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争夺加剧,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同时,由于战胜了老大的中国,日本国内鄙视中国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潮蔓延,继之而来的是重新夺取辽东半岛,扩大在中国的侵略利益。甲午战争彻底打破了东亚地区的传统秩序,中国历史上与周边亚洲国家建立的宗藩关系体系彻底瓦解,殖民主义体系在亚洲取代了宗藩关系体系。
——摘编自戴逸《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和意义》
材料二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1942年1月1日,中国作为四个领衔签字国之一,签署了《联合国家共同宣言》。在罗斯福的坚持下,决定单独开辟“中国战区”(包括中、越、泰等国和缅甸北部),由蒋介石出草任新成立的中国战区盟军统帅部的最高统帅。1943年,《开罗宣言》指出:“日本所窃取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华民国。”中国的领土完整得到了庄严的国际保证。1943年,中美、中英分别签订了新约,从法理上结束了美、英百年来在中国享有的领事裁判权和其他特权,一个世纪以来作为中国对外关系基础的不平等条约体系终于崩溃。
——摘编自聂俊华《论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及其局限》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根据新的世界发展趋势,***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对中国的外交产生了重大影响,制定了团结第三世界,联合第二世界,反对两霸的方针。当时苏联被视为中国安全的最大威胁。为抵制苏联,防止苏美联合反华,中国政府作出了缓和中美关系的战略决策,从而使中国外交迅速摆脱了“文革”前期的被动局面,70年代初中国外交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国际影响迅速提高。
——摘编自张文伟、黎刚《论20世纪中国国际地位演变的四个阶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争对中国国际地位冲击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外交出现崭新局面的主要史实。
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争夺加剧,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同时,由于战胜了老大的中国,日本国内鄙视中国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潮蔓延,继之而来的是重新夺取辽东半岛,扩大在中国的侵略利益。甲午战争彻底打破了东亚地区的传统秩序,中国历史上与周边亚洲国家建立的宗藩关系体系彻底瓦解,殖民主义体系在亚洲取代了宗藩关系体系。
——摘编自戴逸《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和意义》
材料二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1942年1月1日,中国作为四个领衔签字国之一,签署了《联合国家共同宣言》。在罗斯福的坚持下,决定单独开辟“中国战区”(包括中、越、泰等国和缅甸北部),由蒋介石出草任新成立的中国战区盟军统帅部的最高统帅。1943年,《开罗宣言》指出:“日本所窃取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华民国。”中国的领土完整得到了庄严的国际保证。1943年,中美、中英分别签订了新约,从法理上结束了美、英百年来在中国享有的领事裁判权和其他特权,一个世纪以来作为中国对外关系基础的不平等条约体系终于崩溃。
——摘编自聂俊华《论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及其局限》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根据新的世界发展趋势,***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对中国的外交产生了重大影响,制定了团结第三世界,联合第二世界,反对两霸的方针。当时苏联被视为中国安全的最大威胁。为抵制苏联,防止苏美联合反华,中国政府作出了缓和中美关系的战略决策,从而使中国外交迅速摆脱了“文革”前期的被动局面,70年代初中国外交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国际影响迅速提高。
——摘编自张文伟、黎刚《论20世纪中国国际地位演变的四个阶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争对中国国际地位冲击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外交出现崭新局面的主要史实。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国情咨文,声称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各自由民族,他们抵抗着企图征服他们的掌握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的压力。国会两院经过辩论后,分别于4月和5月通过关于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法案,拨款4亿美元援助希腊和土耳其政府。“杜鲁门主义”被普遍地认为是美国外交政策上的一个新的急剧转变。从40年代末到60年代末,美国外交战略虽然有一系列不同的标签,但其总战略遵循杜鲁门主义的遏制战略。
——摘编自王芝《略论“杜鲁门主义”在战后美国对外政策中的地位与作用》
