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马嘎尔尼访华乾隆五十八年,英国第一个派到中国的使团由马嘎尔尼率领浩浩荡荡的来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记载,1793年,已经战胜荷兰取得世界霸权地位的英国,派其驻俄公使马嘎尔尼为特使,在承德面见乾隆。
乾隆知道英王派出这样一个使团就非常重视,当时负责谈判的是和珅,和珅坚持要行三跪九叩大礼,一定要按照中国的礼节。英国人坚决反对,理由是如果行三跪九叩大礼,就表示英国成了中国的臣子了,臣服于中国了,英国不可能臣服于中国,所以绝对不能行三跪九叩大礼。中国也不让步,双方僵持不下。最后的协商结果是马嘎尔尼在觐见的时候行的是单膝下跪礼,免去三跪九叩。8月10日乾隆在万树园接见马嘎尔尼。
这次访华并没有给马嘎尔尼带来满意的结果。英国对代表理性主义工业文明成果的高度自信,但在乾隆朝中高级官员以及皇帝眼中的只有不屑。清政府内阁对马嘎尔尼的所有请求概不答应,最后马嘎尔尼使团一无所获。西方人心中关于中国形象最后一点崇高崩塌了。马嘎尔尼这趟“失败”的中国之行,让他对中国有了一番经典的判断和论述:“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旧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期间没有沉没。它那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假如来了个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与安全就都完了。”从那时起,我们的国家已经开始逐渐远离“世界文明”,中华民族从世界的一等公民开始滑向二等公民。
(1)马嘎尔尼访华说明清政府实行什么样的对外政策?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对外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要求:提炼一个观点,并围绕观点,运用史实进行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乾隆知道英王派出这样一个使团就非常重视,当时负责谈判的是和珅,和珅坚持要行三跪九叩大礼,一定要按照中国的礼节。英国人坚决反对,理由是如果行三跪九叩大礼,就表示英国成了中国的臣子了,臣服于中国了,英国不可能臣服于中国,所以绝对不能行三跪九叩大礼。中国也不让步,双方僵持不下。最后的协商结果是马嘎尔尼在觐见的时候行的是单膝下跪礼,免去三跪九叩。8月10日乾隆在万树园接见马嘎尔尼。
这次访华并没有给马嘎尔尼带来满意的结果。英国对代表理性主义工业文明成果的高度自信,但在乾隆朝中高级官员以及皇帝眼中的只有不屑。清政府内阁对马嘎尔尼的所有请求概不答应,最后马嘎尔尼使团一无所获。西方人心中关于中国形象最后一点崇高崩塌了。马嘎尔尼这趟“失败”的中国之行,让他对中国有了一番经典的判断和论述:“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旧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期间没有沉没。它那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假如来了个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与安全就都完了。”从那时起,我们的国家已经开始逐渐远离“世界文明”,中华民族从世界的一等公民开始滑向二等公民。
(1)马嘎尔尼访华说明清政府实行什么样的对外政策?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对外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要求:提炼一个观点,并围绕观点,运用史实进行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2.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格局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贞观十年,初通和好,远降文成公主入蕃。……自此以来,万事休贴(安定)。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哪一重要史实?该史实有何历史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清朝哪一历史事件?此后清朝设立哪一机构加强对该地区的管辖?
(3)结合所学知识,另外列举两个清朝加强对其他地区管辖的史实?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以上措施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材料一 (唐朝)贞观十年,初通和好,远降文成公主入蕃。……自此以来,万事休贴(安定)。
——《册府元龟》
材料二 清军首先攻破库车,叛军逃往阿克苏、乌什。两城酋长都关闭城门,拒不接纳,并派人迎接清军。清军不战而下两城,继续追击叛军。沿途村民扶老携幼迎接清军,争献牛酒果品。在清军的有力打击下,大小和卓慌忙西逃帕米尔。清军乘胜追击,叛军纷纷投降。大小和卓又逃往巴达克山,不久,被当地首领擒杀。(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哪一重要史实?该史实有何历史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清朝哪一历史事件?此后清朝设立哪一机构加强对该地区的管辖?
(3)结合所学知识,另外列举两个清朝加强对其他地区管辖的史实?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以上措施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3.
选官用人是国之大事,历代都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年间,唐太宗看到新科进士们从金殿大门列队而出时,非常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有人作诗赞叹:“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二 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顾炎武
(1)材料一的“新科进士”与我国古代哪一制度有关?这一制度确立的时间是何时?依据材料二,归纳这一制度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时这一制度有何新变化?这一变化有何危害?
(3)材料二中的“秦焚书”和明朝对该制度的变化,二者共同目的是什么?清朝为达到同一目的,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一 贞观年间,唐太宗看到新科进士们从金殿大门列队而出时,非常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有人作诗赞叹:“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二 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顾炎武
(1)材料一的“新科进士”与我国古代哪一制度有关?这一制度确立的时间是何时?依据材料二,归纳这一制度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时这一制度有何新变化?这一变化有何危害?
(3)材料二中的“秦焚书”和明朝对该制度的变化,二者共同目的是什么?清朝为达到同一目的,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2.判断题- (共1题)
4.
小屠同学到环岛路游玩,看见一座跨海大桥的名字(下图),对同伴说:“这座桥的命名是与民族英雄郑成功有关的,郑成功九战九捷,迅速荡平了东南沿海的倭患,赶走了侵略者。”这种说法对吗?请说明理由。

3.选择题- (共19题)
12.
教科书描述某一古都:“这个城市的人口大约一百万,外国人可能占了三分之一。城内围隔成一百多个坊,除了皇城、中央官署外,还有东、西两个市场。”这最可能是哪一座都城? ( )
A.唐朝长安 | B.北宋开封 | C.南宋临安 | D.清朝北京 |
17.
史载:“郑和七下西洋。”郑和的船队由200余艘不同用途、不同船型的远洋海船组成,将士二万余名,规模宏大。明朝之所以能实现大规模航海,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明朝
A.海上交通发达 | B.前期国力强盛 | C.指南针用于航海 | D.造船技术发达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判断题:(1道)
选择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