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宋元时期,我国科技取得了灿烂的成就,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在这一时期出现或得到广泛的应用。请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宇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覆盖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版,持就火炀(烘烤)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平坦的磨刀石)。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梦溪笔谈》
材料二
忽作一声雳,谓之“爆仗”。则蛮牌者引退,烟花大起。…或就地放烟火之类,又一声爆仗,乐部动《拜新月慢)曲,有面涂青碌,戴面具全睛……又爆仗一声,有假面长髯、殿裹绿袍靴简,如钟馗像者。
——《东京梦华录》
材料三

材料四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中国文明在开始时期比西亚落后得多,但是以后这种局面逐渐被扭转。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亚而居于世界最前列。然而由于宋代文明的刺激,欧洲洲文明向前发展了。
——日本宋史学家宫崎市定
(1)仔细阅读材料一,写出这一科技发明的朝代和发明者。结合材料一的内容,说一说这一科技发明的优点及作用。
(2)材料二所描写的是游乐场景,颇近乎西方的万圣节,人们都戴着假面具,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燃放烟花爆竹已很盛行。“烟花爆竹”是哪一发明的应用?这一发明除了用来制作烟花爆竹,在当时还开始应用于哪一领域?
(3)材料三中的图一是最早的指南工具,它最早产生于什么时候?图二是罗盘针,又叫指南针,它传入欧洲后,发挥了什么作用?
(4)据材料四概括宫崎市定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元时期科技发达的原因。
材料一
每宇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覆盖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版,持就火炀(烘烤)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平坦的磨刀石)。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梦溪笔谈》
材料二
忽作一声雳,谓之“爆仗”。则蛮牌者引退,烟花大起。…或就地放烟火之类,又一声爆仗,乐部动《拜新月慢)曲,有面涂青碌,戴面具全睛……又爆仗一声,有假面长髯、殿裹绿袍靴简,如钟馗像者。
——《东京梦华录》
材料三

材料四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中国文明在开始时期比西亚落后得多,但是以后这种局面逐渐被扭转。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亚而居于世界最前列。然而由于宋代文明的刺激,欧洲洲文明向前发展了。
——日本宋史学家宫崎市定
(1)仔细阅读材料一,写出这一科技发明的朝代和发明者。结合材料一的内容,说一说这一科技发明的优点及作用。
(2)材料二所描写的是游乐场景,颇近乎西方的万圣节,人们都戴着假面具,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燃放烟花爆竹已很盛行。“烟花爆竹”是哪一发明的应用?这一发明除了用来制作烟花爆竹,在当时还开始应用于哪一领域?
(3)材料三中的图一是最早的指南工具,它最早产生于什么时候?图二是罗盘针,又叫指南针,它传入欧洲后,发挥了什么作用?
(4)据材料四概括宫崎市定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元时期科技发达的原因。
2.
每一项政治制度的建立都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诗人赵嘏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有一次,唐太宗见到新科进士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意为掌握之中)矣。
(1)材料一中的“太宗”是指谁?“长策”指的是什么?他对此“长策”有什么改进?
材料二
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2)请回答: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赵匡胤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3)对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作出正误判断。(正确的打“正确”,错误的打“错误”。)①文臣主持国家的军事大权。
②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牵制。
③扩大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
④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材料三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比喻时间很短)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相上下,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4)归纳材料三中朱元璋废丞相的原因。
(5)三则材料中的制度变化有什么共同目的?
材料一
唐代诗人赵嘏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有一次,唐太宗见到新科进士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意为掌握之中)矣。
(1)材料一中的“太宗”是指谁?“长策”指的是什么?他对此“长策”有什么改进?
材料二
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2)请回答: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赵匡胤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3)对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作出正误判断。(正确的打“正确”,错误的打“错误”。)①文臣主持国家的军事大权。
②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牵制。
③扩大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
④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材料三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比喻时间很短)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相上下,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4)归纳材料三中朱元璋废丞相的原因。
(5)三则材料中的制度变化有什么共同目的?
3.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下面是某班同学围绕这一主题举办学习成果展览,请你参与。
成果一(欣赏明清文化)
(1)欣赏图片,回答问题。

①明北京城的宫城今天称 。
②明长城的城墙主要由 、城台、烽火台等组成。
③列举一部昆剧的传世之作 。
④《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是贾、史、 薛。
成果二(解释历史现象)

