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2)材料二中英国“全新的政体”是怎样逐步确立和完善的?“新的种类的围家”的政体与英国有何不同?
(3)据材料三指出,革命根据地是如何加强政权建设的?
(4)材料四反映了怎样的思想?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具体史实说明我国是如何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
材料一:(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摘自(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
材料二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在世界的一个新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种类的国家,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十倍,但依旧对人民负责的政府,一个其人民不是作为相互对垒的公民,而是作为一个国家的平等公民联合起来的联邦。”——摘自《世别文明史》
材料三 革命根据地的各级领导机关非常重视乡政权的建设,乡工农代表会议设立了经常的或临时的各种专门工作委员会,这种委员会的参加者都是不脱产的群众中的积极分子。……红色政权通过普遍平等的选举制度,把工农群众的优秀代表选拔到各级政权机关,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白寿彝《中国通史·近代后编》
材料四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着》
(1)结合材料一分析梭伦的哪一措施使“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分析这一措施的进步作用?(2)材料二中英国“全新的政体”是怎样逐步确立和完善的?“新的种类的围家”的政体与英国有何不同?
(3)据材料三指出,革命根据地是如何加强政权建设的?
(4)材料四反映了怎样的思想?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具体史实说明我国是如何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
2.
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探索经历坎坷、过程曲折;给人们的启示也非常深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统计,从鸦片战争到1919年,外国侵略者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协定多达700多个,其中同清朝政府签订的就有500多个,从1842年到1911年,清政府同外国签订条约、协定的数目为:英国98个,俄国89个,日本78个,法国88个,德国37个……还有和两个以上国家共同签订的86个。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外国侵略者获得了割地、赔款、实行军事占领、开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权、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许多特权,使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司法、思想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的主权遭到破坏。
材料四 抗日战争部分大事摘录
(2)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甲午战争对中国现代化的双重作用。
(3)材料三中,孙中山认为的“世界潮流”是指什么?用史实说明,孙中山是怎样“适乎世界之潮流,合平人群之需要”的?
(4)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枢纽,请结合材料四加以分析。结合材料和中国近代史的知识,谈谈中华民族复兴需要哪些基本条件?
材料一 据统计,从鸦片战争到1919年,外国侵略者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协定多达700多个,其中同清朝政府签订的就有500多个,从1842年到1911年,清政府同外国签订条约、协定的数目为:英国98个,俄国89个,日本78个,法国88个,德国37个……还有和两个以上国家共同签订的86个。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外国侵略者获得了割地、赔款、实行军事占领、开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权、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许多特权,使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司法、思想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的主权遭到破坏。
——《中非爱国主义大辞典》
材料二 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雷颐《甲午之败与中国首次现代化转型》
材料三 19世纪未20世纪初,孙中山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顺乎天理,应乎人情,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为先知先觉者所决志行之,则断无不成者。材料四 抗日战争部分大事摘录
时间 | 大事 |
1935 | 《义勇军进行曲》借助电影《风云儿女》开始传唱大江南北 |
1937 |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提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
1938 | ***发表《论持久战》,指出人民战争的力量原其源泉 |
1940 | 八路军对华此日军发起总政,参战兵力达105个团 |
——摘编自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
(1)试举三例,说明近代中国与西方列强签署的不平等条约是如何破坏中国经济主权的?(2)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甲午战争对中国现代化的双重作用。
(3)材料三中,孙中山认为的“世界潮流”是指什么?用史实说明,孙中山是怎样“适乎世界之潮流,合平人群之需要”的?
(4)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枢纽,请结合材料四加以分析。结合材料和中国近代史的知识,谈谈中华民族复兴需要哪些基本条件?
2.单选题- (共22题)
3.
公元前594年,雅典执政官在阿提卡地区颁布法典,刻在16块白色旋转木板上,史称《阿提卡法典》,内容包括解负令、按财产划分等级、成立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促进工商业发展等。这一法典
A.基本满足了无地和少地农民的要求 |
B.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
C.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
D.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和法律的成 |
4.
有人认为,罗马法“实质上属于市民阶级,而组,他们本身所学的、所教的和所应用的法律,按其性质来说,实质上也是反封建的。”其意在表明罗马法
A.创立者是早期资产阶级 |
B.主要针对封建势力 |
C.揭露和批判了私有制的罪恶 |
D.后来成为反封建的武器 |
5.
