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2019届九年级中考最后一卷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79499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6/17

1.综合题(共1题)

1.
回眸百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不断变化。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战后,战胜国成功地将自己的战后优势转变为世界性的霸权:在欧洲,英、两国通过签署对德和约,以及与战败国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构成的体系构筑的国际政治体系,从政治经济和军事全面控制了欧洲;在亚太地区,美国主导签署了专门针对中国的条约,夺得了亚太地区的控制权,中国维持了战胜国的名头,可是其地位没有任何变化。

——(美)赫伯特齐格勒《简明世界史》

材料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罗斯福更希望太平洋的战事由美国和中国共同承担……1942年,在美国的撮合之下,中国签署了与德、意、日等国作战到底的重要宣言;1945年4月至6月,中国与美、英、苏三大国一起发起了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逐渐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英)李德哈特《二战使》

材料三:在冷战的大格局下,世界政治格局在冲突与发展中交又前行。在欧洲,对抗虽未演变成战争,但美苏两大集团在势力交错的敏感地带还是发生了一系列的冲突和危机……但这种对抗却给欧洲和中国创造了发展机遇:西欧在美国的援助计划帮助下,走上了从复兴到发展的道路,70年代的中国也摆脱了苏联的阴影,逐渐走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

——(美)罗伯特勒纳《全球史》

材料四:两极格局解体后,新的国际力量迅速崛起……中国始终把自身的利益与第三世界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世界强国的形尊为他国所接受。中国的领导人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这个东方大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已无人敢轻视。

——(美)奥利佛辛克莱《走向多极的界》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对德和约”和“专门针对中国的条约”的名称。
(2)根据材料二,指出“重要宣言”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一例说明“中国逐渐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欧洲“发生了一系列的冲突和危机”的史实(至少两项)。指出“美国的援助计划”的名称。
(4)根据材料四,指出当今国际政治格局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一例说明当今“这个东方大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中得到哪些启示?

2.选择题(共20题)

2.
我国疆域版图是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形成的。读题图,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是在(  )
A.
B.
C.
D.
3.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表明,宋朝(  )
A.等级森严B.文武并举C.重武轻文D.重文轻武
4.
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中国文学艺术逐渐从少数文人士大夫开始向普通大众普及,通俗程度越来越高,表现方式越来越自由。题表内容取自明清小说的是(  )
选项
内容
A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B
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
C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A.AB.BC.CD.D
5.
1906年,《中国新报》刊登了这样一段话:“国强由民盛,民盛由智开,启民智也,则肇始学堂。”由此推测,让近代中国人看到希望的是(  )
A.近代军队的强大B.民族企业的兴盛
C.新式教育的兴起D.近代报刊的流行
6.
《人民日报》在纪念一位近代名人时提到了几个关键词:“新文化运动主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该名人是(  )
A.陈独秀B.李大钊C.鲁迅D.胡适
7.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红色旅游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方兴未艾。题图中哪一处红色遗址所呈现的历史事件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A.
B.
C.
D.
8.
读题表,故宫文物大迁移的原因是(  )
时间
迁移路线
1933年起
开始分批运往上海
1936 年
运往南京保存
1937 年
运往四川
1947 年
从重庆运回南京
 
A.外来侵略B.巡回展览C.国共合作D.军阀混战
9.
古都北平的和平解放与题图中的哪一场战役有关(  )
A.
B.
C.
D.
10.
借助时间轴,归纳史实、梳理线索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题图是有关孙中山革命活动的时间轴,空缺处应填写(  )
A.成立同盟会
B.领导黄花岗起义
C.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D.发动“二次革命”
11.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中指出:“(19世纪中期)近代化动倡导者的梦想,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近代化的新式国家。”这段话评述的是(  )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12.
分清“史实”与“观点”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能力。下列关于义和团运动的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
A.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
B.义和团在廊坊一带抗击八国联军
C.慈禧太后下令剿杀义和团
D.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13.
多少英魂换一句,山河已无恙。第六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于2019年4月4日在沈阳安葬。在那场战争结束60多年后,烈士英灵终魂归故里。那场战争指的是(  )
A.抗日战争B.第二次世界大战
C.解放战争D.抗美援朝
14.
照片定格了历史的瞬间,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题图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祖国统一
B.外交成就
C.军队建设
D.民族团结
15.
从9世纪开始,庄园在西欧中世纪乡村逐渐流行开来。下列关于西欧庄园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庄园不具有司法权
B.庄园是西欧中世纪乡村典型组织形式
C.庄园领主可以随意没收自由农民的土地
D.庄园不是独立的经济单位
16.
题表是某大洲15﹣19世纪居民人种、人口变化的估计数值,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时间
白人
黑人
混血人种
原住民
1490 年
0
0
0
500万
1570 年
1.38 万
2.35 万
0.25 万
90万
1650 年
7.25 万
8.15 万
6.44 万
91.05 万
1852 年
13.19 万
11.88 万
62.52 万
82.1 万
 
A.罪恶的三角贸易B.工业革命的发展
C.英国的殖民扩张D.美国黑奴的解放
17.
俄国诗人普希金说:“彼得(大帝)让俄罗斯腾空而起,又用铁笼头把塔拽住。”以下内容不属于彼得一世改革的是(  )
A.向西方学习B.加强中央集权
C.创建新式常备军D.废除农奴制度
18.
“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和应用转化的重大成就是(  )
①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
②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发明
③内燃机的发明
④现代化学工业的产生
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③④
19.
“力量不是来自身体上的,而是来自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是“圣雄”甘地的名言。甘地被尊称为印度的“国父”,其主要功绩是(  )
A.领导了印度民族大起义
B.领导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C.拒绝印巴分治
D.拒绝向英国殖民者纳税
20.
如下图,引起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和美国失业人数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门户开放B.罗斯福新政
C.杜鲁门主义D.颁布《宅地法》
21.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与改革发人深省。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①苏联完成两个五年计划后,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②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③赫鲁晓夫的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了苏联模式的弊端
④苏联解体说明了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失败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③④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道)

    选择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