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河南省重点初中九年级中招模拟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79089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6/28

1.综合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不久,西方列强开始非法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受到这些外资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再加上洋务派创办企业的诱导,一些地主、官僚、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成为中国社会向近代转型的经济基础。
材料二:1914—1923年中国商办面粉厂统计简表
年份
厂数(家)
资本(千元)
创办人或企业代表
1914—1918
63
10658
荣宗敬、荣德生等民族实业家
1919—1923
65
17627
 
材料三:五四运动中,上海商界罢市,抗议逮捕学生……九一八事变后,上海银行、钱业两公会致电南京国民政府,要求团结御侮……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后,各地工商界人士开展捐款购机运动,宁波旅沪同乡会等五团体捐购飞机五架……。
(1)依据材料一,指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兴起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它的兴起和发展为19世纪的中国向近代转型做出了什么贡献?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面粉业在一战后的发展态势,并分析出现这一态势的内在原因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近代中国产生了那些影响。
2.
请对比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两幅图片反映内容的联系)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迅猛增长,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盟主,其称霸世界的野心愈益膨胀,肆意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经过战争洗礼而强大起来的苏联成了美国实现其野心的障碍。1947年3月,杜鲁门总统声称,世界上任何地方爆发革命、发生动乱,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材料三:20世纪60年代初,世界体系发生重大变化,国际力量格局产生了新的变动、分化,世界格局从两大阵营对峙开始向多极化方向演变。苏联和苏东集团解体后,世界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世界多极化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但世界仍不安宁,世界多极化并不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曲折、艰难和斗争。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20世纪中叶欧洲的局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2)依据材料三,指出,世界格局多极化方向出现于何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方向出现的原因。
(3)综上所述,指出影响世界局势或格局变化的因素是什么?

2.选择题(共19题)

4.
下列图片中的文物所反映的历史事件都
A.与今天的新疆地区相关
B.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C.有利于当时边疆地区的稳定
D.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5.
大片黄色玻璃屋顶、红墙红柱及绚丽彩画给全部建筑披上金碧辉煌的色彩。欧洲专家对此古建筑群赞叹不已,称“世界的奇观之一,一个伟大文明的顶峰”。这段话反映的古代建筑工程是
A.都江堰
B.赵州桥
C.长城
D.故宫
6.
这一年,外有列强入据京师,内有太平军撼动根基,清政府中的一批人感到危机重重,“振作”与自强的音符日益响亮,并在此后三四十年间成为中国实现近代化的第一次努力。这段话中的“努力”
A.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B.迈出了政治近代化的步伐
C.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D.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7.
在北京宣武门外松筠庵,一大批举子大集,人人脸上都透着怒意,一番痛骂之后,人们在一份奏折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此文一万八千言,是广东南海人一夜之间写就。这段话描述的历史场景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百日维新的失败
C.《辛丑条约》的签订
D.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
8.
上海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发动三次武装起义,前两次因准备不足而失败,1927年3月,在陈独秀、周恩来等指挥下,上海工人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了胜利。这些起义
A.打响了武装反抗第一枪
B.配合了北伐的胜利进军
C.揭开了国共对峙的序幕
D.打击了南京政府的统治
9.
下列图片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
A.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B.国共两党团结御侮
C.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D.十年内战宣告结束
10.
***说:我刘邓、陈粟、陈谢三路野战大军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歼灭大量敌人,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上述军事行动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B.标志着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C.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宣告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覆灭
11.
历史的华章总能激发艺术家们创作的激情和灵感,诗人胡风在《时间开始了》中写道:“祖国,我的祖国,今天,在你新生的这神圣的时间,全地球都在向你敬礼,全宇宙都在向你祝贺。”引发诗人创作灵感的是
A.政协会议的召开
B.新中国的成立
C.祖国大陆的统
D.五年计划的实施
12.
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光明日报》刊发引起了广泛关注。有人指责说:这篇文章“理论上是荒谬的,思想上是反动的,政治上是砍旗的”。材料表明当时的中国
A.社会舆论“百家争鸣”
B.“工作重心”实现转移
C.“历史转折”鼓舞人心
D.“两个凡是”亟待突破
13.
1979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习仲勋发言:广东省委提出了一个设想,利用自身优势,先走一步,在沿海划出一些地方单独管理,设置类似于海外的出口加工区和贸易合作区,以吸引外商前来投资办企业。与发言中“先走一步”直接相关的行动是
A.创建经济特区
B.开展国企改革
C.设立开放城市
D.形成开放格局
14.
1997年7月1日零时整,在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与紫荆花旗冉冉升起。这一历史场景的出现
A.结束了列强对我领土的占领
B.迈出了统一大业的重要一步
C.提出了完成祖国统一的构想
D.推动了对外开放进入新时期
15.
帝国继承了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文化,传播了基督教文明,对西欧文艺复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它的民法对后世欧洲的法律体系产生了深渊影响。这段话中的“帝国”指的是
A.阿拉伯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拿破仑帝国
16.
正如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他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揭穿了剩余价值的“秘密”,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他”是
A.伏尔泰
B.牛顿
C.孟德斯鸠
D.马克思
17.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1862年林肯签署《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这两大事件都
A.确立了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
B.加快了本国的工业化进程
C.缓和了日益加剧的民族危机
D.彻底根除了社会发展的障碍
18.
霍布斯鲍姆在《帝国的年代》中写道:战争是根源于一种愈来愈恶化,而且逐渐超出各国政府所能控制的国际形势,慢慢地,欧洲分成两个对立的列强集团,这种和平时期的对立集团,是首次出现的新产物。材料中的“战争”指的是
A.拿破仑战争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第二次世界大战
D.伊拉克战争
19.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英国几乎有半个世纪没有平静下来直到1688年的所谓光荣革命为止,那几十年中一系列激动人心的事件构成了英国革命材料中“一系列激动人心的事件”包括
A.处死国王查理一世
B.颁布《人权宣言》
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D.创建近代工厂制度
20.
资中筠在《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中写道:“冷战”,这既是传统的大国地缘政治的搏斗,又是两种制度、两种思想体系的较量,只见两个武装到牙齿的超级大国角逐、对峙,忽而剑拔弩张,忽而握手妥协,最紧张时似乎要把全世界拖入一场核浩劫,但是每次都及“热战”的边缘而返。对材料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A.冷战仅仅局限于欧洲
B.参与冷战的国家只有美苏
C.冷战期间没有发生热战
D.冷战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21.
在下列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中
A.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实践
B.工人阶级的政权第一次建立
C.社会主义革命第一次胜利
D.社会主义制度正式确立
22.
“白领”是对脑力劳动者的通称,与“蓝领”(体力劳动者)相区别。因他们一般工作环境比较整洁,穿着整齐,衣领洁白,故称“白领”,白领阶层的经济收入和工作条件较好。据此判断,白领阶层不断扩大的直接原因是
A.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
B.第三次科技革命引起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C.经济全球化使全球经济融为一体
D.发达国家的阶级矛盾不断缓和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6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