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教育考试评价中心2019届高三高考模拟历史试卷(一)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82130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6/20

1.材料分析题(共5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65年,西班牙人乌尔达内塔,开辟马尼拉帆船航线,从美洲到亚洲实现直航。自菲律宾甲米地港启航,利用东南季风,向北航至北纬38°——40°,再利用西风向东航行,至北美洲阿卡普科港,然后大帆船驶向秘鲁卡亚俄港口,史称“太平洋丝绸之路”。1565年,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在太平洋建立循环贸易体系。中国船把丝绸、瓷器、工艺品运到马尼拉,西班牙船把中国货转运到阿卡普科,然后,西班牙大帆船再把美洲白银运到马尼拉,换取中国的商品,如此循环。

——据刘文龙《马尼拉帆船贸易——太平洋丝绸之路》等

材料二  “陆上丝绸之路”以张骞通西域为开端,是西汉王朝官方开辟的一条“政治之路”,文化交流和商贸活动是它的“副产品”。同时期大规模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人们通过海洋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等地进行“大型”与“官民”兼具的外交与商贸活动交通路线。“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同为国家行动,是以“和合文化”为特色的外交活动。古代中国通过“丝绸之路”传播文明,通过“下嫁”“和亲”等方式与周边政权和平共处,建立友谊。

——摘编自刘庆柱《关于“海丝”与“陆丝”对比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洋丝绸之路出现的背景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中国丝绸之路与太平洋丝绸之路的不同特点。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洋务派认识到创设铁路的军事意义,但因认为“致激民变”而“无人敢主持”01863年,上海洋行联名向江苏巡抚李鸿章提出承办铁路的要求被拒。1877年,清政府摄于民众的反对,将运行一年的上海至吴淞铁路作价收回后并拆毁01881年,洋务派为解决开平煤矿的运煤需要,修建了中国第一条自办铁路。在中法战争后,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主管铁路事务,并将铁路作为整备海防的一环。1887年,李鸿章开设“开平铁路公司”,次年,又将其扩大为“中国铁路公司”。李鸿章要扩修铁路时,反对派认为铁路“害舟车、害田野、害根本、害风俗、害财用”,并指出外国军队可趁此攻入京师,两广总督张之洞修建卢汉铁路的奏请被采纳。此后,清政府肯定修筑铁路为“自强要策”,应“毅然兴办,毋庸筑室道谋”。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多条铁路开始修建。

——摘编自王斌《近代铁路技术向中国的转移》

材料介绍了中国近代铁路发展的情况,蕴含了近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朝的礼乐制度主要体现在开元礼中,其基本内容包括吉、宾、军、嘉、凶等五礼,计150卷。其中吉礼的主要内容是祭祀,宾礼的主要内容是接待周边国家的君主和使节,军礼的主要内容是军事活动中的仪式,嘉礼主要包括成人、婚嫁、朝议、养老等嘉庆仪式,凶礼主要内容则是有关丧、葬及凶年赈抚、劳问疾苦等。在这些礼文中,规定了与之相适应的程序、议节、方式,人的身份及担任的相应角色,礼器及乐舞的规格等。
唐代的礼乐制度包含天人关系、君臣关系、官员关系、民族关系、唐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等,涉及各色人等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乃至于衣食住行、岁时节庆、文体娱乐等方方面面。唐代时家礼开始出现,早期“礼不下庶人”的局面改变。在礼乐制度从中原到边疆的传播过程中,国内各种文化因素之间,在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以礼乐制度为核心达成了一致。同时,唐的礼乐制度在周边国家得到广泛传播。

——摘编自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礼乐制度制定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礼乐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4.
   材料一 说到晚清政局和近代变革,都不能不提到翁同解。翁氏一生参与了7件重大朝政活动:第一件,极力支持慈禧太后两次垂帘听政;第二件,亲授光绪帝读书;第三件,参与收回伊犁交涉;第四件,在左宗棠平定阿古柏入侵、收复新疆后,为巩固西北边防筹措军怕;第五件,在中法战争中,奋力抗争,坚决主战;第六件,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力主加强战备对日抵抗,决心“佐少主,张国威”;第七件,极力支持戊戌变法。

——摘编自李侃《翁同瓤略论》

材料二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下谕令将翁同解开缺回籍。慈禧因翁的主战与节减庆典经费的主张,积憾已非一日,加上刚毅、荣禄日进谗,其盛怒亦可想见,所以翁同解遭谴是必然的。但翁同解毕竟是两朝帝师,又无明确罪状,西太后只能处以开缺回籍而未被钾拿入狱,但最后处分仍以光绪的谕旨宣布,这是亲政后的合法程序。

