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在西方历史的发展中,权力监督是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当今中国也备受关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皇帝都是高居于法律之上的特权者。在中国古代的观念中,皇权是天所赋子的,“监督”是皇帝自上而下的一种特权,最高统治者接受监督只是他们出于“仁政"考虑的一种宽忍,是一种大度。作为制度,这种监督是没有权威的“分权抗衡”,在中国古代也只能成为行政内部一种有限的制约方式。
(2)结合材料一、二,比较古代中国和古代雅典在权力监督上的主要差异。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外两种权力制衡方式导致的弊端。
材料一: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皇帝都是高居于法律之上的特权者。在中国古代的观念中,皇权是天所赋子的,“监督”是皇帝自上而下的一种特权,最高统治者接受监督只是他们出于“仁政"考虑的一种宽忍,是一种大度。作为制度,这种监督是没有权威的“分权抗衡”,在中国古代也只能成为行政内部一种有限的制约方式。
——孙季《中国古代权力监督制度评析》
材料二:从古希腊时起,亚里士多德就有“三权分立”的主张。他提出一切政体都要由三个要素构成,即议事机能、行政机能、审判机能,三者全部具备才是健全的政体;而在三者中,以立法机能为最基本,也是在古希腊,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享有很大的权カ,公民可以参与国家议事、行政、审判等诸事务,最高统治者也被纳入监督的范围。——孙季萍《中国古代权力监督制度评析》
材料三:三权分立体制突出了立法、行政、司法职能的差异,做到了机构分离、取能划界,从而以权力制约权力”,较好地防止了国家权力为某个利益集国所垄断。该体制最受人诟病之处,就在于其重权力的分エ与分立、轻协调合作,这常常导致权力间的相互牵制,造成行政效率低下。特别是与多党制结合在一起,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及其原则甚至沦为党派斗争工具。——摘编自《嘹望》杂志
(1)结合唐朝有关史实,说明““分权抗衡在中国古代也只能成为行政内部一种有限的制约方式”这一观点。(2)结合材料一、二,比较古代中国和古代雅典在权力监督上的主要差异。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外两种权力制衡方式导致的弊端。
2.
民族复兴是近代中华民族的追求目标,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复兴思潮大大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0年,一位回族同胞在《抗战三周年纪念感言》中写道:“整三周年的神圣抗战,已使大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积弱,蒙受了巨急的刺激,从而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扎稳了抗战最后胜利的把握,首先我们为民族复兴的远大前途,抱乐观,感兴奋!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蒋梦麟和萧一山实现民族复兴的主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抗战时期人们关于民族复兴思想的共同点。
材料一:1940年,一位回族同胞在《抗战三周年纪念感言》中写道:“整三周年的神圣抗战,已使大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积弱,蒙受了巨急的刺激,从而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扎稳了抗战最后胜利的把握,首先我们为民族复兴的远大前途,抱乐观,感兴奋!
——摘编自《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刊》第2卷(1940年)
材料二:教育家蒋梦麟在昆明躲避日机轰炸的防空洞里,写成《西湖》一书.他认为:“以中国文化同化能力之强,她必定能慢谩地吸收西方在科学上的贡献;以中国天然资源之丰富,人民智慧之高,科学的发展将使她前途呈现无限光明。“中国所走的路途相当迁回,正像曲折的长江,但是她前进的方向却始终未变。”——张可荣《试论全面抗战时期的民族复兴思湖》
材料三:这个方无疑的是我民族复兴的唯一途径……只要我们能依照国父的遗教迈进,民族复兴是不成问题的,因为他已经在任何方面——无论文化、政治、经济等都替我们铺好了光明大道。——萧一山《清史大钢》(成书于1943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位回族同胞对民族复兴“抱乐观”态度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说明此理由的主要史实。(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蒋梦麟和萧一山实现民族复兴的主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抗战时期人们关于民族复兴思想的共同点。
2.单选题- (共18题)
3.
雅典人组织上演悲剧时,要求全体公民不论阶层、职业都要参与进来。戏剧节期间,城里的一切事务都要停止,甚至妇女、奴隶、囚犯都可以出来看戏。为了能让穷人也看得上戏,自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开始给看戏的穷人发放看戏津贴。这些做法旨在
A.提升妇女的社会地位 |
B.增强雅典城邦凝聚力 |
C.实现全体居民的平等 |
D.促进人文思想的传播 |
4.
雅典通过抽签选举、轮番而治等,实现了普遍参与、多数统治和主权在民。公民平等被看成是民主政治的理想与目标,众人意见虽然纷纭,但并无优劣之分,所以只能以数量的胜出作为判断的根据,这一原则
A.造成了政府行政权力的滥用 |
B.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 |
C.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
D.直接导致多数人的暴政 |
5.
公元前5世纪中期,执政官、平民与贵族代表组成的家最高立法权成“十人委员会”,制定了《十二铜表法》,确定了“人民的福利必定是最高的”。可见罗马法律的制定
A.推动共和政体的确立 |
B.本质上维护平民的利益 |
C.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
D.体现了人人平等的原则 |
6.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教科书编者在初等学校的必修课程教科书中强调,“一百年前,法国由一个国王统治,今天,它已经是一个共和国了”;并要求学生论述“人民主权的共和国优于王权无任何限制的专制王朝”“自1870年起,共和政府就是法国合法且永久的政府”。这反映出当时法国
A.共和制成为国民的追求 | B.政府强化国民共和意识 |
C.反对专制成为社会共识 | D.学校不能教授封建社会历史 |
7.
