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湖南省衡阳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79996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5/4

1.材料分析题(共5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五百年来,各国因势因时而不断崛起,留给世人无尽的思索。
国家
主题
葡萄牙、西班牙
从陆地到海洋
荷兰
从渔夫到车夫
英国

法国
从人性到理性
美国
从邦联到联邦
俄国
从改革到革命
德国
从分裂到统一
日本
从锁国到开国
中国

 
结合材料的提示及所学知识,为英国或中国的崛起归纳提炼出恰当的主题并加以阐释。(要求:主题立意明确,阐释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符合主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韩非的法治是针对原始儒家的“礼治”“德治”提出的。他反对在宗法社会中实施礼治、德治,推崇法治。韩非主张“法不阿贵,绳不挠曲”,也就是说在法面前,不存在贵族和平民之分,除了君主外,所有臣民一旦触犯法律都必须受到惩处。这是对西周以来“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等级制度的彻底否定。韩非说:“圣王立法也,其赏足以劝善,其威足以胜暴,其备足以完法”,“主施其法,大虎将怯;主施其刑,大虎自宁”。他认为立法、执法的主体是“圣王”,法律是君主利益和意志的体现。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是针对柏拉图的“人治”而提出的。他认为“法律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衹和理智的体现”。基于此,他得出“法治应当优于人治”的结论。亚里士多德说,“正义是某些事物‘平等’的观念”,也就是指礼法是由正义衍生而来的,而正义意味着平等。在法律面前人们是平等的,没有谁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同时亚里士多德主张让全体公民参与政事,从而认为立法、执法的主体应是全体公民或统治阶层的整体……作为“轴心时代”东西方法治理论界交相辉映的两颗巨星,韩非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主张和法治理念对中西方法律制度法律思想的演变和发展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上材料均摘自杨军、赵海涛《韩非与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韩非和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非和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形成的原因。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鲁迅(1881~1936),青年时代深受进化论、尼采趁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赴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仿徨》《朝花夕拾》等作品。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形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啊文系主任。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人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据许寿裳《鲁迅传》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鲁迅的主要事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上海民众为鲁迅自发举行公祭的原因。
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48年日本政府正式实行了新的《户籍法修正法》,这也是日本现行的户籍法律制度。“它对户籍薄的管理、登记内容和登记方法、户籍修订以及户籍管理的特例说明等做出了详尽规定”。日本的户籍薄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编制,采取“家庭卡片式”和“依人编制式”相结合的方式登记。各项登记内容的填报都有严格的法律规定,从而很好地起到了登记身份和民事公证的作用。住民票是日本公民最常用的户籍文本,它是完全随着住址移动的,实现了“户籍随人走”,为人口迁彼带来了便利。公民日常地址的确认、人口迁徙、纳税、选举注册登记和领取社会保险等事务都使用住民票办理。日本政府允许人口在地域和产业之间自由流动,但对办理户口迁徙需要做一些相关的手续和登记。这种登记并不是向政府提出申请,也不需要政府批准,只是对公民去向、居住地改变的一个记录。
——摘编自柳叶《外国户籍法律制度》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户籍制度的功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本户籍制度实施的特点及意义。
5.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桩桩令人悲痛的事件证明,德方的克制是很不够的,而且带有任意性。任何种类的船只……全都被击沉……这是对整个人类的挑战。每个国家必须独自决定它应如何对付这一挑战。……当我们采取行动,这些重大行动的时候,我们自己应当清楚,也应让全世界明白我们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我们的目的是维护国际生活的和平与正义的原则,反对自私和专制的力量,我们要在世界上真正自由和自治的各国人民之中确立一种意志与行动的概念,有了它就能保证这些原则得到遵循。……在我们面前很可能有旷日持久的战火考验和惨重牺牲。把我们伟大、爱好和平的人民领入战争是件可怕的事。因为这场战争是有史以来最血腥最残酷的,甚至文明自身似已岌岌可危。然而权利比和平更宝贵。
——伍德罗·威尔逊关于宣战对国会的演讲(1917年4月2日)
(1)根据材料,归纳美国总统威尔逊对德宣战的理由。结合当时背景指出美国参战的真实意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参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单选题(共9题)

6.
从很早的时候起,血缘亲族关系的纽带就在希腊社会中被打破了。公元前6世纪,民主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打破和改造雅典社会结构中残存的血缘亲族组织。这项改革
A.汲取了梭伦改革的精髓
B.以地区部落冲击血缘部落
C.摧毁了奴隶主贵族特权
D.增强了城邦国家公民力量
7.
葛剑雄认为,“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但他同时又说,“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这说明“太平军制度”
A.削弱了国家在社会经济中的权力B.旨在利用分配制度消灭经济竞争
C.废除小农经济难以制止私产膨胀D.是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
8.
下图是1927~1928年中共党员成份构成变化示意图。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革命运动失败B.湖南农民运动高涨
C.新的革命道路开辟D.工人运动转入低潮
9.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美国人必须不再把当今世界看作单极世界,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或干预只会招致灾难。这重在说明美国
A.不再谋求单边霸权主义
B.单方面制裁带来了深刻教训
C.积极寻求大国之间合作
D.一定程度上认可多极化趋势
10.
在中国古代,从商致富屡见不鲜,但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官僚缙绅也把获取的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和追求豪奢生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高度发达造成资本严重过剩B.腐朽的生活观念分流商业投资资金
C.经营土地产生的收益远远大于工商业D.国家政策对资金流向起到牵引作用
11.
李鸿章承认,他办了一辈子的洋务诸事,原不过是充当了一名裱糊匠,使清王朝这一破屋表面上看来一度“居然成一净室”。这表明李鸿章
A.认识到了中体西用的局限性B.对洋务运动的结果感到失望
C.主张维持清朝现状无意改革D.开始顺应维新变革之新潮流
12.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摘自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A.本质上是法治经济B.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
C.并未与计划经济割裂D.符合新自由主义特征
13.
有学者指出: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真正的文化起点不是富庶的意大利那场华丽而感性的文艺复兴,而是贫穷的北欧那场质朴而深刻的宗教改革。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宗教改革
A.宣传了早期天赋人权思想
B.突显了资产阶级的革命精神
C.具有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D.摧毁了欧洲传统的宗教信仰
14.
宋仁宗年间,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设备投入的资金比较大,拆版后无法再印,而雕版印刷虽刻板费工,但书版可长期保存,随时可印,因此延至清末仍盛行不衰。由此可见
A.雕版印刷技术更为先进
B.劳动力便宜是重要原因
C.技术创新不能脱离实际
D.活字印刷无法得到推广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