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传统契约的基本框架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概括。其一政治性质的契约。从先秦时代的盟管或盟约,到秦汉以降的约法比如“约法三章”及“约法十二条”等,均为统治者向民众宣示的具有法律性质的“约”。其二,私人之间通过合议缔结的契约,其种类和内容基本上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婚姻到交易,从借贷到合股等等,皆以私人合议来建构社会秩序。其三,介乎两者之间的具有建构共同体功能的契约,诸如家族或宗族、村落、商行以及会社制定的“约”,它们之中既有倡议者单方面宣示的“约”,也有参与者共同合议的“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契约相比,近代西方契约的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材料一 中国古代传统契约的基本框架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概括。其一政治性质的契约。从先秦时代的盟管或盟约,到秦汉以降的约法比如“约法三章”及“约法十二条”等,均为统治者向民众宣示的具有法律性质的“约”。其二,私人之间通过合议缔结的契约,其种类和内容基本上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婚姻到交易,从借贷到合股等等,皆以私人合议来建构社会秩序。其三,介乎两者之间的具有建构共同体功能的契约,诸如家族或宗族、村落、商行以及会社制定的“约”,它们之中既有倡议者单方面宣示的“约”,也有参与者共同合议的“约”。
——摘编自徐忠明《社会与政法:在语境中理解明清契约》
材料二 随着个人主义的兴起和身份社会的瓦解,欧洲17-18世纪的契约出现了“从身份到契约”的新变化。西方近代对契约关系的解释理论以社会契约论为主,它一方面批判了中世纪的封建神学,同时又补充了理性主义原则,不仅考察了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契约关系,更看重分析了个人与社会公民与国家的契约关系。近代西方社会契约理论的典型用法,是用以解释为什么人应该服从国家、法律或主权体。——摘编自(英)约翰·麦克里兰著,彭淮栋译《西方政治思想史》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契约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契约相比,近代西方契约的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2.单选题- (共29题)
2.
公元前5世纪初,希波战争爆发。为应对战争,雅典公民大会从每个任期召开一次改为召开四次,在军事问题的决策上,重装步兵不再统揽大局,建造船只的木匠和招来划桨的雇工也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一变化说明
A.战争客观上推动雅典民主进步 |
B.雅典民主突破了阶级局限 |
C.民主政治推动了城邦观念增强 |
D.雅典人参政议政十分活跃 |
3.
公元前421年以后,希腊各城邦都程度不同地出现了财产集中的趋势。雅典有一富者竟占有780英亩的土地,手工业作坊也出现了相对集中的现象;与投机业相伴随,高利贷业及金融业也进一步发展。这导致了
A.公民群体的消亡 |
B.城邦国家的衰落 |
C.解负令的推行 |
D.人文主义的兴起 |
4.
从3世纪起,由于罗马奴隶制社会陷入危机,统治阶级迫切要求将反映本阶级意志的现行法律固定下来,借以维持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因而着手进行法律汇编工作,材料反映出
A.罗马统治者的法律至上观念 |
B.万民法不适合罗马社会的发展 |
C.罗马法是维护统治的工具 |
D.罗马法由零散走向体系化 |
5.
英国法律史学家梅因认为,“无论是为了罗马的利益或是为了罗马的安全,都不允许把外国人完全剥夺法律的保护……况且,在罗马史中从来未有一个时期忽略过对外贸易。”这种认识表达出古罗马
A.习惯法延续的必要性 |
B.成文法产生的必然性 |
C.公民法存在的必要性 |
D.万民法形成的必然性 |
6.
在万民法中,裁判官个人的公允、正义观念备受推崇,他们接自然法的原则而不是法的条文,用平衡手法作出裁决。这反映了罗马法
A.突出了人文理性 |
B.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 |
C.具有中庸的思想 |
D.重点维护社会的稳定 |
7.
