的民族观的意义。
2.论述题- (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变化(节选)

材料: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变化(节选)

——摘编自王学奏《中国饮食文化史》
材料蕴含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诸多信息,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所拟论题明确,阐述史论结合,言之成理。)3.单选题- (共10题)
6.
伯利克里曾说:“我们的政治制度不是从我们邻人的制度中模仿来的。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的人的。”“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材料中这些话说明古代雅典
A.制度自信 |
B.法律确保人人平等 |
C.直接民主 |
D.民主政体开始确立 |
7.
普罗塔戈拉宣称,宙斯分配人以政治技术,但政治与别的技术不同,不是分配给个别的人,如使这个人会做鞋,那个人会种植等等,而是平均地分配给每一个人。苏格拉底则认为,既然做鞋或评判鞋的好坏要请教具有专门知识的鞋匠,同样,治理国家也需要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可见,两人争执的焦点,是城邦政治决策应当遵循
A.全体公民意见还是多数人意见 |
B.神的旨意还是城邦公共利益 |
C.城邦利益至上还是思想自由 |
D.多数人意见还是以精英治国 |
8.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由皇帝召开,由皇帝宜布开幕和闭幕。议员按照普遍、平等、直接和秘密的原则选出,每届任期五年。25岁以下的男子、妇女、军人和25岁以上领取贫民救济金的男子均无选举权。这反映出当时的德意志帝国
A.保留种族歧视的旧俗 |
B.皇帝掌握一切大权 |
C.实施有限的民主政治 |
D.社会保障制度健全 |
9.
明清时期,商人如有背信弃义的事情发生,就会受到谴责和冷落,商人们向往的最佳典范是“陶朱事业”“修建宅院,光显门楣”。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以商养农成为商人的生存之道 |
B.儒家财富观是商业发展的动力 |
C.形成了有利于资本积累的环境 |
D.商业行为受到传统儒学的影响 |
10.
下图是关于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一项示意图。这反映了


A.耕作技术成熟促使人地矛盾开始缓解 |
B.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
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逐渐完善 |
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
11.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革税制,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一时期的改革
A. 巩固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
B. 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趋势
C. 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实践运用
D. 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
A. 巩固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
B. 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趋势
C. 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实践运用
D. 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
12.
“交租之外,两不相问,即或退佃,尽可别图。故其视业主也轻,而业主亦不能甚加凌虐。”上述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商品经济发展 B. 农民斗争打击了地主
C. 封建剥削减轻 D. 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A. 商品经济发展 B. 农民斗争打击了地主
C. 封建剥削减轻 D. 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13.
16世纪早期,葡萄牙人开辟了澳门到里斯本、日本长崎、菲律宾马尼拉等地的贸易航线。1567年,明朝政府准许百姓从事对外贸易。此后西班牙人也开辟了中国、菲律宾、墨西哥之间的贸易。通过全球贸易渠道,大部分白银最终流入中国。此材料反映出
A.澳门成为明清经营外贸的唯一港口 |
B.明朝政府坚持一贯的对外贸易政策 |
C.作为流通货币的白银主要产自西欧 |
D.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 |
14.
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变革不止是技术上的,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卢卡斯教授的话说,历史上第一次人们开始无所畏惧,“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作者主要想说明工业革命
A.促进人们思想解放 |
B.带来技术突飞猛进 |
C.增强改造自然能力 |
D.促使科学奖项设立 |
15.
“随着对峙的加剧,激进派领袖对这场运动的思想成果加以利用,并将其转化为革命口号:公民、社会契约、普遍意志、人权,以及那最有力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这场运动
A.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蓝图 |
B.标志着欧洲人文主义的复苏 |
C.沉重打击了罗马教廷的特权 |
D.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精神动力 |
4.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0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