《法律总结》第二篇第一条指出:“罗马人民所适用的,一部是自己特有的法律;另一部分是全人类共同的法律。”对材料中前后两个法律解释正确的应该是()
A. 前者指习惯法,后者指成文法
B. 前者指成文法,后者指习惯法
C. 前者指公民法,后者指万民法
D. 前者指万民法,后者指公民法
A. 前者指习惯法,后者指成文法
B. 前者指成文法,后者指习惯法
C. 前者指公民法,后者指万民法
D. 前者指万民法,后者指公民法
6.
《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总统由民选产生”。上述规定体现了以下哪些原则
A.三权分立、自由平等原则 |
B.自由平等、分权制衡、中央集权原则 |
C.民主原则、分权制衡原则 |
D.联邦制、民主集中制、自由平等原则 |
7.
1688年“光荣革命”后,对议会而言,行政权的执行并不是它的职责所在,在国王无力亦无意于绝对行使这项权力的时候,内阁便登上了政治舞台。据此可知英国内阁
A.使议会能够有效监督行政权力 |
B.增强了议会对国王的控制力 |
C.解决了国王与议会之间的矛盾 |
D.适应了英国宪政发展的要求 |
8.
1850年普鲁士颁布了宪法,其中规定,“国王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约之权;……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每项法律需经国王和两院同意,财政法案和国家预算应首先提交下院,国家预算上院可以全部通过或者全部否决;……凡年满二十五岁的普鲁士人有选举权”。这表明当时的普鲁士
A. 是用议会粉饰的封建君主专制
B. 已经具有近代民主政治的特征
C. 确立了比较完善的君主立宪政体
D. 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A. 是用议会粉饰的封建君主专制
B. 已经具有近代民主政治的特征
C. 确立了比较完善的君主立宪政体
D. 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9.
1853年,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说:“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地雷上……直接随之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而到了1862年夏,马克思在《中国纪事》一文中指出:“(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马克思的观点发生这样鲜明的变化,其根本原因是马克思认为
A.太平天国运动既不反对帝国主义也不反封建主义 |
B.太平天国与清政府是腐朽与丑恶的对立,两者无本质的区别 |
C.当时中国社会生活停滞,未有新的社会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力量的必然产物 |
D.“革命”的太平天国之战,不过是屡见不鲜的改朝换代的新尝试 |
10.
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我们对于五四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是它的意义和地位都是不可撼动的。五四运动前、传入中国的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国家主义、自由主义思想都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五四运动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大多汇集到社会主义的旗帜下来,材料表明五四运动意义在于
A.影响了国人救国方案的选择 |
B.加快革命领导力量的改变 |
C.推动了国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
D.促进了思想多元化的探索 |
11.
下图是一份信函,对此信函解读不正确的是
常蔚:
我与平兄已于十九日到港,二十日开会报告一次。此间完全接受紧急会议之决策,并决定暴动计划……蒋系人物均已离粤……贺(贺龙)叶(叶挺)军队之有口口口十九日已抵兴宁,但未证实。
常蔚:
我与平兄已于十九日到港,二十日开会报告一次。此间完全接受紧急会议之决策,并决定暴动计划……蒋系人物均已离粤……贺(贺龙)叶(叶挺)军队之有口口口十九日已抵兴宁,但未证实。
A.“暴动计划”基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
B.“紧急会议”指的是“八七会议” |
C.“贺、叶军队”是指南昌起义部队 |
D.此信函写于国共对峙时期 |
12.
1938年10月10日,周恩来发表《辛亥、北伐与抗战》一文,指出“辛亥革命前、孙先生联合了当时革命团体,如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组成了同盟会,并联络会党,联合当时咨议局立宪派中革命分子,于是有辛亥革命的成功。这是中国统一战线之最初形式”。周恩来这段话在当时的现实意义是
A.肯定孙中山联合各派力量促成革命成功的做法 |
B.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 |
C.呼吁国共两党亲密合作共同抵御日本侵略 |
D.迫使蒋介石接受中共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
13.
下图是近代著名漫画家张漾兮发表在1945年10月24日《自由漫画画报》的漫画《小距离》。该漫画主要反映出


A.国共两党的矛盾与斗争 |
B.确立了和平建国的方针 |
C.重庆政协会议的合作 |
D.北平和谈即将开始 |
14.
