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作为国家政治体制核心的皇帝制度始终没有发生变化,但国家政治制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若干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门第出身等于人才。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隋唐时,随着一项选官制度的创新,这一现象才被打破。但是,这一制度到了明朝时期,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的萎缩,人才选拔制度陷入了僵化
(1)材料一中“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后来被什么制度打破?这一制度发展到明朝有了严格的限定,命题范围是什么?
材料二:《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实行”。
(2)依据材料二指出宋初在各州新增设置的官职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官职设置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材料三:“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3)在地方,元朝用什么制度取代了郡县制?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元朝时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什么?
材料四:明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中央到地方全面改革官制。
(4)请完善表格的空白处。
材料一: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门第出身等于人才。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隋唐时,随着一项选官制度的创新,这一现象才被打破。但是,这一制度到了明朝时期,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的萎缩,人才选拔制度陷入了僵化
(1)材料一中“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后来被什么制度打破?这一制度发展到明朝有了严格的限定,命题范围是什么?
材料二:《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实行”。
(2)依据材料二指出宋初在各州新增设置的官职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官职设置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材料三:“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3)在地方,元朝用什么制度取代了郡县制?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元朝时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什么?
材料四:明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中央到地方全面改革官制。
(4)请完善表格的空白处。
| 措施 |
中央 | 废除① 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
为监察官民,明太祖设立② ;③ 又成立东厂。 | |
地方 | 取消行中书省,设立④ 。 |
2.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中,我国人民以其辛勤劳动和聪明智慧,创造了先进的生产力和灿烂的文化。请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1)唐朝经济发展迅速,农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进,请写出材料一两幅图片所反映的生产工具名称?
材料二:汉代时“(江南)不忧冻饿,亦亡(无)千金之家”,至宋代则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2)材料二反映了古代经济发展的哪种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如图

(3)材料三中图一“铜版”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哪项发明?图二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产生于什么地区?图三《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全景式的宋朝社会风俗画卷,请说出宋代城市中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名称。
材料四:宋代,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更受市民的欢迎。于是,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
(4)据材料四,归纳词成为宋代文学主流形式和标志的原因。请列举一位南宋时期豪放派的著名词人。
材料一:如图


(1)唐朝经济发展迅速,农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进,请写出材料一两幅图片所反映的生产工具名称?
材料二:汉代时“(江南)不忧冻饿,亦亡(无)千金之家”,至宋代则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2)材料二反映了古代经济发展的哪种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如图

(3)材料三中图一“铜版”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哪项发明?图二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产生于什么地区?图三《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全景式的宋朝社会风俗画卷,请说出宋代城市中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名称。
材料四:宋代,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更受市民的欢迎。于是,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
(4)据材料四,归纳词成为宋代文学主流形式和标志的原因。请列举一位南宋时期豪放派的著名词人。
3.
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包括中国与亚、非、欧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在这个过程中,友好交往是中外交往的主流。
材料一: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他的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他为后世留下的经典著作是什么?从他的事迹中可以看出唐朝的对外政策是怎样的?
材料二:十一至十三世纪,印度洋已成了大宋商船的天下……宋朝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二百万贯,以百分之十的税率计算,可以推算出,宋代每年的进出口总额约为二千万贯……一位宋朝诗人写过一首描述泉州港贸易的诗:“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
材料三: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是在哪个朝代。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有何积极影响?
材料四:明朝前期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但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28年间,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在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进一步树立了中国的和平友好形象。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郑和船队最远到达哪里?依据材料四指出此次远航的历史意义?
(5)以史为鉴,可以明智。根据以上对外交往的史实,你认为我们应借鉴些什么?
材料一: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他的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他为后世留下的经典著作是什么?从他的事迹中可以看出唐朝的对外政策是怎样的?
材料二:十一至十三世纪,印度洋已成了大宋商船的天下……宋朝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二百万贯,以百分之十的税率计算,可以推算出,宋代每年的进出口总额约为二千万贯……一位宋朝诗人写过一首描述泉州港贸易的诗:“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
——吴钓《宋代:中国的大航海时代》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促使宋朝“大航海时代”来临的最重要技术条件是什么?除泉州外,当时文明世界的另一大商港是哪里?材料三: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是在哪个朝代。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有何积极影响?
材料四:明朝前期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但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28年间,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在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进一步树立了中国的和平友好形象。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郑和船队最远到达哪里?依据材料四指出此次远航的历史意义?
(5)以史为鉴,可以明智。根据以上对外交往的史实,你认为我们应借鉴些什么?
2.选择题- (共15题)
4.
元朝是我国古代戏剧发展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被人们称作“元曲四大家”的是
A.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 B.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王实甫 |
C.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王实甫 | D.关汉卿、白朴、郑光祖、王实甫 |
7.
在某学校的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出示了中国古代几个历史阶段特征的词组。下列词组中,概括了宋元时期历史发展特征的是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 B.“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
8.
邓小平说:“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对西藏的主权不容否定,西藏独立不行,半独立不行,变相独立也不行。”下列史实能证明西藏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是
A.元朝时设北庭都元帅府 | B.唐朝时文成公主入吐蕃 |
C.元朝时设宣政院 | D.西汉时设西域都户 |
9.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下列对这一时期的介绍中,正确的是
①实质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
②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③统治区域都在黄河流域
④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①实质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
②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③统治区域都在黄河流域
④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14.
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这项政策应该是
A.重农抑商 |
B.重文轻武 |
C.和亲会盟 |
D.闭关锁国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