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史料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载体,它直观地描述了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习钱。真宗时,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之法,一交一缗,以三年为一界而换之。
——《宋史》卷一百八十一《食货志》
材料二 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其杭之瓦舍,城内外合计有十七处,如清泠桥西熙春楼下,谓之南瓦子;市南坊北三无前谓之中瓦子;……石碑头北麻线巷内则曰旧瓦子。
——《梦梁录》卷十九
材料三

材料四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
——吴自牧《梦梁录》
材料五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1)了解元朝的疆域应选择的材料是
(2)了解宋朝大都市商业的繁荣应选择的材料是
(3)了解元朝的中央机构的设置应选择的材料是
(4)了解宋代的市民文化娱乐生活应选择的材料是
(5)了解宋朝的纸币应选择的材料是
(6)材料一属于材料类别中的哪一类?( )
A.第一手资料 | B.第二手资料 |
中国古代南方的经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江苏)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陆游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时南方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2)依据材料二指出,宋朝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何处?这说明我国经济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最终完成于哪一朝代?出现这种变化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答出一点即可)
(3)综合以上材料,从变化的原因中,请你谈谈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建设的启示。
两宋时期,几个民族政权对峙,后来的再次统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岳飞《满江红》
材料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材料三世祖忽必烈,因累世之业……至元八年,始改称元。摧灭弱宋,遂一天下。——摘编自[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1)材料一中的“靖康耻”指哪一历史事件?(2)材料一、二说明两宋时期我国政权并立,请写出四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名称。
(3)在民族并立的时代,如何认识各民族的关系?
(4)材料三中“至元八年”是哪一年? “遂一天下”是怎么一回事?这次“遂一天下” 与前朝相比,有何突出特点?
材料一

材料二 澎湖岛分三十有六,巨细相同……地隶泉州晋江县。至元间立巡检司,以周岁额办盐课中统钱钞一十锭二十五两,别无科差。
——(元)汪大渊《岛夷志略》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元朝推行的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
(2)材料一图中的“宣政院辖地”指的是现在的哪一地区?“宣政院”是中央机构还是地方机构?它的设立有什么意义?(3)据材料二,指出元朝时在澎湖岛设置了什么机构进行管理?这一机构的设立有什么意义?
2.选择题- (共11题)
①《资治通鉴》 a.关汉卿
②《窦娥冤》 b 司马光
③《清明上河图》 c 张择端
A.①- a②-b③- c | B.①-b②- a③-c |
C.①- c②- b③-a | D.①-c②-a③- b |
①引入并推广水稻优良品种占城稻
②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
③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④宋代海船上使用指南针,能准确辨别航向
A.一种说法正确 | B.二种说法正确 | C.三种说法正确 | D.四种说法正确 |
A. 耶律阿保机
B. 元昊
C. 完颜阿骨打
D. 铁木真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