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2019年中考复习第一次模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79090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6/28

1.综合题(共2题)

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缤纷多彩的文化符号承载者丰富的历史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符号一:青铜器
   
鼎最初作为食物器皿,逐渐演化为重要的祭祀礼器,直到成为家国宝器。西周时期的用鼎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春秋战国时期,风气大开,思想活跃,鼎的纹饰更加简练舒朗,神兽形象纷纷登场,宴饮、征战等纹饰明显增多。
——据CCTV-10《百家讲坛》
(1)材料反映了哪些重大史实?试举一例。鼎在我国历史上有何象征意义?
文化符号二:瓷器

到了宋代,瓷器逐渐成为中国对外输出的大宗货物,宋人记载“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货多瓷器,大小相套,无小隙也。”特别是广州、明州、杭州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大批瓷器从这些港口启运,源源不断地销往亚洲、非洲各地,其中尤以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居多,销往埃及和伊朗的数量也很可观。
——据万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
(2)据材料指出瓷器在宋代对外贸易中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对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文化符号三:丝绸

海上丝绸之路把丝绸远销海外,古代南亚、东南亚各地人民都喜欢穿中国丝绸制成的简裙,在中国文献中,东南亚人民“以帛缠首”的记载比比皆是。日本出现了仿制“唐绫”(中国丝绸)而发展起来的“博多织”纺织法。海上丝绸之路远远不只是向外传布丝绸,还把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如指南针、火药、造纸、活字印刷术、瓷器、医学、中草药等传布到世界各地。
——据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3)据材料,中国丝绸外传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海上丝绸之路。
2.
古代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具有领先地位。阅读某书的部分目录,探究问题。
  第十一章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
第一节 主要科学成就
一、天文学
二、地学
三、数学
四、医药学
第二节 主要的技术成就
一、四大发明
二、丝绸
三、瓷器
第三节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与发展的原因
一、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二、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1)古代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很多成就都领先其他国家很多年。结合“第一节”“第二节”的目录,举两例说明。
(2)古代罗马人把中国称为“丝国”,中国丝织品源源不断地流入欧洲国家,从而沟通了东西方,形成了陆上著名的交通要道。这一交通要道具有怎样的历史影响?
(3)在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特点中,有“明清时期中国科技在世界上落伍”的陈述。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2.选择题(共14题)

3.
下表史料可以充分证明哪一地区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
A.西藏B.新疆
C.台湾D.南海
4.
下图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时期)沿革示意图的一部分,相应空格内应填入(  )
……秦→汉→□→两晋……唐……→□→明→清
A.三国 五代B.隋 五代
C.隋 元D.三国 元
5.
青花瓷是瓷器名品,其底色是蒙古人崇尚的白色,青蓝色花纹受伊斯兰文化影响,制作花纹的颜料“钴蓝”由波斯商人带来,它的花纹既有汉人推崇的梅兰竹菊、蒙古人喜欢的牡丹、芍药,也有西亚文化的葡萄藤。青花瓷的这些特性表明(  )
A.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B.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是相互影响的
C.中华文明长期处于世界文明发展前列
D.中华文明是经久不衰、绵延不断的
6.
海上丝路盛于宋元,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进一步发展。从科技角度看,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有哪些?(  )
①指南针应用 
②造船业发达 
③交子在市场上流通 
④政府的鼓励政策 
⑤国家统一,经济发展
A.③④B.①③C.②③D.①②
7.
“天子好蹴鞠(宋徽宗喜欢蹴鞠),满城尽高俅(东京城流行踢球)”。这两句诗,除了讽刺的意味外,同时也(  )
A.说明了知识分子受社会普遍尊重
B.体现了宋朝乡村生活的丰富多彩
C.道出了靖康之变发生的直接原因
D.反应了宋朝市民生活的一个侧面
8.
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中国历史上,灿若群星的英雄辉映着祖国的天空。他们中有:卧薪尝胆的勾践;徙木立信的商鞅;勇开新路的张骞;精忠报国的岳飞;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下列英雄人物按出生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岳飞
②戚继光
③文天祥
④郑成功
A.③①②④
B.④②③①
C.①②④③
D.①③②④
9.
某学者综合考虑各因素绘制成下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中国历代兴衰图(局部)
①出现盛世 对外开放 使用火药 
②国家统一 商业繁荣 科技领先 
③政权并立 贸易发达 发明司南 
④强化皇权 闭关锁国 科技落后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①②
10.
以下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整理的资料卡片。据此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是
东南: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西南: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西北:清朝设置伊犁将军。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侵略与反抗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11.
“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明初的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是
A.注重考查诗赋
B.打破门第限制
C.采用八股取士
D.考生任意发挥自己的见解
12.
湖心岛上有座烟雨楼。它始建于936-947年间,后毁。明嘉靖二十八年(农历己酉年),于湖心岛重建,遂成江南名楼。材料涉及的历史纪年有(  )
①公元纪年
②帝王纪年
③年号纪年
④干支纪年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3.
下列所示内容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   )
A.中央集权弱化B.地方权力加强C.皇权高度膨胀D.社会秩序动荡
14.
《剑桥中国秦汉史》认为:“秦朝尽管县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承者。这套制度……推行了1700年,其间只逐步作了修正。”“其间只逐步作了修正”包含的内容有(  )
①西汉强化监察制度
②隋朝开创科举制度
③唐朝开创三省六部制
④明太祖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④
15.
细心研读材料,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挖据其内在含义。阅读材料,从中不能提取到的信息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郑和下西洋
C.体现了古代的对外开放和友好交往
D.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既有反抗外来侵略,也有友好往来
16.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军机处设置一事的历史记述,根据“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的史学研究方法,能够被认为的共同历史事实是军机处
记述
出处
“雍正十年,用兵西北……始设军事房,后改军机处。”
《清史稿》
“雍正七年六月始设军机房,十年三月改称办理军事处。"
《军机大臣年表》
 
A.因战事而设
B.设于雍正十年
C.强化了君权
D.设于雍正年间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