(2)图一的五世达赖是哪一地区的首领?清朝为加强该地区的管辖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3)图二是明朝举子看榜图,这些举子最擅长写什么文章?这种文章有什么特点和危害?
(4)图一图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特征?
成果三(鸿观历史风云)
材料一
(上)乃命和及其侪(等辈)王景弘等,将士卒二万七千余人,多赍(拿东西送人)金币。造大舶修(长)四十四丈,广(宽)十八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自福州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西南洋诸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使之朝贡,有不服者则以兵慑之。
——(清)夏燮《明通鉴》卷十
材料二
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憬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用戈之类的击器和矛之类的刺器作战的方法),长短兵选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湖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
——(清)廷玉等《明史》卷二百一十二《戚继光传》
(5)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并分别用一句话评价这两个历史事件。
成果四(借鉴历史智慧)
(6)通过以上探究,对我们现在社会的发展有什么有益的借鉴?
成果一(欣赏明清文化)
(1)欣赏图片,回答问题。

①明北京城的宫城今天称 。
②明长城的城墙主要由 、城台、烽火台等组成。
③列举一部昆剧的传世之作 。
④《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是贾、史、 薛。
成果二(解释历史现象)

(2)图一的五世达赖是哪一地区的首领?清朝为加强该地区的管辖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3)图二是明朝举子看榜图,这些举子最擅长写什么文章?这种文章有什么特点和危害?
(4)图一图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特征?
成果三(鸿观历史风云)
材料一
(上)乃命和及其侪(等辈)王景弘等,将士卒二万七千余人,多赍(拿东西送人)金币。造大舶修(长)四十四丈,广(宽)十八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自福州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西南洋诸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使之朝贡,有不服者则以兵慑之。
——(清)夏燮《明通鉴》卷十
材料二
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憬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用戈之类的击器和矛之类的刺器作战的方法),长短兵选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湖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
——(清)廷玉等《明史》卷二百一十二《戚继光传》
(5)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并分别用一句话评价这两个历史事件。
成果四(借鉴历史智慧)
(6)通过以上探究,对我们现在社会的发展有什么有益的借鉴?
2.选择题- (共17题)
5.
历史影视作品是历史史实的艺术加工,其情节必须尊重历史史实。下列情节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A.汉朝时,人们过节放鞭炮 |
B.科举考试时用纸答题 |
C.宋朝时,远航的船上装有指南针 |
D.元朝时,阅读活字印刷的书籍 |
6.
有关元朝的行省制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中央政府设置行中书省管辖山西地区
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辖
③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④成为今天中国省制的开端
①中央政府设置行中书省管辖山西地区
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辖
③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④成为今天中国省制的开端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7.
从唐末五代,经两宋至元朝,先后诞生了四个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和元。其中,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疆域空前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少数民族是( )
A.契丹族 | B.女真族 | C.蒙古族 | D.党项族 |
9.
明朝人文征明在《满江红》词中感慨岳飞的遭遇:“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岳飞抗金胜利后达成澶渊之盟
②宋高宗害怕自身统治受到威胁
③秦桧以谋反罪杀害了岳飞
④岳飞的遭遇受到后世的广泛同情
①岳飞抗金胜利后达成澶渊之盟
②宋高宗害怕自身统治受到威胁
③秦桧以谋反罪杀害了岳飞
④岳飞的遭遇受到后世的广泛同情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10.
汉代时“(江南)不忧冻饿,亦亡(无)千金之家”,至宋代则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北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和劳动力 | B.大运河贯通南北 |
C.各民族之间的长期交往 | D.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
14.
《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内阁实权,远不逮明”。造成这一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
17.
(题文)康熙在1711年亲自给一位巡抚下达的一段旨意:“今天下太平无事,以不生事为贵,兴一利则生一弊。古人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职此事也。”康熙的本质用意是要求
A.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
B.恪尽职守,以民为本 |
C.墨守成规,拒绝改革 |
D.维护皇权,稳定统治 |
18.
清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了闭关政策,对该政策评价正确的是
①阻止了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②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③不利于接触与学习世界先进科技和思想文化
④贻误了走向世界的机遇,拉大了同西方的差距。
①阻止了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②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③不利于接触与学习世界先进科技和思想文化
④贻误了走向世界的机遇,拉大了同西方的差距。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19.
史料一般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三大类,它是我们发现历史、解释历史的依据。下列史料所属的类别不正确的是
A.唐三彩骆驼载乐俑是实物史料 |
B.《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文献史料 |
C.年长者的回忆录音是口述史料 |
D.《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是文献史料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