材料二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出访亚洲途经关岛,宣布对亚洲的新政策。其要点是:越战结束后,美国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并恪守业已承担的条约义务。但除非受到核大国的威胁,美国将鼓励其亚洲盟友自己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的责任,而美国则避免卷入越南式的战争。集体安全是美支持其盟友对付国内或核大国的威胁所谋求的一个目标。以后,尼克松在历年的国情咨文中,进而把这一政策延伸为全球政策,以及处理与其盟友全面关系的总方针,其中心点是,美国将不再承担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
——摘编自时殷弘《尼克松主义》
材料三 1981年,里根担任美国总统以后,推行了“重振国威”的全球战略,对苏采取强硬态度。在争夺第三世界方面,美国立足于在军事上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以此作为排挤苏联势力的主要手段。在核战略和核军备方面,美苏从数量竞争转为质量和技术竞争。鉴于70年代苏联已经在战略核武器的数量方面赶上美国,美国打算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为此,里根于1983年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即所谓的“星球大战”计划。作为美国第41任总统的乔治·布什,是里根主义的忠实实行者,在其任内,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摘编自叶霖《里根主义对美国政策的影响及历史命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杜鲁门主义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尼克松主义的特点,并分析其出现的历史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里根主义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材料一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国情咨文,声称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各自由民族,他们抵抗着企图征服他们的掌握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的压力。国会两院经过辩论后,分别于4月和5月通过关于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法案,拨款4亿美元援助希腊和土耳其政府。“杜鲁门主义”被普遍地认为是美国外交政策上的一个新的急剧转变。从40年代末到60年代末,美国外交战略虽然有一系列不同的标签,但其总战略遵循杜鲁门主义的遏制战略。
——摘编自王芝《略论“杜鲁门主义”在战后美国对外政策中的地位与作用》
材料二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出访亚洲途经关岛,宣布对亚洲的新政策。其要点是:越战结束后,美国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并恪守业已承担的条约义务。但除非受到核大国的威胁,美国将鼓励其亚洲盟友自己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的责任,而美国则避免卷入越南式的战争。集体安全是美支持其盟友对付国内或核大国的威胁所谋求的一个目标。以后,尼克松在历年的国情咨文中,进而把这一政策延伸为全球政策,以及处理与其盟友全面关系的总方针,其中心点是,美国将不再承担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
——摘编自时殷弘《尼克松主义》
材料三 1981年,里根担任美国总统以后,推行了“重振国威”的全球战略,对苏采取强硬态度。在争夺第三世界方面,美国立足于在军事上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以此作为排挤苏联势力的主要手段。在核战略和核军备方面,美苏从数量竞争转为质量和技术竞争。鉴于70年代苏联已经在战略核武器的数量方面赶上美国,美国打算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为此,里根于1983年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即所谓的“星球大战”计划。作为美国第41任总统的乔治·布什,是里根主义的忠实实行者,在其任内,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摘编自叶霖《里根主义对美国政策的影响及历史命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杜鲁门主义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尼克松主义的特点,并分析其出现的历史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里根主义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2.单选题- (共22题)
3.
古雅典某政治家制定了陶片放逐法,同时他还建立了五百人会议,并且对所有等级公民开放。该政治家
A.开始根据收人多少划分公民的等级 |
B.为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
C.用地域行政区取代原来的血缘部落 |
D.使雅典的民主政治发展到了顶峰 |
5.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由25岁以上的男子按照普遍、直接、秘密的普选制选出,议员任期5年,帝国议会有权否决政府预算。这体现了当时德国
A.民主政治有一定的法律保障 |
B.议会成为国家的权力中心 |
C.确立了联邦制民主共和政体 |
D.帝国政府向帝国议会负责 |
6.
英国女王安妮受个人偏见的影响,非常厌恶辉格党人,但在1708年5月的大选中,辉格党成为下院的多数党,女王只能被迫接受清一色的辉格集团进人内阁。这说明当时英国
A.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 |
B.国王与议会矛盾激化 |
C.议会的权力高于国王的权力 |
D.国王的行政权被剥夺 |
7.
杰斐逊指出,在美国可以实行“双重分权”机制的“复合型民主制”,即横向分权与纵向分权的有机结合。为实现杰斐逊所说的“纵向分权",1787年宪法规定实行
A.中央集权体制 |
B.联邦制 |
C.三权分立体制 |
D.两院制 |
8.
