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81842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9/29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熙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清)《东华录》

材料二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授以权力的目的,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社会一切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们图谋夺取和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人民因此就无需再予服从,而只有寻求上帝给予人们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英)约翰·洛克《政府论》(1690年)

材料三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

——(英)《权利法案》(1689年)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观点的不同之处。
(2)结合时代背景比较这一历史时期中英两国的政治体制的不同特点。
(3)分析中英两国不同的政治体制给两国历史发展带来的不同影响。
(4)从治理国家的角度来看,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趋势?

2.论述题(共1题)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与经济全球化
时期
中国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经济全球化的阶段
明清时期
A
新航路开辟一界市场雏形出现,第一次工业革命一界市场初步形成
近代前期
B
第二次工业革命一界市场最终建立
新中国成立初期
C
制度化、体系化
改革开放以来
D
迅速发展、实质突破
 
运用所学知识,从表中任意选取一个时期,指出该时期中国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并做简要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3.单选题(共19题)

3.
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一个公民是一个战士、一个法官,并且还是政府会议中的一份子”。这表明在古代雅典
A.实行的是直接民主制度
B.职务越多津贴也越多
C.公民具有积极参政热情
D.实行公民的专制统治
4.
随着罗马法的逐渐发展,除了契约内容之外,当事人是否尽到了诚信义务也开始成为司法审判的考虑因素之一。相对于机械性的严法诉讼,诚信诉讼既要求审判员理性的审判,也要求当事人禀有诚实善良的心态。这说明罗马法
A.适用对象不断扩大
B.赋予公民平等权利
C.审判程序十分完善
D.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5.
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仅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在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1884年法国议会又通过决议“政府的共和国形式不得作为宪法修改提议的对象”。这表明法国
A.借鉴了英国责任内阁制
B.总统共和制更符合国情
C.民主政治进程的曲折性
D.保皇派的力量仍然强大
6.
学者李禹阶在文章中曾谈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国家与近代民族形成的新起点,是一次将王朝国家和以‘夷夏之别’为标志的古代民族向近代世界主权国家和近代民族转化的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由此可知,辛亥革命
A.推动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B.完成了朝贡体系到条约体系的转变
C.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
D.有力维护了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
7.
“专制、愚昧、黑暗、落后……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这旨在说明十月革命的意义是
A.否定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
B.促进了俄国社会转型的迅速完成
C.借鉴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
D.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道路
8.
1952年4月,周恩来在一次我国驻外使节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就外交工作来说,“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资本主义世界并不是铁板一块,我们应该区别对待。”这一外交思想
A.突破了“一边倒”外交方针
B.运用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体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D.促成全方位多边外交局面
9.
2017年12月18日,特朗普政府发布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中国和俄罗斯视为“战略竞争对手”,是企图侵蚀美国安全和繁荣的“修正主义国家”。该报告反映出
A.美国是维护多极化的主要力量
B.美国谋求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C.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丧失
D.美国的“冷战”思维和霸权主义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许多国家普遍流行这样一种信念:不能以市场机制进行重建,只能通过计划,采取社会主义经济措施--计划经济和工业国有化。由此,西欧国家创造了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系列社会保障体系。这实质上
A.是避免经济危机的唯一途径
B.照搬了苏联的计划经济
C.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运用
D.否定了市场经济的作用
11.
史料记载,两汉使用的铁农具还不是钢刃熟铁,而是韧性铁工具(比较笨重易断裂)。有了钢刃熟铁的犁铧后,一头牛就可以拉动犁铧。由此可见,当时
A.铁农具尚未得到推广
B.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C.畜牧业发展相对滞后
D.冶铁技术影响农业生产
12.
明朝中叶,原先盛产米粮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不再是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是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这主要是因为
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种植结构
B.倭患严重影响了江南农业的发展
C.隆庆开关扩大了粮食的进口
D.商人和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提高
13.
1956年,陈云在中共八大发言中提出,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这种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这一发言体现出当时
A.注重对经济体制的探索
B.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消失
C.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
D.社会主义改造尚不彻底
14.
导致下图1992年至2000年中国市场化指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乡镇企业快速发展
B.对外交流不断扩大
C.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D.经济体制改革推动
15.
哥伦布第二次航行美洲的目的是建立商业殖民区,建立矿业、农业和商业基地。为此,他把旧大陆的大量工具和种子源源不断运进新大陆。同时将新大陆的玉米、花生等运回旧大陆。材料旨在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A.引发了“价格革命”
B.促进了物种的交流
C.有利于殖民地发展
D.目的在于掠夺财富
16.
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和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与发展。这两次工业革命
A.都推动了自由主义的发展
B.都以科学实验为基础
C.都改变了生产组织的形式
D.都以科技发明为先导
17.
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胆运用美国宪法为自己的权威服务的总统,他充分利用了“大危机”的有利形势,不失时机地通过了一系列美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集权化法律。这说明
A.行政权力的偶有增强
B.三权分立原则遭到严重破坏
C.美国总统已有立法权
D.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的失衡
18.
据统计,1957年赫鲁晓夫共撤销了141个部门,被撤销的各部所管辖的企业和机构,以及保留的联盟工业部所管辖的一部分企业和机构,移交给相应建立的105个经济行政区国民经济委员会。此做法
A.冲击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
B.加强了国民经济市场化
C.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D.为农业改革创造了条件
19.
下表是大后方7省(川、滇、黔、陕、甘、湘、桂)开办工厂数量统计表。大后方7省工厂的发展
年份
1937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工厂数量
234
419
517
1306
1061
1376
549
 
A.改变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布局
B.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C.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局面
D.是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
20.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世界仅有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会议等少数多边峰会。今天各种多边峰会已纷纷涌现,如APEC峰会、G20峰会、“金砖国家”峰会等。多边峰会的大量涌现反映了
A.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
B.新兴国家努力构建经济新秩序
C.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困境
D.经济区域集团化突破地域限制
21.
1967年,日本学者提出了“信息化”的概念,认为信息化既是一个技术进步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变革过程,它既改变了生产组织体系、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结构,又推动了人类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动态迈进。这说明信息化
A.导致社会生产出现融合趋势
B.推动人类社会的全方位进步
C.加速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使人类社会的分工更加分散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