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政治制度在不断的演变,不断的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1)材料一中“科场”涉及我国古代哪一制度?其正式诞生的标志是什么?在明朝,这一制度在考试文体形式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二: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宰相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地方势力)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夺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摘编自宋史
(2)依据材料二,指出宋初面临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夺其权,夺其钱谷,收其精兵”?
材料三:《中央集权示意图》

(3)阅读图一、二,指出所体现的制度分别属于哪个朝代?明朝朱元璋釆取了什么措施,导致图三与图一、图二大不相同?为监视官民,明朝皇帝还设立了哪些机构?
(4)综合以上材料,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呈现出怎样的演变趋势?

材料一:如图
(1)材料一中“科场”涉及我国古代哪一制度?其正式诞生的标志是什么?在明朝,这一制度在考试文体形式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二: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宰相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地方势力)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夺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摘编自宋史
(2)依据材料二,指出宋初面临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夺其权,夺其钱谷,收其精兵”?
材料三:《中央集权示意图》

(3)阅读图一、二,指出所体现的制度分别属于哪个朝代?明朝朱元璋釆取了什么措施,导致图三与图一、图二大不相同?为监视官民,明朝皇帝还设立了哪些机构?
(4)综合以上材料,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呈现出怎样的演变趋势?

2.
央视热播的《大国崛起》纪录片,以浓缩的方式阐述了有关国家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最重要的事件,对于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建设做了一个非常有益的尝试,同时能够使人民更好地认识现实,更清醒地展望未来。中国崛起之路,曲折而又艰辛,历史上许多经验,值得借鉴。
材料一:历史上,中国至少曾有三次被公认为是地区最强大的国家,第一次是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当时汉朝周边的一些国家开始进口汉朝的商品和技术——主要是丝绸、纸张、陶瓷以及陆军和海军技术……7世纪唐朝的建立不仅宣布了中国的第二次崛起,而且巩固了中国在南方的力量,并通过陆路向四周扩展影响力。这种影响力还传播到隔海相望的日本。中国不仅高度开放而且迎来了一个贸易和工业增长的时代。……1368年,明朝建立了,中国由此实现了第三次崛起。虽然这次与前两次相比有些逊色,但中国强大的力量仍给这一地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王赓武《中国迎来第四次崛起》
材料二:

郑和船队所到之处,以礼待人,公平贸易,并将海外的先进文化与科技带回国内,因而为中国赢得了信誉和朋友。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概括中国古代三次崛起体现出的共同特征。(至少方面)
(2)结合所学知识,请用史实说明唐朝的“影响力还传播到隔海相望的日本”。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方?
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函
“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粵省之澳门矣。”
——《粵海关志》
“浙民习俗易嚣(嚣:激怒,冲动而喧嚷),洋商错处,必致滋事。”
——《清高宗圣训》
(3)材料三反映出清朝统治者采取哪种对外贸易政策?并根据材料三指岀清政府采取此政策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政策的看法?
(4)联系当今国内国际形势,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中国第四次崛起?
材料一:历史上,中国至少曾有三次被公认为是地区最强大的国家,第一次是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当时汉朝周边的一些国家开始进口汉朝的商品和技术——主要是丝绸、纸张、陶瓷以及陆军和海军技术……7世纪唐朝的建立不仅宣布了中国的第二次崛起,而且巩固了中国在南方的力量,并通过陆路向四周扩展影响力。这种影响力还传播到隔海相望的日本。中国不仅高度开放而且迎来了一个贸易和工业增长的时代。……1368年,明朝建立了,中国由此实现了第三次崛起。虽然这次与前两次相比有些逊色,但中国强大的力量仍给这一地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王赓武《中国迎来第四次崛起》
材料二:

郑和船队所到之处,以礼待人,公平贸易,并将海外的先进文化与科技带回国内,因而为中国赢得了信誉和朋友。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概括中国古代三次崛起体现出的共同特征。(至少方面)
(2)结合所学知识,请用史实说明唐朝的“影响力还传播到隔海相望的日本”。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方?
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函
“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粵省之澳门矣。”
——《粵海关志》
“浙民习俗易嚣(嚣:激怒,冲动而喧嚷),洋商错处,必致滋事。”
——《清高宗圣训》
(3)材料三反映出清朝统治者采取哪种对外贸易政策?并根据材料三指岀清政府采取此政策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政策的看法?
(4)联系当今国内国际形势,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中国第四次崛起?
2.选择题- (共17题)
4.
如图是某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制作的一段政权更迭的年代标尺,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①朝代建立者是
【小题2】《马可•波罗行纪》记载的是马可•波罗在中国元朝的所见所闻,元朝在图中的位置是

【小题1】①朝代建立者是
A.杨坚 |
B.李渊 |
C.赵匡胤 |
D.朱元璋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9.
唐朝以前,黄河流域粟和小麦广泛种植,粮食产量超过南方。从唐朝中晚期至宋代,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较快,粮食产量逐渐超过北方,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民谚。上述材料说明( )
A.粮食产量的增多促进人口的增长 |
B.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
C.农业经济重心南移 |
D.灌溉技术的改进使粮食产量增多 |
10.
下表为清朝耕地面积变化表,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年代 | 耕地面积(顷) |
1661年 | 5493576 |
1685年 | 6078430 |
1724年 | 6837914 |
1766年 | 7414495 |
A.商业的兴盛 |
B.推行垦荒政策 |
C.手工业发展 |
D.土地兼并严重 |
14.
学习历史要分清叙述和评论的区别,下列选项中属于评论的是
A.589年,隋文帝灭陈,统一全国 |
B.755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
C.文字狱的推行,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
D.从明中期到清前期,是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