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不断演变,不断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虽然他“乞儿”出身还“尖嘴猴腮”,但他开创了大明江山!《新龙门客栈》里,东厂矫诏枉杀,只因它是“朝廷心腹”。“文定八股,句出经书”推动了平民子弟读书应试,但这种造就、选拔官员的制度却剥夺了士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成为皇权的传声筒。纵观有明一朝,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地加强了。
材料二 《中央集权示意图》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句出经书”中的“经书”指什么?
(2)材料二中,图一制度的名称是什么?图二是哪个朝代的什么制度?与图一、图二相比,图三的中央机构设置有何变化?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明朝为了进一步强化皇权,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4)综合以上材料,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呈现出怎样的演变趋势?
材料一:虽然他“乞儿”出身还“尖嘴猴腮”,但他开创了大明江山!《新龙门客栈》里,东厂矫诏枉杀,只因它是“朝廷心腹”。“文定八股,句出经书”推动了平民子弟读书应试,但这种造就、选拔官员的制度却剥夺了士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成为皇权的传声筒。纵观有明一朝,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地加强了。
材料二 《中央集权示意图》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句出经书”中的“经书”指什么?
(2)材料二中,图一制度的名称是什么?图二是哪个朝代的什么制度?与图一、图二相比,图三的中央机构设置有何变化?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明朝为了进一步强化皇权,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4)综合以上材料,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呈现出怎样的演变趋势?
2.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中外交往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也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中国,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国力强盛。唐文化融合域外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唐朝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大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摘编自《中外文化交流史》(王介南)
材料二 明朝前期,国家实力雄厚,财政收入是元代的2倍。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苏州、杭州丝织业很发达,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畅销国内。福建、广东的造船业发达,建造的海船适合远洋航行。……
1405—1433年,明成祖先后派郑和七次下西洋。
——摘编自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郑和与哥伦布航海情况对比表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请指出一个“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的历史事实?
(2)依据材料二,指出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前提。
(3)结合材料三分析为什么“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这次远航有何重要意义?
(4)根据材料,结合古代丝绸之路,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中国,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国力强盛。唐文化融合域外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唐朝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大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摘编自《中外文化交流史》(王介南)
材料二 明朝前期,国家实力雄厚,财政收入是元代的2倍。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苏州、杭州丝织业很发达,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畅销国内。福建、广东的造船业发达,建造的海船适合远洋航行。……
1405—1433年,明成祖先后派郑和七次下西洋。
——摘编自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郑和与哥伦布航海情况对比表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请指出一个“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的历史事实?
(2)依据材料二,指出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前提。
(3)结合材料三分析为什么“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这次远航有何重要意义?
(4)根据材料,结合古代丝绸之路,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2.选择题- (共25题)
5.
“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教坊钧容直,每遇旬休按乐,亦许人观看。每遇内宴前一月,教坊内勾集弟子小儿,习队舞,作乐杂剧节次。”以上材料描述的场景是宋代( )
A.瓦舍里表演 | B.书肆里卖书 | C.村塾里授课 | D.茶馆里聊天 |
9.
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宋代,下列情景不可能遇到的是
A.安装有指南针的海船出海远航 |
B.工匠使用泥活字印刷书籍 |
C.说书人在娱乐场所“瓦肆”讲《红楼梦》 |
D.人们传诵苏轼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
11.
南宋时,有位商人来临安做生意,见到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客商往来不绝。下列选项他不可能有的经历是
A.上午携带纸币购买来自外国的商品 | B.午餐吃的是稻米、玉米等粮食 |
C.下午读读唐诗、宋词 | D.晚上到临安夜市去看看 |
12.
邓小平同志说:“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对西藏的主权不容否定,西藏独立不行,半独立不行,变相独立也不行。”下列史实中能证明西藏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是( )
A. 西汉时设置西域都护 B. 唐朝时文成公主入吐蕃
C. 元朝时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D. 清朝时设置驻藏大臣
A. 西汉时设置西域都护 B. 唐朝时文成公主入吐蕃
C. 元朝时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D. 清朝时设置驻藏大臣
13.
诗词作为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下列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排序正确的是
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②“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③“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④“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⑤“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②“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③“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④“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⑤“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A.②①③④⑥⑤ | B.②③①④⑥⑤ |
C.②③④①⑥⑤ | D.②①③⑥④⑤ |
16.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表,则关于此反应认识正确的是( )
物质 | X | Y | Z | Q |
反应前质量/g | 20 | 2 | 1 | 37 |
反应后质量/g | 未测 | 32 | 1 | 12 |
17.
近期,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一档大型文化类益智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打造了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小明也自拟了一道题目:“豪放风格;抗金斗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符合上述条件的词人是
A.苏轼 |
B.李清照 |
C.岳飞 |
D.辛弃疾 |
18.
著名学者余秋雨指出:“中国古代文学主流表达形式经历了赋——诗——词——曲——小说的变化过程。”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①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②市民文化的发展
③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
④城市经济的繁荣
①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②市民文化的发展
③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
④城市经济的繁荣
A.①②③④ |
B.②④ |
C.①③ |
D.②③④ |
19.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几年前的传承中,它常盛常新。在印度尼西亚某市有这样一幅对联:“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此对联称赞的是
A.张骞通西域 |
B.新航路的开辟 |
C.戚继光抗倭 |
D.郑和下西洋 |
22.
明朝时期丝制品中“云锦”最为名贵,素有“寸锦寸金”的说法,如果要想了解当时云锦的制造工艺可以在当时的工艺百科全书中查到,该书是
A.《天工开物》 |
B.《农政全书》 |
C.《本草纲目》 |
D.《齐民要术》 |
23.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自秦朝以来,历代不断整修。明长城蜿蜒6000余公里,它的东西起止点是
A.东起嘉峪关,西至鸭绿江 |
B.东起辽东,西至临洮 |
C.东起山海关,西至玉门关 |
D.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
24.
据史书《稗史汇编》记载,明朝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这段史料反映了( )
A.明朝时京官和妻子的感情很好 |
B.明朝时的京官很悲观 |
C.明朝时的京官度日如年 |
D.明朝君权空前加强,形成了对百官的极大震慑 |
26.
史书记载郑和船队经过爪哇国:“行使中国历代铜钱,一般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则用铜钱买易。”材料反映郑和下西洋促进了()
A.明朝国威的树立 |
B.明朝航海技术的发展 |
C.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 |
D.中国和亚非各国的政治交往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