1878年起,德意志帝国实施《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12年间解散了330多个工人组织。80年代,德国国会相继通过《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和《残疾与老年保险法》,初步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这些举措
A. 完善了君主立宪政体
B. 适应了德国发展的需要
C. 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
D. 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
A. 完善了君主立宪政体
B. 适应了德国发展的需要
C. 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
D. 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
8.
1760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任命他的老师布特伯爵为首相,用封官许愿、收买等方法在议会中形成一个“国王之友”派,利用这个集团去打击辉格党,削弱辉格党的势力。这说明在当时的英国
A. 议会高于王权原则尚未确立
B. “责任内阁制”政府重新建立
C. 立宪政体未能阻止王权滥用
D. 国王试图平息政党政治危机
A. 议会高于王权原则尚未确立
B. “责任内阁制”政府重新建立
C. 立宪政体未能阻止王权滥用
D. 国王试图平息政党政治危机
9.
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对宪法的批准程序进行变革,由《邦联条例》规定的所有州议会的一致批准,改为在州议会的建议下召开专门的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和批准新宪法,9个州批准就能生效。这一变革体现了
A. 三权分立由理论到实践
B. 代议制与政党政治相结合
C. 州权和人民主权相结合
D. 联邦制与直接民主相结合
A. 三权分立由理论到实践
B. 代议制与政党政治相结合
C. 州权和人民主权相结合
D. 联邦制与直接民主相结合
10.
1901年1月,慈太后在西安发布“预约变法”上谕,4月设立“督办政务处”,任命奕助李鸿章等6人为政务大臣全权负责新政各项事宜,之后清政府在1901~1905年陆续颁布新政措施30余项。材料表明清末新政
A.客观上推动了近代化 |
B.抵制了革命思想的传播 |
C.导致了革命形势高涨 |
D.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 |
11.
1948年马叙伦、郭沫若等大批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土北上解放区;与此同时,蒋介石亲自策划的“抢救平津学术教育界知名人士”的计划却回应者寥寥。这表明
A.国共力量对比发生逆转 |
B.辽沈及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
C.国民党在政治上被日益孤应 |
D.政治协商会议有广泛代表性 |
12.
在1843年的虎门谈判中,英方要求中国对香港贸易自由化。中方为此发布告示:“若内地商民愿赴该岛(香港)买卖,即就近报明各海关,应照新例完纳货税,请领牌照,乃方准出口营生;若不请牌照辄往买卖者,查出以私贩及违禁下海论罪。”这表明清政府
A.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
B.厉行闭关锁国政策 |
C.同意实行“协定关税” |
D.尝试维护国家权益 |
13.
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从1911年10月政党活动公开后,仅到1913年底,号称党、会、团、社的新兴团体共达682个,其中基本具备政党性质的团体就有312个。这反映出
A. 中国出现政党政治局面
B. 辛亥革命推动民主进程
C. 中国政局陷入混乱状态
D. 政党决定中国政治走向
A. 中国出现政党政治局面
B. 辛亥革命推动民主进程
C. 中国政局陷入混乱状态
D. 政党决定中国政治走向
14.
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前,清朝日常政务主要归六部等分理,没有外交部,对外关系一直都由类似于藩务、夷务和商务的机构来承接。外交部之所以出现很晚,主要是因为
A. “闭关锁国”政策排斥对外关系
B. 儒家“天下一统”的意识惯性
C. 中央机构叠床架屋的权力体系
D. 内阁与军机处涵盖了外交事务
A. “闭关锁国”政策排斥对外关系
B. 儒家“天下一统”的意识惯性
C. 中央机构叠床架屋的权力体系
D. 内阁与军机处涵盖了外交事务
15.
1933年7月,蒋介石在日记中写到“御辱抗日,绝非以武力可与之竞胜,亦非以外力可以牵制,此时唯有在内政社会教育制度中,即国民军事教育与团练保甲之中,积极努力行之五年,由小而大,则或有万一之效也。”这反映了
A. 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B.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破产
C. 日本侵华改变了中国政局
D. 蒋介石已经有了抗日的筹划
A. 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B.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破产
C. 日本侵华改变了中国政局
D. 蒋介石已经有了抗日的筹划
16.
巴黎公社委员会在开会的时候,实行临时推选“会议主席”的做法,每个委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职权发号施令。这反映出巴黎公社
A. 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政权
B. 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 缺乏稳固有力的领导核心
D. 推行充分的民主政治
A. 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政权
B. 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 缺乏稳固有力的领导核心
D. 推行充分的民主政治
17.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丘巴里扬曾说:“1917年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与此相连的国内战争,较之其他国家类似的革命,完全可以称之为‘伟大的革命’。”其理由是俄国通过这些革命
A. 推翻了俄国君主专制统治
B. 探索出俄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C. 奠定了俄国社会转型基础
D. 彻底改变了俄国社会落后的面貌
A. 推翻了俄国君主专制统治
B. 探索出俄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C. 奠定了俄国社会转型基础
D. 彻底改变了俄国社会落后的面貌
18.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等代表参加会议,选举***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为副主席。这表明
A.该会议开创了实行多党制的先河 |
B.该会议践行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 |
C.政协是最广泛的爱国統一战线组织 |
D.该会议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