十二铜表法规定,“恩主诈欺门客的,让他充当牺牲”,“如果一个人欺诈他人财物,则需付双倍赔款”。这说明罗马法
A.维护平民阶层的利益 |
B.受到宗教神学束缚 |
C.适应商品经济的需要 |
D.强调社会道德教化 |
8.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4条:对人施行其他侵辱的,处25阿斯的罚金。这笔钱在当时价值不菲,足以威慑胆敢以身试法者。到罗马帝国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贬值,25阿斯就轻于鸿毛了。所以有人以捉弄此条为乐,遇他人就打一个耳光,然后赔偿25阿斯。于是,裁判官决定废除此条款,改由主审法官估计造成的侵辱决定赔偿额。出现这种情况说明
A.帝国时代的罗马法官可以不按相关法律原则判案 |
B.罗马帝国的扩张导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尖锐 |
C.以《十二铜表法》为代表的公民法条款过于僵化 |
D.法官不断解释法律条文从而废除了原有的公民法 |
9.
1871年德国全国4105.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63.9%。1910年德国全国人口6492.6万,农村人口占40%,城镇人口占60%。这说明
A.社会矛盾的激化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 |
B.工业革命推动了德国的政治变革 |
C.德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工业化最快的国家 |
D.市场统一推动了德国生产力发展 |
10.
詹姆斯·罗伯逊指出:“任何一级政府都是不可信任的……级别越高的政府,越需要受到特别限制。”1787年宪法对最高政府限权的具体措施有
①总统由选举产生,每届任期4年
②中央政府的权力构建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③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终身任职
④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任期6年
①总统由选举产生,每届任期4年
②中央政府的权力构建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③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终身任职
④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任期6年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11.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总统解散众议院须得到参议院同意;内阁由总统任命并对议会负责。这表明法国
A.实现了孟德斯鸠的理想政体 |
B.事实上确立了总统共和制 |
C.民选立法机构获得充分权威 |
D.共和派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
12.
近代欧美国家的税收理念大多经历了从“税收法定主义”到“税收宪政主义”的演变,即从征税的权力基本控制在议会里,议会通过立法的形式规范征税的各项内容,转变为必须对代议机关的征税权进行宪法上的限制。这表明欧美国家
A.宪政制度的完善 |
B.征税程序严格化 |
C.否定了议会至上 |
D.税收立法民主化 |
13.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和《宽容法案》。其中,《宽容法案》授予几乎所有新教徒群体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英国通过上述两个法案
A.确保了议会的基本权利 |
B.把国王置于“统而不治”的境地 |
C.继承了传统的政治规则 |
D.使公民权利和君主权力达到平衡 |
14.
(题文)独立战争期间的大陆会议在国会代表权的问题上分歧严重,部分代表提议设置两院制而非简单众议院制,以平衡大州与小州的利害冲突,但这一提议最终被搁置。导致该结果出现的主要因素是美国
A.大州的力量举足轻重 |
B.中央集权的呼声较高 |
C.小州决定着战争走向 |
D.分权理论还不够成熟 |
15.
1796年9月17日美国总统华盛顿在告别词中说:“我已经提醒你们,在美国存在着党派分立的危险,并特别提到按地域差别来分立党派的危险。”这反映出华盛顿
A.预见到美国地域矛盾的危害 | B.认为南北分裂迫在眉睫 |
C.深受美国两大政党的排挤 | D.主张民权应有宪法保障 |
16.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一般人心目中,提倡无君无父的民主,简直是大逆不道,能否实施民主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但是辛亥革命爆发后,民主取代君主成为社会的共识。这反映出
A.民主政治在中国得到基本确立 |
B.共和政体成为世界政治的主流 |
C.专制制度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
D.低效的君主制无法应对社会转型 |
17.
据下图,从1900年新政启动,至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先后发生的民变多达一千三百余起。据此可以推断

清末十年民变次数统计

清末十年民变次数统计
A.废科举导致矛盾激化 |
B.转型时期社会流动性有所增强 |
C.反洋教斗争愈演愈烈 |
D.军阀混战引发大量的社会冲突 |
18.
1938年7月出版的某论著说:“日本的长处是其战争力量之强,而其短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退步性、野蛮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国际形势之寡助……中国的短处是战争力量之弱,而其长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进步性和正义性,在其是一个大国家,在其国际形势之多助。”这一论述
A.反映出当时抗战已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
B.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 |
C.科学预见到了抗战的艰巨性和持久性 |
D.折射出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
19.
孙中山曾自我慰藉地说:“维持现状,我不如袁;规划将来,袁不如我。”“局外人不察,多怪弟之退让。然弟不退位,则求今日之假共和,犹未可得也。”这表明
A.共和未成皆因孙中山之退让 |
B.袁世凯是经民主选举产生 |
C.民主共和不适合当时的国情 |
D.适时妥协是一种政治智慧 |
20.
