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韩城市2018-2019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81570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3/30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9年,洪仁玕到达天京,被洪秀全封为干王,总理朝政。他虽然长期脱离太平天国军事斗争的实践,也没有什么行政上的才能,但还是提出了《资政新篇》。从结构上看,全篇“用人察失类”“风风类”“法法类”“刑刑类”四个部分。其中“法法类”提出了29条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设施的建议。1861年春,曾国藩的谋士赵烈文得见此书,认为“其中所言,颇有见识”。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增设国务总理,作为政府首脑;内阁辅佐临时大总统,为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增设法院,行使司法权;参议院为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参议院还有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的权利;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等等。”***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南京临时政府只存在3个月便夭折了。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以及附从革命的旧官僚、立宪派的共同支持下,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政新篇》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出台的目的及其各自的地位。
(2)《资政新篇》未能实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袁世凯废除。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两部文献出现这种结局的共同原因。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次世界大战作为极其有力和急剧的催化剂,造就了几个世纪里世界政治的头等重大事态之一,那就是现代国际体系传统中心欧洲的权势迅速衰落,“侧翼大国”美苏的权势勃然兴盛。另一方面,……从列宁对威尔逊,到斯大林对罗斯福,日后美苏“冷战”的一个基本动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包括国际政治观)的摩擦、抵触和对立,都显得至关紧要,……然而,意识形态对立与基本地缘政治环境中的超级大国利益竞争等因素结合在一起,决定性地促成了美苏冷战。

——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材料二  1969年,尼克松已经认识到一个多极世界格局的出现,主要标志是美国接受与苏联的核均势及将欧洲、日本和中囯作为有竞争力的力量中心。这是美国自冷战以来力量相对下降的重要表现。尼克松在其就职演说中宣称:经过一段对抗之后,我们现在进入了谈判时期,尼克松政府需要重新调整美国的对外政策。尼克松决定放弃过时的两极对抗体系,重建大国间的“均势”,很快提出建立以“美、苏、西欧、日本和中国”为中心的国际新秩序。

——摘编自《尼克松主义及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

材料三 在尼克松访华前不久,1971年10月15日,中国就加入了联合国,这表明了追求和解引起的反响。美国赞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反对任何国家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的态度,即使不是消除,至少也是限制了苏联进攻中国的可能性……中美和解使北京得以购买美国的飞机、科学仪器等中国现代化所急需的东西。学者、记者、运动员、科学家和官员的交流,方使了观念和知识的相互流动,改变了22年互不往来的状态。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苏“冷战”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尼克松主义出台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单选题(共19题)

3.
他们面临的现实问题是需要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取每天的口粮,所以对他们来说,即使当选了政府官员,也无法全心全意地从事公职。因为所有公职都是无偿的,当时为解决这一问题,鼓励人们参政,雅典
A.颁布“解负令”
B.实行陶片放逐法
C.发放工资和津贴
D.实行财产等级制
4.
在罗马人的观念中,是否依法统治是合法的政府和成功的暴政之间的根本区别。即使前者是糟糕的而后者是成功的,但在道德的判断上,后者也是不能接受的。这说明罗马人
A.推崇成功的暴政统治
B.反感糟糕的法治统治
C.注重道德判断的标准
D.对法律的信仰和尊重
5.
从《十二铜表法》开始,古罗马制定了严格的债务法规,并在以后的司法实践中不断完善,这表明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
A.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B.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
C.重视维护平民利益
D.力图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
6.
有人评价某宪法是“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的宪法”,但同时这又是一部充满着妥协和智慧的宪法,在这一宪法下,国家成为“半总统半议会制”国家。由此可知,该宪法是
A.英国《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拿破仑法典》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7.
《英国政治制度史》写道,“它遏止了……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这里时“它”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A.内战的爆发B.光荣革命C.责任内阁制形成D.议会改革
8.
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联邦议会不同于西方的上院,在这里它是真正的实权机构,相当于各邦使节构成的帝国最高合议机关。在正常情况下,皇帝以帝国的名义对外宣战,必须征得联邦议会的同意。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A.联邦议会有权行使立法权
B.联邦议会成为了国家的权力核心
C.国家元首形式上对议会负责
D.具备资产阶级民主权力制衡原则
9.
1919年大家眼巴巴地企望着巴黎和会能够给我们一个‘公理战胜’,哪晓得奢望的结果是失望”。“失望”导致了
A.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五四运动的爆发
C.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
D.—二•九运动的兴起
10.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番话描述的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这个历史事件是
A.三大战役
B.红军长征
C.北伐战争
D.南昌起义
11.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抗日战争
12.
这项特权使得“帝国主义可以在中国从事生产,因而避免了关税,并降低了运输费用。与那些萌芽中的中国工商业者相比,外国投资者和开发商拥有大量资金、工艺技术和特权地位”。列强的这项特权来自
A.《马关条约》
B.《北京条约》
C.《辛丑条约》
D.《天津条约》
13.
1925年1月,中共四大《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议决案》指出:“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有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这表明
A.中共已经牢牢掌握了革命的领导权
B.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出现裂痕
C.中共意识到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重要
D.中共否认国民党的领导地位
14.
抗战打响后,国民政府提出“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湖南人喊出“中国如果要灭亡,除非湖南人全死光”的口号,四川人提出“只要四川不亡,中国就不会亡”。这反映出
A.中国抗战的艰巨性
B.西南地区是抗战主战场
C.全民抗战成为共识
D.川湘地方军战斗力最强
15.
有学者指出,二月革命是一场真正的人民革命,是人民对封建统治的自发反抗斗争的丰硕成果。“丰硕成果”的突出表现是
A.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C.使革命观念深入普通民众
D.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统治
16.
巴黎公社建立后,对外发表公告宣称:“巴黎所追求的,是建立共和国获得城市应享有的特权,它衷心希望能为法国的其他城市做出榜样……巴黎只希望拥有自己的自治权,它充分尊重法国其他城镇的平等权利。”由此可以看出,巴黎公社是
A.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合法代表
B.巴黎工人建立的自治政权
C.法国各地城市政权的合法代表
D.法国无产阶级建立的社会主义政权
17.
1991-1993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投资快速增长。其原因是
A.两岸隔绝状态开始打破
B.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
C.“一个中国”共识的达成
D.两岸“一国两制”的认同
18.
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同志亲自主持,广泛征求意见。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亿5千多万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为宪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这说明1954年宪法
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D.落实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19.
有学者认为在历史上汉族通过吸收妨碍他们的‘夷狄’扩大了控制范围,怎么对付这些‘夷狄’成了中央政府的一个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采取
A.一国两制的政策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建立民主统一战线的方法
20.
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中印两国总理会谈后发表联合声明,重申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时间在印度“印中人民是兄弟”和“五项原则万岁”的呼声高涨,中印友好掀起热潮。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B.成为中印两国人民永久友好的保证
C.得到了中印两国人民的高度认可
D.是新中国开展外交活动的指导原则
21.
1964年10月5日至10日在埃及开罗举行,此时的成员国已经增加到47个,大部分是来自亚洲和非洲新取得独立的民族国家。这次会议除了重申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立场外,将焦点放在了巴以冲突以及印巴冲突之上。会议通过了《和平和国际合作纲领》。该国际组织最有可能是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不结盟运动
C.华沙条约组织
D.欧洲共同体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