——摘编自俞炳坤《翁同瓤罢官缘由考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翁同献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翁同献被开缺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其反映的实质问题。
5.
   材料  20世纪30年代初期,法国政局动荡不稳,垄断资产阶级妄图在法国建立法西斯专政,以维护其反动统治。1934年2月6日,法西斯组织利用斯达威斯基案件在巴黎发动武装叛乱,法国面临着法西斯夺取政权的严重危险。为了进一步团结各派力量,更有力地反对法西斯和资产阶级反动政策,1935年7月14日,举行有共产党、社会党、激进党等69个党派、团体参加的“”和平和自由大会”,宣布成立人民阵线全国委员会,并宣读了人民阵线誓词。1936年1月,公布了《人民阵线纲领》。纲领要求解散法西斯组织,实行大赦,保障工会权利和人民受教育与信仰自由,反对失业,反对财政舞弊和投机,取消秘密外交,保卫世界和平等。4月,人民阵线在国民议会选举中取得胜利,采取了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措施,但由于历届执政的社会党和激进党的领袖们背叛人民利益,拒绝贯彻人民阵线纲领,日益与资产阶级右派势力妥协,破坏人民阵线。1938年10月,达拉第政府公然同人民阵线决裂,迫害共产党人,镇压罢工运动,人民阵线终遭破坏。

——摘编自《外国历史大词典》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人民阵线建立的背景及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法国人民阵线的历史地位。

2.单选题(共8题)

6.
在雅典,任何公民大会通过的法案若与现行法律相悖,或通过的时候不符合法定程序,公民可以在法律通过一年内向法庭提出诉讼,追究法案提出者以及会议主持者的责任,这被称为“违法法案指控”。这一做法表明
A.公民大会地位被破坏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追责制利于权力制约
D.民主制度受到挑战
7.
西汉时期,江南地区发生疫病的次数明显低于长江以北地区,其中江南地区无明确疫情记载,但长江以北地区却发生了11次之多)这表明
A.南方重视疫病的防治
B.北方战乱不断灾害频仍
C.疫情与人口密度相关
D.南方政治秩序相对稳定
8.
明清时期,出现了很多地主移居城市生活的现象。乾隆时方苞曾说,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这一现象表明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租佃关系日渐发展
C.市镇经济趋向繁荣
D.大量人口流向城市
9.
18世纪的英国学者亨利菲尔丁描述当时的社会状况:“贵族都仿效王公的富丽堂皇,绅士都渴望贵族的得体庄严,商人走出柜台占据了绅士的空位,混乱不止于此,直到社会最底层,他们也渴望超越属于他们的层次。”这一现象反映了
A.奢侈消费阻碍了英国的社会转型
B.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已被认可
C.世界市场形成改变人们生活观念
D.经济发展冲击传统社会秩序
10.
1986年,美国可口可乐公司计划在上海独资办厂,但当时中国尚不允许外商独资,最后只能采取合作办厂的方式解决,这是第一家中美合作企业。这说明当时
A.经济体制滞后于时代要求
B.国企改革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C.中美间经贸关系一度受挫
D.这一做法有悖于全球化趋势
11.
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报刊中时常出现的时髦名词,没有人禁止赞扬苏俄的暴力革命,以俄为师成为立志改造中国的有识之士的共同选择。这反映出当时
A.北洋军阀政府思想控制松弛
B.知识分子救国方式达成共识
C.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
D.社会主义成为中国主流思想
12.
梁启超曾说,魏源所谓“以夷攻夷”、“以夷款夷”、“以夷长技以制夷”之三大主义,“由今观之,诚幼稚可笑,然其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其意在强调魏源
A.抛弃了藐视西方人的传统观念
B.改变了中国传统外交观念
C.找到了反抗外国侵略正确途径
D.开启了近代学习西方先河
13.
如表为《申报》中“民族”和“中华民族”词语使用频率变化表,这些变化表明
年份
“民族”可检索出的条目(条)
“中华民族”可检索出的条目(条)
1911
243
 
1925
502
81
1928
1119
183
1939
2369
372
 
A.民族主义生成依赖于大众传媒
B.国家的统一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C.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意识提高
D.民族危机提高了国人民族意识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