下表为1942—1944年对北岳、太行等五个抗日根据地调查所得到的数据。据此可知,根据地“减租减息”政策的实施农村各阶层户数及其所占土地的比例(单位:%)
阶层 | 地主 | 富农 | 中农 | 贫农 | 雇农 | 其他 | |
户数 | 抗战前 | 36 | 7.2 | 28.4 | 54.0 | 5.0 | 1.8 |
减租后 | 2.4 | 6.7 | 38.0 | 0 | 2.5 | 3.4 | |
土地 | 抗战前 | 29.5 | 21.0 | 29.5 | 19.0 | 0.8 | 0.2 |
减租后 | 13.5 | 17.5 | 5 | 22.5 | 0.6 | 3.4 |
A.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 |
B.削弱了封建土地剥削 |
C.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
D.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 |
21.
李泽厚先生对中国近代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如下评述:“启蒙性的文化运动”与“救亡性的政治运动”的关系是“相互促进”、“一拍即合”、“彼此支援”、“相碰撞而又同步”。遗憾的是,这种局面并没有延续多久,严峻的危亡局势和剧烈的现实斗争,迫使政治救亡全面压倒了思想启蒙。据此判断作者评述的相关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
B.维新变法 |
C.辛亥革命 |
D.五四运动 |
22.
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来源。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说明马克思主义是
A.关于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
B.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产物 |
C.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
D.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产物 |
23.
《剑桥世界近代史》记载,“(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把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看成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他们拒绝立即实行社会主义革命,而把争取统一的民主共和国作为当前的革命任务。”由此可知当时
A.科学理论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 |
B.两个阶段的革命任务完全相.同 |
C.马、恩主张革命任务分两步完成 |
D.马克思拒绝实行社会主义革命 |
24.
马克思主义也被称为科学社会主义,它之所以被称为“科学”,主要在于其
A. 揭示了资本土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B. 揭示了剩余价值规律
C. 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D. 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
A. 揭示了资本土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B. 揭示了剩余价值规律
C. 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D. 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
25.
在即将建立全国性新政权之际,***做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强调“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关于“一边倒”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边倒”意味着中国拒绝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
B.在外交战略方面把全国人民的思想统一到社会主义这一目标上来 |
C.“一边倒”外交政策的确立为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在客观上提供了必要的国际支持和帮助 |
D.采取“一边倒”策略,加深了中西方之间的隔阂 |
26.
阅读下表可知,某一阶段《人民日报》对美国报道语态变化最大,其主要原因是《人民日报》对美国报道不同语态所占比例
| 1960年1月至3月 | 1975年1月至3月 | 1985年1月至3月 |
积极报道 | 0(0%) | 2(2%) | 51(14%) |
消极报道 | 323(95%) | 81(87%) | 88(24%) |
中性报道 | 16(5%) | 10(11%) | 224(62%) |
A.尼克松访华开启中美关系正常化 |
B.新闻媒体的文字风格发生了重大改变 |
C.全面对外开放推动中美关系改善 |
D.国策调整促使对美认识趋向理性客观 |
27.
元世祖时期,政府将北方一些农户为生产互助而自发组成的“锄社”加以推广,并规定:凡民户五十家为一社,社长由“高年晓农事者”担任;一边立本牌,上书某社某人,“社长以时点视劝诫”;社中疾病凶丧之家,由众人合力相助;一社内如受灾民户较多,则“两社助之”。这说明“锄社”
A.兼具生产和生活的管理职能 |
B.体现了游牧和农耕经济的结合 |
C.冲击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D.是在全国设立的村民自治组织 |
28.
1940年,***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的分析意在
A.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 |
B.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
C.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 |
D.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 |
29.
商代和西周的文字是统一的。春秋以降,关东各国文字日趋分化,俗体流行。到战国时,各国“文字异形”,与传统写法大相径庭,只有周王室和秦国文字是在传统的正体写法基础上稳健发展。这反映出
A.秦国对西周制度与文化的坚守 |
B.秦国对传承华夏文化有所贡献 |
C.经济发展道路差异导致文字分化 |
D.正体俗体之别是华夷之辨的表征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22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