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实验学校2018-2018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380379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5/7

1.综合题(共5题)

1.
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即敌对国之间开设的贸易场所。
(1)在《两宋时期的榷场》图中方框内填出以下地点的英文字母:
A.北宋都城
B.南宋都城
(2)据图简要分析两宋时期榷场分布的特点。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安史之乱平定后,藩镇势力不仅没有消除,相反却更加发展。唐朝无力彻底消灭安史的余部,只得任命安史降将为节度使……安史之乱时,边兵大量内调,边防空虚,吐蕃、南诏乘机进扰,因而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朝又在西北、西南加强藩镇。就为了巩固统治,在内地也实行“以方镇(藩镇)御方镇”的方针,在关中、关东、江淮地区广置藩镇,以求互相制约……藩镇割据期间,藩镇与朝廷之间,藩镇相互之间,经常发生战争,生产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难。朝廷能控制地盘日益缩小,只能加倍剥削、役使控制区内的人民;藩镇在其控制区内更是增加赋税、兵役、徭役,滥施刑罚,对人民实行残暴的军事统治。这些,都是阻碍破坏社会经济的发展,使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材料二 五代时期,中原政权屡屡更迭,战争激烈而频繁,人民颠沛流离,各地军阀为了对付战争,加紧对人民的剥削,苛捐杂税严重。此外北方百姓经常遭受契丹蹂躏,苦难更深。广大中原人民渴望统一……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但在割据政权互相攻伐、兼并的过程中,在契丹南进、民族矛盾上升的情况下,又逐渐出现走向统一的趋势。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唐朝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安史之乱后藩镇与中央的关系。
(2)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指出藩镇割据和五代时期的分裂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3)根据材料二指出,五代后期出现了什么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唐朝之后出现的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最后是由哪个王朝结束的。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都城开封店铺林立,“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造成,骇人听闻”。
(1)根据材料一,说出北宋都城商业繁荣的景象。
材料二 

图1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图2南宋纸币“会子”铜版拓片
(2)材料二反映出两宋时期已出现纸币,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纸币出现的原因及它的作用。
材料三 据成书于北宋初年的额《太平寰宇记》记载,五代十国时期全国新置五十九县,绝大部分在南方。据北宋初年统计,当时北方人口只有100多万户(包括北汉3.5万户),后来陆续平定南方诸国,又得230万户。南方人口已经是北方人口的两倍。《宋史》曰:“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这一情况的政治原因有哪些。
4.

(1)图2和图3分别是哪一王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2)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节度使权势过大,出现国君相对弱小而大臣太强的局面)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针对赵普所说的“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宋太祖在地方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3)图3的行中书省又称行省,行省制度的实行使行省官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说说行省制度是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这一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
读下列疆域图:

(1)读图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吐蕃与唐朝的关系。图三所示时期中央政府怎样管辖该地区的?
(2)图二反映出北宋、辽、西夏之间怎样的关系?
(3)图三表示的是哪个时期的疆域?说出判断的理由。
(4)图三中所示C地,中央政府是如何对它进行管辖的?

2.选择题(共9题)

6.
陆游《书愤》中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诗句,将诗中的“大散关”作为分界线中的一端的两个政权是 (  )
A.北宋与西夏B.北宋与辽
C.南宋与辽D.南宋与金
7.
1276年元灭南宋后不久,中国再度完成统一。下列史实发生于元朝的有
①在中央设管理全国政务的中书省
②设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军政事务
③朝鲜的音乐开始传入中国
④全国经济重心开始从北方南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8.
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可以对历史进行艺术加工,但必须尊重历史事实。下列情节与历史事实不相符的是
A.唐朝鉴真为中日交往做出杰出贡献
B.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C.宋朝政府先后在广州等地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D.忽必烈统一蒙古,建立元朝
9.
据记载,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中国陶瓷传入以前,多以植物叶子为食器。宋瓷输入以后,他们改变了过去‘掬而食之’的饮食习俗,用上了精美实用的瓷器……这段话的核心观点是
A.东南亚一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B.中国陶瓷受到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欢迎
C.中国瓷器在宋朝开始外传
D.贸易交流有利于促进文明进步
10.
五代十国时期,五代相继统治的区域位于
A.东北地区
B.岭南地区
C.黄河流域
D.长江流域
11.
“苏湖熟,天下足”表明全国的经济重心发生了转移,其方向是
A.从长江流域转移到黄河流域
B.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C.从长江流域转移到珠江流域
D.从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12.
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则在科技创新。以下哪样工具出现在宋朝?
A.
B.
C.
D.
13.
宋太祖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能从根本上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物质基础的是
A.转运使管理地方财赋
B.削夺朝中大将兵权
C.派文臣管理地方政事
D.分离统兵与调兵权
14.
法国人谢和耐在《南宋社会生活史》中说:(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早在宋代已经进入现代化行列
B.宋代社会商品经济活跃
C.宋代茶盐企业已采取现代管理制度
D.银企之间票据流通频繁.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5道)

    选择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