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 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在雅典,凡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其权利通过公民直接参与和管理城邦事务的方式来实现。公民参政的最高民主机构是公民大会,公民大会每月召开3—4次,凡2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上,公民对城邦大事的议案自由发言或展开激烈的辩论,最后采取投票或举手的方式,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议。
——摘编自蒋云芳等《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及对西方民主的影响》
材料三秦汉以后,皇权集中成为中国政治的一大趋势。到清代,皇权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君主独裁成为清朝的“祖制”“家法”,神圣不可侵犯,即所谓“天下大事,皆朕一人独任”。
——摘编自高翔《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三省制的特点,归纳三省制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主要政治条件。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古代中国与雅典政治制度的实质。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 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在雅典,凡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其权利通过公民直接参与和管理城邦事务的方式来实现。公民参政的最高民主机构是公民大会,公民大会每月召开3—4次,凡2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上,公民对城邦大事的议案自由发言或展开激烈的辩论,最后采取投票或举手的方式,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议。
——摘编自蒋云芳等《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及对西方民主的影响》
材料三秦汉以后,皇权集中成为中国政治的一大趋势。到清代,皇权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君主独裁成为清朝的“祖制”“家法”,神圣不可侵犯,即所谓“天下大事,皆朕一人独任”。
——摘编自高翔《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三省制的特点,归纳三省制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主要政治条件。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古代中国与雅典政治制度的实质。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注:隆裕皇太后)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注:民众)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摘自《清帝退位诏书》(1912年2月12日)
(1)材料中的“民军起事”是指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宣统皇帝下诏退位的历史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帝退位的历史意义。
材料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注:隆裕皇太后)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注:民众)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摘自《清帝退位诏书》(1912年2月12日)
(1)材料中的“民军起事”是指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宣统皇帝下诏退位的历史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帝退位的历史意义。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与斯大林的握手。

材料二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
——摘编自《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开始访华行程。在北京机场,尼克松和迎候在这里的周恩来实现了跨洋握手(见图)。周恩来对尼克松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尼克松后来在回忆录中写到“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1)材料一体现了新中国初期的哪一外交方针?根据材料二说明新中国制定这一方针的原因。
(2)分别指出材料三中“一个时代”和“另一个时代”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促成周恩来与尼克松握手的主要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归纳影响国家间外交的一些主要因素。
材料一***与斯大林的握手。

材料二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
——摘编自《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开始访华行程。在北京机场,尼克松和迎候在这里的周恩来实现了跨洋握手(见图)。周恩来对尼克松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尼克松后来在回忆录中写到“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1)材料一体现了新中国初期的哪一外交方针?根据材料二说明新中国制定这一方针的原因。
(2)分别指出材料三中“一个时代”和“另一个时代”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促成周恩来与尼克松握手的主要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归纳影响国家间外交的一些主要因素。
2.单选题- (共20题)
4.
俊伦改革规定按照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并授予相应官职。这一措施的意义在于 ( )
A. 打破贵族垄断政权 B. 满足男子参政愿望
C. 确立民主政治体制 D. 促进城邦经济发展
A. 打破贵族垄断政权 B. 满足男子参政愿望
C. 确立民主政治体制 D. 促进城邦经济发展
5.
“一个民主的社会对英雄人物必须永远加以提防……因为天才和能力时常会被滥用。”为此,在古代雅典的政治生活中
A.设立了陪审法庭 |
B.成立“五百人会议” |
C.实行“陶片放逐法” |
D.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 |
6.
罗马法曾规定,丈夫对妻子嫁妆里的不动产,即使征得妻子的同意,也不得出让或抵押。这表明罗马法
A.解决经济纠纷缺乏灵活性 |
B.重视对私人财产的保护 |
C.给予妇女相应的政治地位 |
D.规定夫妻财产分配原则 |
7.
14世纪形成的英国“衡平法”借鉴了罗马裁判官以“公平”、“正义”原则判案的经验,其信托制度也是吸收了罗马法的用益权和信托遗嘱经验。这说明
A.罗马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律 |
B.英国法律直接引用了罗马法 |
C.英国没有立法、司法的经验 |
D.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 |
8.
有学者指出:“在这样的法制基础上,帝国范围内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人员的来往大为便利……罗马文化的综合统一达到前无古人之境。”材料中便利帝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法制基础”是
A. 习惯法
B. 《十二铜表法》
C. 公民法
D. 万民法
A. 习惯法
B. 《十二铜表法》
C. 公民法
D. 万民法
9.
太平天国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尝试终归失败,根源在于
A.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不符合国情 |
B.领导集团革命进取心逐渐衰退 |
C.绝对平均主义违背社会发展实际 |
D.没有提出反映农民愿望的纲领 |
11.
1925年1月,中共党员人数为994人,10月增至3000人,年底发展到10000人。导致这一时期党员人数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共制订民主革命纲领 |
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
C.国共合作掀起国民革命 |
D.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
12.
《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进一步建设重点“红色旅游区”。下列各项主题中,符合“湘赣红色旅游区”的是
A.党的创立,开天辟地 |
B.井冈星火,燎原苏区 |
C.三军会师,长征胜利 |
D.百团大战,威震华北 |
13.
1937年12月南京陷落后,日本侵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以下可作为佐证“南京大屠杀”的最有力的证据是
A.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 |
B.历史研究者的专著中对该惨案的描述 |
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
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 |
15.
史学家陈旭麓说道:“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最后一步。”这场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 B.中法战争 |
C.中日甲午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6.
1949年10月,面对新中国的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该诗句后来被誉为“开国的绝唱”。“时间开始了”是指
A.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 |
B.中国步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确立 |
D.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
17.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被看成是1949年后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这主要是因为它
A.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
B.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
C.打破了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 |
D.倡议国共两党进行对等谈判 |
19.
20世纪50年代,中国参与发表的某份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与该声明直接相关的是,中国
A.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 |
B.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C.出席日内瓦国际会议 |
D.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
20.
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
B.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分歧逐渐消失 |
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 |
D.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
21.
1972年的《中美联合公报》中,美方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这表明美国政府
A.对台关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
B.确认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一部分 |
C.认可“一个中国”的立场 |
D.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
22.
下表是部分国家与中国建交的时间,导致这种情形出现的关键因素是
国家 | 与中国建交时间 | 国家 | 与中国建交时间 |
加拿大 | 1970年10月13日 | 意大利 | 1970年11月6日 |
奥地利 | 1971年5月28日 | 比利时 | 1971年10月25日 |
日本 | 1972年9月29日 | 联邦德国 | 1972年10月11日 |
A.中国重返联合国 |
B.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 |
C.美苏争霸白热化 |
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