徐中约在评价甲午战争时指出:“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战争压根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在作战。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从中可知
A.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腐朽 |
B.中日双方综合实力对比悬殊 |
C.中国民族主义意识严重缺失 |
D.中国主要军事将领妥协退让 |
15.
“回顾历史,遵义会议必须看成为一次政治会议而非一场军事政变……严格来说,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召开是史无前例的……但不管怎样,它是中共党史上和***上升到权力顶峰之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中共党史上的“里程碑”是指
A.从大革命过渡到土地革命 |
B.结束右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
C.中共提出联共抗日的主张 |
D.党从幼稚状态开始走向成熟 |
16.
下表反映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情况。其中,与1927年8月至1949年10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动无关的因素是
A. 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B.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开辟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 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时间 | 1921.7 | 1923.6 | 1927.4 | 1927.8 | 1934.9 | 1937.1 | 1945.4 | 1949.10 |
人数 | 57 | 432 | 5.7万 | 1万多 | 30多万 | 4万多 | 121万多 | 448万多 |
A. 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B.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开辟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 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17.
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一分材料说一分话。下表中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错误的是
| 史实 | 结论 |
A | 克里斯提尼改革撤销了四个传统部落,构建新的地域部落,每个部落都包含雅典城邦的不同地区:城市一区、沿海一区、内陆一区、三区相互散落,互不联系。 | 打破了贵族世家拥地自重的状况 |
B | 英国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君主,但由议会(下院)掌权,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上院和下院联合行使立法权。 | 英国政体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的混合物 |
C | 1920年8月,上海总商会进行了会董换届改选,正副会长易人、原有的33名会董中改选者达31人、新当选的会董中有1/4的人还不到40岁 | 五四运动改变了中国的商业生态 |
D |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 | 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在俄国诞生 |
A.A |
B.B |
C.C |
D.D |
18.
美国国家教育部公布了一份“美国中学生必读书目”,《共产党宣言》赫然在列,耐人寻味。以下属于《共产党宣言》内容的是
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②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③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④实行八小时工作日(制)
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②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③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④实行八小时工作日(制)
A.①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19.
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认为:“讨论、证明、说服,是工业者所用的唯方法,他们应该用这种方法去取消贵族、军人、法官、富人等对于社会产业的管理。”这种观点的空想性体现在
A.没有选择正确的阶级斗争的对象 |
B.离开阶级斗争来实现社会主义 |
C.没有意识到工人阶级要夺取政权 |
D.工人运动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 |
20.
俄国二月革命后,列宁在《远方来信》中指出:临时政府不可能给人民和平、面包和自由,目前俄国处于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工人阶级团结农民,团结各国无产阶级,准备在革命的第二阶段取得胜利。列宁意在强调
A.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必要性 |
B.俄国的二月革命基本实现了民主政治 |
C.暴力夺权是俄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必由之路 |
D.列宁放弃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幻想 |
21.
《告合湾同胞书》发表四十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筚路蓝缕,从战争到和平,从“小三通”到“大三通”,总体朝向一个良性的方向前进。毋庸置疑的是,《告台湾同胞书》具有历史的意义,那么应该将其置于一个历史的脉络当中解析。关于这部文献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
B.标志着祖国大陆对台政策的重大发展 |
C.结束了海峡两岸长期的对峙状态 |
D.成为反对和遏制“台独”的法律依据 |
22.
有学者认为,制宪权的具体行使在客观上需要一定的条件,最基本的条件是通过普选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它统一行使制宪权,而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并不符合这个条件,因此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制宪机关。该学者意在说明《共同纲领》
A. 体现全国人民的智慧
B. 仅具有临时宪法作用
C. 由各界代表投票通过
D. 是不完善的法律文件
A. 体现全国人民的智慧
B. 仅具有临时宪法作用
C. 由各界代表投票通过
D. 是不完善的法律文件
23.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跃进是从铲除专制政治到奠基现代民主政治……第二个巨大跃进是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其中,“铲除专制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和“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分别是指( )
A. 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
B. 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和“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
C. 国民大革命、《共同纲领》和“依法治国”被中共十五大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D.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A. 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
B. 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和“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
C. 国民大革命、《共同纲领》和“依法治国”被中共十五大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D.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