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南开中学2019届高三第四次教学质量检测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82156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5/29

1.材料分析题(共5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首家国立公共博物馆。1753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决定将大批重要文物集中收藏,遂建立了大英博物馆,对所有好学求知的人免费开放。大英博物馆收藏了珍贵文物数百万件,包括古埃及木乃伊、古希腊雕像、古罗马遗迹、美洲石器等,有些文物的收藏量仅次于甚至超过文物原生地。博物馆还收藏了许多珍贵的中国文物,如英国冒险家斯坦因从敦煌盗取的大量文物。一战后博物馆成立了研究实验室,报告收藏品的状况并进行修复和保存,许多被破坏的文物在修复者和先进仪器的帮助下重获新生。

——摘编自中文百科在线“大英博物馆”词条等

材料二 洋务运动时期,一些中国官员在参观了外国博物馆后正面肯定了其对开启民智的积极作用,维新派更是提出了开设博物馆的具体设想。实业家张謇意识到保护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意义,于1905年创办了以“为本校师范生备物理上的实验,为地方人民广农业上的知识”为宗旨的南通博物苑。在该时期,中国博物馆多以介绍各行业发展状况的“劝业型”和传播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型”为主,以为富国强民之助,人们更看重博物馆的传播教育功能而非收藏特性。1933年,国民政府决定在南京建立中央博物院,下设自然、人文和工艺三馆,并明确提出“自然馆中……求其利用中国材料 。人文馆中,求能系统的表示世界文化之演进,中国民族之演进。工艺馆中,表示物质文化之精要,尤其关于国防者,用以激励国人。”40年代,中华民国教育部通令全国,要求各省都要成立科学馆博物馆,解放后不少省博物馆就是在原科学博物馆或科学馆基础上重建的。

——摘编自黄春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博物馆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大英博物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博物馆事业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博物馆的认识。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注:①图1包含这一时期中国自建和外国修建铁路;
②图2包含货运、客运专线、高铁所有铁路;
③台湾专题资料暂缺,欧亚铁路延长线限于篇幅未标注。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1949年以前和2008年有关中国铁路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958年,国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条例》规定农业税平均税率为常年产量的15.5%(60年代初国家大幅调减了农业税,此后基本稳定在此水平上)。同时,在征收农业税(正税)的同时,还允许地方征收一定的农业税地方附加。据统计,从1949年至2000年,农民给国家缴纳了7000多亿公斤粮食,农业税成为国家财力的重要支柱。
材料二  2004年,国家开始大幅度降低农业税税率,并选择吉林、黑龙江进行全部免除农业税的试点,农业税附加随正税同步降低或取消。一些地方还根据本地的财力状况,自主决定多降税率或进行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2005年,国家对592个扶贫重点县实行免征农业税,并进一步降低其他地区农业税税率。2006年,废止《农业税条例》,并全面取消了农业税。至此,中国农民告别了缴纳农业税的历史,而我国沿袭两千年之久的这项传统税收也宣告终结。

——根据《中国人大网》等相关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农业税条例》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该时期我国农业税收政策调整的趋势,并分析政策调整的原因。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之初,政府要员梁士诒对袁世凯说:“德奥以小敌大,战之结果,必难悻胜。在我见,正不妨明白对德绝交宣战,将来与和议中取得地位,与国家前途,深有裨辅。”袁世凯死后,主政的段祺瑞亦相信,“日本既已加入,我若不参加,日本对青岛势必染指掠夺……而我国参加,到时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和会上有我一席之地,必将提高中国之国际声誉。”1917年8月,中国参战后,即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同时获得协约国许诺:庚子赔款自1917年12月起暂缓五年偿还(俄国仅同意缓还1/3),免加利息;德奥赔款永远撤销(占庚子赔款总数的20.91%)。1919年1月,中国作为战胜国出席巴黎和会,并在会上提出废除“二十一条”,收回山东主权等正义要求,但和会却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全部转让给日本。1920年,国际联盟成立,中国是创始会员国。

——根据凤凰网、《参考消息》网等文章整理

(1)据材料分析中国政府决定参加“一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参加“一战”对中国的影响。
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邓稼先,安徽怀宁人,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重要开拓者。1948年赴美留学并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在冷战背景下,邓稼先响应新中国的召唤,谢绝老师与朋友的挽留,克服美国政府的重重阻扰,于1950年毅然回国,积极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1958年,中央决定自行研制核武器,邓稼先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项严格保密的国防科研工作之中。在物质相对匮乏和技术设备落后的环境下,他带领大家刻苦学习,广泛调研,创造性地解决一系列问题(如曾使用算盘这种“土办法”进行复杂的原子理论计算)。他还经常到戈壁试验场亲自领导并指挥核试验,掌握实验的第一手材料。他领导众多科技工作者成功设计了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由此享有“两弹元勋”的崇高称号。

——摘编自《百度文库——邓稼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邓稼先积极投身国防科技事业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邓稼先。

2.单选题(共9题)

6.
下表为不同文献中关于陶片放逐法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被投满六千票才可以放逐
B.满六千票中的多数票即可放逐
C.超过法定票数即可被放逐
D.被放逐者没得六千票投票无效
7.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男女均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考试内容为拜上帝教的教义,考试还打造出科举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妇女同男子一样可以分得土地;还废除买卖婚姻、买卖奴婢等。这反映太平天国
A.意识超前符合历史的潮流
B.获得了广大民众的理解支持
C.旨在化解列强入侵的危机
D.冲击了纲常名教和统治秩序
8.
1938年徐悲鸿创作了一幅寄寓着无限深意的激情之作——《负伤之狮》并题记“国难孔亟,时与麟若先生同客重庆,相顾不怿,写此聊抒忧怀!”,这幅作品
A.体现时代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B.属于中国传统文人画的范畴
C.反映画家对社会不平等的抗争
D.受到现代主义绘画风格的影响
9.
1955年8月,中美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后在华沙)举行,至1970年会谈共进行了136次。中方代表是驻波兰大使王炳南,美方代表是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约翰逊,双方就彼此关注的问题进行接触和交换意见。中美大使级谈判
A.反映国际形势逐步缓和
B.标志中国外交政策改变
C.体现中国外交的灵活性
D.为中美建交奠定了基础
10.
下图为北宋汴京平面图。据图可知,当时的汴京城
A.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
B.属于封闭性政治中心
C.是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D.经济功能的大大增强
11.
下图是某经济学家对清代人均GDP的测算,呈现出下图趋势,其中对乾隆年间(1736-1795)状态的合理解释是
A.西方殖民者东来劫掠
B.农业发展刺激人口增长
C.北方的人民大量南迁
D.自耕农经济的严重衰退
12.
工业革命前欧洲制造的燧发枪工艺水平精细到如同机床加工的效果,铁水提纯的水平已经超过中国;同时,欧洲的古代建筑对于工程的严格计算和施工水准都有非常高的要求。这说明
A.长期的技术积累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B.部分行业在工业革命前已完成技术革新
C.古代中西方科技水平已经有了巨大差距
D.技术优势是工业革命发展的根本性保障
13.
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这反映了
A.中国对外政策由被动转为主动开放
B.列强侵略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C.国际市场发展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D.晚清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复杂性
14.
1983年《人民日报》刊登福建农民合股组织长途贩运的消息,认为长途贩运对国家、集体、社员都有利。随后中央文件正式允许“农民个人或合伙进行长途贩运”,长途贩运不属于投机倒把范围。这反映出当时
A.商品经济在农村的发展
B.社会主义法制的不断完善
C.乡镇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D.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结束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