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东晋至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示意图。

材料二: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当大。他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1)材料一中的唐宋时期这一比例变化与哪一制度的实行密切相关?这一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在当时有何进步性?
(2)由材料二可知,元朝统一全国后实行了什么制度?有何意义?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回答,元政府是如何对西藏、台湾进行有效的管辖的?
材料一:下图是东晋至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示意图。

材料二: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当大。他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中学历史教学史料汇编》
材料三: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1)材料一中的唐宋时期这一比例变化与哪一制度的实行密切相关?这一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在当时有何进步性?
(2)由材料二可知,元朝统一全国后实行了什么制度?有何意义?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回答,元政府是如何对西藏、台湾进行有效的管辖的?
2.
寻找史实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经济重心形成的标志,史学界有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所谓经济重心,其农业生产条件、运输设施以及提供的谷物,应比其他地区优越得多,哪一个集团占领了它,就有可能征服和统一全国。
另一种意见认为,判断一个地区是否成为经济重心,应着眼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水平以及该地区赋税收入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1)你认为课本中两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的观点采用的是哪种意见?
(2)“全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何时?
(3)请依据提示把相关的事例填在下列横线上。
①宋代南方农业发展超过北方: 产量跃居粮食作物的首位。
②宋代手工业兴盛:北宋兴起的 ,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③宋代的商业繁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
④南宋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 。
⑤宋代重视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置 加以管理。
(4)从南北方经济发展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一种意见认为,所谓经济重心,其农业生产条件、运输设施以及提供的谷物,应比其他地区优越得多,哪一个集团占领了它,就有可能征服和统一全国。
另一种意见认为,判断一个地区是否成为经济重心,应着眼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水平以及该地区赋税收入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1)你认为课本中两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的观点采用的是哪种意见?
(2)“全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何时?
(3)请依据提示把相关的事例填在下列横线上。
①宋代南方农业发展超过北方: 产量跃居粮食作物的首位。
②宋代手工业兴盛:北宋兴起的 ,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③宋代的商业繁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
④南宋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 。
⑤宋代重视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置 加以管理。
(4)从南北方经济发展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材料二: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和辽、西夏、金议和。这使得宋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友好交往。
材料三:洁白的哈达、温驯的藏羚羊、雄伟的布达拉宫……这就是我们美丽而圣洁的西藏。虽然当前“藏独分子”猖獗,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自古以来,西藏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唐朝体现这一政策的史实一例。
(2)宋朝民族关系呈现出怎样的基本特点?请写出建立辽、西夏、金的民族名称。
(3)中央政府开始对西藏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始于哪一朝代?如何管理的?
(4)通过上述史实,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材料二: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和辽、西夏、金议和。这使得宋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友好交往。
材料三:洁白的哈达、温驯的藏羚羊、雄伟的布达拉宫……这就是我们美丽而圣洁的西藏。虽然当前“藏独分子”猖獗,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自古以来,西藏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唐朝体现这一政策的史实一例。
(2)宋朝民族关系呈现出怎样的基本特点?请写出建立辽、西夏、金的民族名称。
(3)中央政府开始对西藏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始于哪一朝代?如何管理的?
(4)通过上述史实,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2.选择题- (共12题)
4.
某同学阅读了《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一书,他想为这本书写简介。以下可以入选的是
A.建大元,灭南宋,统一全国图改革 |
B.统蒙古,立政权,未灭西夏身先死 |
C.统契丹,建政权,澶渊之盟结和平 |
D.统女真,完统一,建立金朝灭北宋 |
7.
关于下列表格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朝代 | 南方 | | 北方 | |
人口(户) |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 人口(户) |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 |
西汉 | 2470685 | 19.8% | 9985785 | 80.2% |
唐朝 | 3930415 | 43.2% | 5148529 | 56.8% |
宋 | 11240780 | 62.9% | 6624296 | 37.1% |
A.宋朝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
B.北方人口总量在逐年不断减少 |
C.唐朝时经济重心尚未转移 |
D.人口南迁有利于经济格局变化 |
9.
有学者认为:两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是一座顶峰”。下列史实是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
A.城市经济繁荣,商品买卖昼夜不绝 |
B.文人地位较高,文化教育事业发达 |
C.国家统一稳定,各民族间和谐相处 |
D.海外贸易兴盛,海上丝路远至非洲 |
10.
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北宋灭亡的标志),虏骑(少数民族骑兵)所过,莫不溃散。”朱熹旨在说明北宋
A.中央集权的强化 |
B.金兵灭掉了北宋 |
C.科举制度的发展 |
D.重文轻武的危害 |
11.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史实与推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 史实 | 推论 |
A |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 | 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
B |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 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
C | 明朝戚继光抗倭 | 维护了东南边境的稳定 |
D | 清朝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 巩固了中央对西南边疆地区的管辖 |
A.A |
B.B |
C.C |
D.D |
12.
“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A.秦、汉 |
B.隋、唐 |
C.宋、元 |
D.明、清 |
14.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下列对统一王朝的描述正确的是
A.秦朝——开创了对后世行政区划有深远影响的行省制度 |
B.隋朝——都江堰的开凿有利于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
C.唐朝——文成公主和亲西域,体现民族关系的团结友好 |
D.清朝——康熙皇帝设立台湾府巩固了对东南边疆的统治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