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1.
材料一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唐宗、宋祖两位帝王相同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3)《示儿》中的“王师北定中原'’是要推翻女真族建立的什么政权南宋“北定中原”的代表人物是谁
——选自***《沁园春雪》
材料二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南宋.陆游《示儿》
(1)《沁园春雪》中提到的唐宗、宋祖两位帝王的名字分别叫什么(2)唐宗、宋祖两位帝王相同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3)《示儿》中的“王师北定中原'’是要推翻女真族建立的什么政权南宋“北定中原”的代表人物是谁
2.
(题文)请阅读有关中国古代江南开发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西汉《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江苏)又为东南根本,语曰:
“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陆游集》
(1)材料一表明西汉时期江南地区人口稀少、物资贫乏。那么材料二中说明我国江南地区到南朝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阅读材料三,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西汉《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江苏)又为东南根本,语曰:
“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陆游集》
(1)材料一表明西汉时期江南地区人口稀少、物资贫乏。那么材料二中说明我国江南地区到南朝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阅读材料三,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
材料二:如下图

(1)材料一反应了怎么样的社会现实?
(2)明朝时我国科举考试出现了新变化,这种变化是什么?
(3)材料二图中考生金榜题名就喜,名落孙山就悲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是什么?
材料一:(宋朝)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
材料二:如下图

(1)材料一反应了怎么样的社会现实?
(2)明朝时我国科举考试出现了新变化,这种变化是什么?
(3)材料二图中考生金榜题名就喜,名落孙山就悲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是什么?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见下图:玄奘西行

材料二: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帝
请完成:
(1)材料一所示的唐代文化使者是谁?他要到哪里求取佛经?
(2)材料二中鉴真“航东海”的目的地是哪里?其中的“道艺”指什么?
(3)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唐朝时期的对外政策的特点?
(4)材料三中的“天朝”是指哪个朝代?“天朝”推行的对外政策是什么?
(5)对比以上两种对外政策,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以古鉴今?
材料一:见下图:玄奘西行

材料二: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帝
请完成:
(1)材料一所示的唐代文化使者是谁?他要到哪里求取佛经?
(2)材料二中鉴真“航东海”的目的地是哪里?其中的“道艺”指什么?
(3)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唐朝时期的对外政策的特点?
(4)材料三中的“天朝”是指哪个朝代?“天朝”推行的对外政策是什么?
(5)对比以上两种对外政策,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以古鉴今?
2.选择题- (共19题)
6.
下列有关宋辽议和的表述不确切的是
A.议和的背景是北宋军队在澶州之战中遭到失败 |
B.宋辽议和的内容是辽撤兵,北宋答应送给辽岁币 |
C.宋辽议和就是历史上所称的澶渊之盟 |
D.宋辽议和后,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 |
13.
2012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一相声节目将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和《西游记》内容都穿插其中。上述古典文学名著成书于
A.秦汉时期 |
B.隋唐时期 |
C.宋元时期 |
D.明清时期 |
17.
康熙、雍正、乾隆统治时期,一方面社会安定、经侪繁荣、国力强盛,另一方面却潜藏着巨大的危机,“危机”的表现主要有
①文化专制达到顶峰
②压制打击工商业
③鄙薄科学技术
④白银大量外流.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①文化专制达到顶峰
②压制打击工商业
③鄙薄科学技术
④白银大量外流.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2.
范小静在《十三行故事》一书中写道:“鸦片战争打响,广州的林则徐给朝廷的奏折中这样分析敌情:那些英国人的装束,全身缠裹得紧紧的,腰和腿都僵硬得很,一跌倒在地上就爬不起来。中国人对付这种军队,不但一个士兵就可以撂倒他几个,即使是乡村和市井的平民也能要了他们的命。”造成这种认识的根源是
A.中西方文化差异 | B.中西方人种差异 |
C.中国文人的偏见 | D.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