1938年10月10日,周恩来指出:“辛亥革命前,孙先生联合了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并联络会党联合立宪派中革命分子,于是有辛亥革命的成功。”周恩来认为辛亥革命取得成功的原因是
A.联合多种政治力量 |
B.建立民族统一战线 |
C.广泛发动人民群众 |
D.组织工农革命武装 |
9.
“卖国军阀吴佩孚得英帝国主义者之助,摧残国民独立自由之运动……既勾结土匪,扰乱广东,又纠集党羽侵入湘省。本党忍无可忍,唯有出师一途矣。”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
A.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 |
B.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
C.揭开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序幕 |
D.推动了红色革命根据地发展 |
10.
下图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一次重要战役。下列关于该战役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 |
C.是国共两党合作抗战的典范 |
D.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
11.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宣传工作。根据政治形势发展的需要,结合民众文化水平和接受心理,制定相应的标语口号。解放战争时期提出的标语口号是
A.打倒列强,除军阀 |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C.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
D.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
13.
《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的先进人土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纲领,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感望。其方案中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A.鼓励发展工商业 |
B.实行圣库制度 |
C.平均分配土地 |
D.设立福利机构 |
14.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清政府始寄希望于俄、英等国的“调停”,继则在战端已启的情况下仓促宣战。由此可知,这场战争失败的原因是清政府
A.高层内部争斗 |
B.战略规划失误 |
C.政治制度落后 |
D.军队装备劣势 |
15.
巴黎公社在一份公告中写道:公社的“基点在于经常征求大多数人的意见,不断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助”,“委员不断受到舆论的检查、督促和批评,他们是可信赖的、对选民负责的,并且随时可以撤换的”。这表明巴黎公社
A.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 |
B.触及了资本主义私有制 |
C.获得了农民的广泛支持 |
D.以空想社会主义为指导 |
16.
1917年秋,中国驻俄公使刘镜人说:“近俄内争益烈,广义派要求操政权,并以暴动相挟制。政府力弱,镇压为难,恐变在旦夕。”其预测发生的历史事件是
A.二月革命 |
B.七月流血事件 |
C.十月革命 |
D.成立临时政府 |
17.
在《共产党宣言》中,1848年马克思强调:工人阶级的第一步就是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而到了1872年却改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
B.工业资本主义发展 |
C.欧洲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
D.资本主义制度逐渐走向衰落 |
18.
1954年6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并决定予以公布,交付全民讨论。各界群众提出了一百多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在此基础上修改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公布实施。材料意在说明宪法制定过程中体现了
A.社会主义原则 |
B.依法治国原则 |
C.人民民主原则 |
D.民族平等原则 |
19.
2018年9月24日,中国第九批赴南苏丹维和部队的166名官兵全部部署到位。这体现了我国新时期的外交特点是
A.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
B.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
C.推行睦邻友好外交政策 |
D.开创结伴而不结盟的合作新模式 |
20.
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在万隆会议,周恩来又多次强调这一原则。从此努力改善和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尤其是邻近的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可见这一政策
A.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
B.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
C.推动了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建立 |
D.清除了列强在中国的残余势力 |
21.
在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上,发起国以不结盟、保持中立、维护和平为原则。但1970年第三次首脑会议上,明确指出“超级大国之间的核恐怖均势没有给世界带来和平与安全”,2003年第十三次首脑会议上,通过了反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决议。这体现出不结盟运动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A.实现世界政治多极化 |
B.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
C.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 |
D.以结束“冷战”为最终目标 |
22.
1946年2月,美国驻苏联代办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了一封长达8000字的电文,提出对付苏联的长期战略遏制政策。9月,苏联驻美国大使诺维科夫把电报发往莫斯科:“美国外交政策反映了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帝国主义倾向,其目标是建立世界霸权。”这反映出美苏
A.两极对峙局面形成 |
B.冷战正式开始 |
C.争霸战争一触即发 |
D.逐渐走向对抗 |
23.
欧洲早期研究马歇尔计划的学者大多把它看作“美国式慷慨”的又一成功范例,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欧洲历史学家却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经济帝国主义的表现,美国企图通过这一计划全方位控制西欧。这一转变是由于
A.不结盟运动迅速兴起 |
B.欧洲的自主化倾向加强 |
C.资本主义阵营的瓦解 |
D.《欧洲联盟条约》的签订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14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