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民办重点中学2018-2019学年七年级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381621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3/5

1.综合题(共2题)

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不断演变,不断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虽然他“乞儿”出身还“尖嘴猴腮”,但他开创了大明江山!《新龙门客栈》里,东厂矫诏枉杀,只因它是“朝廷心腹”。“文定八股,句出经书”推动了平民子弟读书应试,但这种造就、选拔官员的制度却剥夺了士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成为皇权的传声筒。纵观有明一朝,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地加强了。
材料二 《中央集权示意图》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句出经书”中的“经书”指什么?
(2)材料二中,图一制度的名称是什么?图二是哪个朝代的什么制度?与图一、图二相比,图三的中央机构设置有何变化?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明朝为了进一步强化皇权,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4)综合以上材料,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呈现出怎样的演变趋势?
2.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中外交往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也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中国,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国力强盛。唐文化融合域外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唐朝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大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摘编自《中外文化交流史》(王介南)
材料二 明朝前期,国家实力雄厚,财政收入是元代的2倍。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苏州、杭州丝织业很发达,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畅销国内。福建、广东的造船业发达,建造的海船适合远洋航行。……
1405—1433年,明成祖先后派郑和七次下西洋。
——摘编自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郑和与哥伦布航海情况对比表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请指出一个“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的历史事实?
(2)依据材料二,指出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前提。
(3)结合材料三分析为什么“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这次远航有何重要意义?
(4)根据材料,结合古代丝绸之路,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2.选择题(共25题)

3.
“沉石寻孤屿,浮针辨四维”的诗句是对哪项科技应用的描述
A.造纸术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4.
下列图片中,能反映元代社会生活的是
A.韩熙载夜宴图
B.契丹人饮马图
C.蹴鞠铜镜
D.杂剧陶俑
5.
“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教坊钧容直,每遇旬休按乐,亦许人观看。每遇内宴前一月,教坊内勾集弟子小儿,习队舞,作乐杂剧节次。”以上材料描述的场景是宋代(  )
A.瓦舍里表演B.书肆里卖书C.村塾里授课D.茶馆里聊天
6.
下列叙述中,与历史事实相符合的是
A.元朝军队用火炮攻打临安城
B.唐太宗阅读《资治通鉴》寻求治国方略
C.东汉时有人用活字排版印刷《史记》
D.鉴真东渡日本时船上带有指南针
7.
史书所述:“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的民族是
A.蒙古族
B.契丹族
C.鲜卑族
D.党项族
8.
“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穿越时空,来到如图所反映的那个时代,我们不能做到的是
A.游夜市,喝冷饮
B.坐牛车,住邸店
C.挂年画,贴桃符
D.逛瓦子,吃花生
9.
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宋代,下列情景不可能遇到的是
A.安装有指南针的海船出海远航
B.工匠使用泥活字印刷书籍
C.说书人在娱乐场所“瓦肆”讲《红楼梦》
D.人们传诵苏轼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10.
宋元时期,绘画艺术的特征是表现市民生活的风俗画的出现和日益增多,这主要是因为
A.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B.对外贸易的发展
C.文化事业的发展
D.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1.
南宋时,有位商人来临安做生意,见到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客商往来不绝。下列选项他不可能有的经历是
A.上午携带纸币购买来自外国的商品B.午餐吃的是稻米、玉米等粮食
C.下午读读唐诗、宋词 D.晚上到临安夜市去看看
12.
邓小平同志说:“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对西藏的主权不容否定,西藏独立不行,半独立不行,变相独立也不行。”下列史实中能证明西藏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是(  )
A. 西汉时设置西域都护 B. 唐朝时文成公主入吐蕃
C. 元朝时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D. 清朝时设置驻藏大臣
13.
诗词作为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下列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排序正确的是
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②“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③“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④“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⑤“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A.②①③④⑥⑤B.②③①④⑥⑤
C.②③④①⑥⑤D.②①③⑥④⑤
14.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以 A(1,4) 为顶点,且过点 B(2,5)
15.
某王朝疆域空前辽阔,始设“十省分天下之治”。这个王朝应是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
16.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表,则关于此反应认识正确的是(   )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20

2

1

37

反应后质量/g

未测

32

1

12

17.
近期,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一档大型文化类益智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打造了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小明也自拟了一道题目:“豪放风格;抗金斗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符合上述条件的词人是
A.苏轼
B.李清照
C.岳飞
D.辛弃疾
18.
著名学者余秋雨指出:“中国古代文学主流表达形式经历了赋——诗——词——曲——小说的变化过程。”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①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②市民文化的发展
③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
④城市经济的繁荣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19.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几年前的传承中,它常盛常新。在印度尼西亚某市有这样一幅对联:“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此对联称赞的是
A.张骞通西域
B.新航路的开辟
C.戚继光抗倭
D.郑和下西洋
20.
明朝时,郑和能够实现7次下西洋壮举的主要原因是
A.海外交通发达
B.国力强盛
C.指南针的运用
D.造船技术高超
21.
“武松打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都是人们喜闻乐见,脍炙人口的名篇,它们出自于
A.《红楼梦》
B.《三国演义》
C.《水浒传》
D.《西游记》
22.
明朝时期丝制品中“云锦”最为名贵,素有“寸锦寸金”的说法,如果要想了解当时云锦的制造工艺可以在当时的工艺百科全书中查到,该书是
A.《天工开物》
B.《农政全书》
C.《本草纲目》
D.《齐民要术》
23.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自秦朝以来,历代不断整修。明长城蜿蜒6000余公里,它的东西起止点是
A.东起嘉峪关,西至鸭绿江
B.东起辽东,西至临洮
C.东起山海关,西至玉门关
D.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24.
据史书《稗史汇编》记载,明朝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这段史料反映了(   )
A.明朝时京官和妻子的感情很好
B.明朝时的京官很悲观
C.明朝时的京官度日如年
D.明朝君权空前加强,形成了对百官的极大震慑
25.
“以和为贵”、“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古代对外开放中体现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①丝绸之路
②鉴真东渡
③郑和下西洋
④戚继光抗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6.
史书记载郑和船队经过爪哇国:“行使中国历代铜钱,一般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则用铜钱买易。”材料反映郑和下西洋促进了()
A.明朝国威的树立
B.明朝航海技术的发展
C.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
D.中国和亚非各国的政治交往
27.
据史书记载,从1407年到1422年短短十多年间,有南洋多国使者多次搭乘船只访华。与南洋使者访华有关联的事件是(  )
A.马可·波罗来华B.荷兰人抵达台湾
C.郑和下西洋D.葡萄牙人到达澳门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