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79178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3/21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了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创立新的五百人会议,每个行政选区各选出50人参加,议员名额依各居住区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当选议员可以连选连任,但一位公民一生只能担任两届议员。
材料二  “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

——古罗马《民法大全》

“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

——《十二铜表法》

(1)古希腊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据材料一概括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建设对后世的借鉴意义。
(2)材料二反映出罗马法的哪些特点?在由共和国到帝国的过程中,罗马法获得重大发展,指出其发展的政治和经济根源。
2.
在人类政治文明史上,妥协是一种政治智慧。东西方世界不同程度地巧妙运用妥协艺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

——杨和平《查理一世之死与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

材料二 宪法规定众议院由各州人民每隔2年所选出之议员组成。南方州和北方州之间的矛盾反映在黑奴如何计算“联邦比例”的问题上,南方州主张黑奴应计算在内,但纳税时黑奴则不算人口;北方州主张黑奴应计算在纳税人口中,不计算在“联邦比例”中。

——根据《美洲史》和1787年宪法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妥协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美国建国初期存在的几对矛盾。试举一例说明1787年宪法是如何调和矛盾的?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即如唐制,中书舍人拟稿……然后再至送皇帝画一“敕”字……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诏敕自中书定旨,门下复审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1911年,黄花岗之役、保路运动、武昌起义浪翻波连,汇成辛亥风云。经过庚子以来十年的千曲万折之后,历史在革命、改良、民变和清廷的自我挽救之间终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革命派以一往直前之气推翻了清王朝,革了数千年帝政之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唐初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职能。结合所学,分析三省对当时政治的影响。
(2)指出材料二中“前无古人的变化”的含义。结合所学,列举“庚子以来”革命派为实现这一变化所作出的努力。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

2.单选题(共20题)

4.
梭伦说:“我赋予人民恰如其分的崇高地位,未曾剥夺他们的荣誉,也未曾给予过多的尊荣,权势之士因为财富遭受嫉妒,我保护他们免受一切危厄,我坚持立场,不偏不倚,不允许任何一方恃强凌弱。”这样做的结果是
A.完全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
B.促进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C.彻底化解了雅典的社会矛盾
D.使雅典平民牢牢掌握了城邦的统治权
5.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关于这部法律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是以往罗马习惯法的汇编
B.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
C.属于罗马万民法体系
D.颁布于公元449年
6.
对于罗马人来说,法律是社会的基石,它对于公民基本权利和合法权利很重要,同时它又是社会生活和基础,从欧洲的历史来看,这种法律形式“民法尤胜于刑法”一直都很重要。这里主要强调罗马法
A.内容丰富详实,应用性强
B.量刑有理有据,保障平民权益
C.协调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D.侧重民事诉讼,保护私有财产
7.
从1689年的《权利法案》到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再到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这一进程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是
A.发展资本主义
B.实行民主共和
C.实行民主政治
D.实现自由平等
8.
一场“女婿登陆,丈人逃亡”的宫廷政变以最小的牺牲完成了政权更替,该事件
A.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
B.使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C.迎来了英国新王荷兰执政威廉二世
D.使得国王权力的来源发生转变
9.
孟德斯鸠说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到:“每一个国家有三种权力: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为防止对权力的滥用,就必须用权力约束权力,建立一种能彼此调节配合并相互制约的制度。”下面关于美国三大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凡是总统否决过的法律,国会则无法再通过
B. 总统无需国会的批准,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
C. 联邦法院可宣布总统法令违宪
D. 总统任命的法官需得到众议院确认
10.
“百折不回,十七次铁血精神,始有去年今日;一笔勾尽,四千年帝王历史,才成民主共和”这幅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
A.促进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从此中国再无专制制度的复辟
C.使得中国的封建制度宣告灭亡
D.有着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
11.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贸易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材料中“在此以后”的“此”应是
A.《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
B.《南京条约》附约领事裁判权
C.《马关条约》允许外国设厂
D.《辛丑条约》严禁人民反帝
12.
下图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其诞生的背景是
A.国共合作的实现
B.秋收起义的发动
C.遵义会议的召开
D.红军长征的胜利
13.
著名学省茅海廷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在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昼不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这从本质上反映
A.缺乏近代外交经验
B.不了解世界形势
C.不懂得国际公法
D.两国治理秩序差异
14.
“这文件之所以鼓舞人民,是因为人民希望一劳永逸地消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而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这一“文件”是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民报》发刊词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5.
1938年1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创办了《新华日报》。当日,人们从该报了解到的新闻可能是
A.南京大屠杀B.张自忠将军牺牲
C.百团大战战况D.武汉会战战况
16.
在清统治前期,民间抗清多用“反清复明”的口号,但清末的义和团运动却打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这说明当时
A.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B.仍然无法冲破皇权主义思想的束缚
C.能正确区分国家与封建王朝的关系
D.对中外反动势力已有了理性的认识
17.
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广大人民群众应该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与此同时,我国的民主政治发展的具体表现是
A.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
B.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C.全面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18.
我国法律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法律依据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19.
2018年6月第十届海峡论坛召开,8000多位台胞齐聚厦门,49场活动连连登场。与此同时,海峡百姓论坛、海峡经济论坛、京台青年创业大赛、河北文化宝岛行等交流活动在台湾掀起阵阵热潮。这反映了
A.“一个中国”原则得到台湾同胞普遍认同
B.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蓬勃发展
C.海峡两岸已经达成“一国两制”的共识
D.两岸民间交流得到台湾当局的认可和支持
20.
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美国的挑拨和煽动下,处于两大阵营之间的、特别是邻近中国的一些民族独立国家,对新中国存在种种疑虑和偏见。如何处理同这些国家的关系,是新中国外交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新中国以主动姿态采取的举措主要是
A.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参加日内瓦会议
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谋求重返联合国
21.
1971年,联合国通过2758号决议,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认为:“当美国对北京采取敌对态度的时候,他们害怕投票赞成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会受到我们的某种惩罚。现在我们戏剧化地要跟中国和解,他们就不再怕这种惩罚了。”这反映了
A.美国不再阻挠新中国重返联合国
B.西方的“冷战”政策不得人心
C.中美关系缓和影响其他国家决策
D.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作用日益重要
22.
有人认为:“可以将上合组织看作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仍可以享受全球化带来的的一切好处。……上合组织现有的和将来的成员都这样来理解该组织的原则的。”
材料中说到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主要指
A.互利合作的经济合作关系
B.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关系
C.相互信任的军事同盟关系
D.经济政治逐渐一体化关系
23.
1989年,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时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应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同时也尊重对方的利益,而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并且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相互尊重、平等对待。”这表明我国处理国家关系
A.实行不结盟的独立外交
B.坚持发展睦邻友好原则
C.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前提
D.以发展多边外交为宗旨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