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379057

试卷类型:开学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8/9/19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开国初,太祖赵匡胤即颁布《盗窃律》等一系列律令,同时连续惩办了一批贪官,大将军桑进兴也因受贿罪被处死刑。……监察权与行政权分离,增强监察机构的专门化和权威性。给监察官员以特殊地位与职权,他们秩轻而任重,官卑而位尊,代表皇权监督各级官吏……具有很大权威性。
——王凡《中国古代反腐倡廉的现代启示》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的专制政治下,没有哪个王朝的廉洁局面能够维持百年。基于对历史的和现实的思考,自1938年到1943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先后制定了《惩治贪污暂行条例》、《惩治贪污条例》等有关廉政建设的法规。在1943年2月召开的西北局高干会议上,对王震等22名克己奉公、功绩卓著的干部以隆重的表彰和奖励……王华亭等6人因违法乱纪受到开除党籍或严重警告处分。
——据《建党85周年特稿:五个案例见证党的反腐之路》等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初反腐的主要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采用这些方式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没有哪个王朝的廉洁局面能够维持百年”这一现象的理解,并分析陕甘宁边区政府开展廉政建设“历史的和现实的”必要性。
2.
近代中国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这种新陈代谢表现在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等各个方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洋务运动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于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中国社会从中世纪翻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具体说明洋务运动如何“异于传统”又“难于挣脱传统”?并结合史实说明它如何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2.单选题(共18题)

3.
有学者在评述梭伦改革的某项措施时说:“(它)使正在萎缩中的公民集体日益壮大,为雅典民主政体的发展提供了最主要的政治保证。”该项措施应为
A.发展工商业
B.废除债奴制
C.发放观剧津贴
D.实行财产等级制
4.
公元前287年,为了弥补《十二铜表法》对财产侵害问题上规定的不足,颁布《阿奎利亚法》。规定:“因违法杀害他人的奴隶、四足动物或家畜,按照它们被杀前一年中的最高价格予以赔偿,而对其他财物的损害,以它们在最后30天中的最高价格为准。”这一规定
A. 是罗马法趋于理性的体现
B. 促进了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
C. 限制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D. 体现了对生命和财产的尊重
5.
“有衡”对于政治文明来说,犹如大坝之于河水。没有均衡,就没有制度。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体现了地域平衡机制的是
A. 三权分立制
B. 国会议员名额分配制
C. 国会两院制
D. 联邦制
6.
1895年孙中山发动广州起义,“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1900年10月孙中山又领导发动了惠州起义,“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A.三民主义逐渐为民众所接受
B.清政府在政治上不断趋于反动
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在中国完全确立
7.
下图为《20世纪编年史图鉴》中某一时期的东亚地图,图中分别以黑、白、灰色标示了三个不同政权。这幅地图最有可能编印于
A.日俄战争后辛亥革命前(1905—1911年)
B.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年)
C.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
D.内战爆发后新中国成立前(1946—1949年)
8.
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半数以上的土地仍然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10%的地主富农手中。这一事实可以说明
A.国民党联合各阶层进行北伐的必要性
B.工农武装割据在中国实践的必要性
C.国共合作抗日局面最终形成的可能性
D.革命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的可能性
9.
有学者通过计量化的统计得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9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大的战斗496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44%,共伤亡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43%。由此最能说明
A.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仍在积极抗战
B.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C.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
D.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10.
“周恩来的发言在措辞和内容上都是标准的中共式的新闻宣传,但与会各国都相信周的蛊惑宣传,使我比以前更清楚地感到了这么一种可能,即美国对印度支那的任何公开干涉,都将导致中国对亚洲事务的公开干涉,真使人头痛!”上述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A.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官员对新中国的评价
B.美国官员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评价
C.出席日内瓦会议的美国代表对中国的评价
D.美国官员对万隆会议上的周恩来的评价
11.
有历史学家认为20世纪开始于1914年,结束于1991年。据此判断,其历史分期的依据是
A.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
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C.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D.技术革命的影响程度
12.
图5是1947年的美国漫画。漫画中的人物是斯大林是在标着“欧洲复苏”的篮框下,积极拼抢着写有“马歇尔计划”的篮球。从漫画中可以提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
A.美国旨在欧洲复苏B.美苏冷战尚未开始
C.苏联经济亟待恢复D.美苏关系有所缓和
13.
北魏均田制规定奴婢授田与平民相同,耕牛也可授田。至唐初,唐高祖下令推行均田制,但取消了对奴婢、耕牛的授田。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门阀氏族势力的衰落
B.政府掌握土地的减少
C.均田制度的逐渐衰落
D.奴婢社会地位的下降
14.
美国历史学家珀金斯指出,14-20世纪中期,中国的人口、耕地面积和农业总产量都在增长,但劳动生产率却没有提高。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的简单再生产
B.重农抑商政策抑制农业的发展
C.闭关锁国政策长期推行
D.传统科技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15.
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称颂:“幸生圣明极盛之世,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衡游蓟北。”这反映当时
A.形成了全国性的市场
B.手工业获得长足发展
C.对外贸易发达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6.
“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这说明了
A.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
B.欧洲出现“价格革命”
C.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7.
戒奢崇俭是中国古代理财的指导思想,这一观念在晚清受到了冲击。有些人认为“国内一切仰给于外国,所费更大,节流无从谈起”,理财应重在“开源”,而不在“节流”。据此,他们主张清政府应当
A.大力发展农业
B.兴办军事、民用工业
C.发动反侵略战争
D.增加统治者的消费支出
18.
根据下图数据判断,该图统计的是1895—1911年间中国
A.新建的政治社团(单位:个)
B.新建的洋务企业(单位:家)
C.对外贸易顺差值(单位:千万两)
D.对外赔款的数额(单位:千万两)
19.
1961年5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坦言,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从城市压缩人口下乡,就是人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据统计,全国精简下来的近2000万职工中,有67%的职工回到了农村。这表明
A.国民经济结构实施重大调整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露端倪
C.第二个五年计划全面实行
D.工业建设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20.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