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2018—2019学年度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378689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7/16

1.综合题(共3题)

1.
史料是感知历史、解释历史的“媒介”,史料实证最能体现历史学科特征。2007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将南海海域发现的宋代沉船“南海1号”整体打捞出水,发现了大量文物。
(史料研读)
材料一 中国宋朝两浙路市舶司签发的(出海)公凭一件,公凭内容如下:今将自己船一只请集水手,欲往日本国转卖回货。自己船一只,纲首李充,梢公林养,杂事庄权,部领吴弟(及船员67人姓名)。

——摘编自《朝野群载》

(1)结合所学说一说宋朝市舶司的职责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分析宋朝海船出海需要向市舶司汇报哪些事项?
(图文证史)
材料二 
从日本到非洲的许多国家,中国铜钱成为这些国家的“镇国之宝”,成为国际上一种很昂贵的、极受欢迎的硬通货。宋代铜钱书体是一篆一隶或一篆一楷,这样就产生对称美,因此宋钱的艺术价值比较高。

——摘编自王瑜《宋代的铜钱出口》等



(2)提取材料二中关于宋代铜钱的信息。
(论从史出)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文明传承从未中断。
(文明的传承)
材料一 我国指南针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发明

①祖冲之发明的指南车(模型)  ②司南(模型) ③针盘
(1)根据材料一,将指南针技术发展过程中的相关发明按照出现先后排序。(只写序号即可)
(文明的传播)
材料二 《四大发明传播路线示意图》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四大发明传播的过程和意义。(根据示例任选一项发明,指南针除外)
示例:选④指南针传播路线
指南针通过海上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文明的积淀)
材料三 (旧药物著作)名称多杂,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

——《明史·李时珍传》

宋应星青年时曾考取举人,45岁以后不再追求科举功名,面对流民遍地的现实,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

——潘吉星《宋应星评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本草纲目》《天工开物》撰写过程的共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出其历史地位。
3.
2019年5月15日首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召开,北京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北京城也因其厚重的历史吸引着世界目光。某中学初一历史社团开展“走进北京”研学活动。
(研“北京史”)社团成员通过查阅资料整理北京城变迁史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周封黄帝后代于蓟,这是北京建城之始,距今(2019年)有3064年。
1153年金正式迁都至中都(今北京),为北京建都之始。
1271年元定都大都,元大都的最大特点在于结合地理条件进行设计:紧傍积水潭东岸,确定全城自北而南的中轴线。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修筑了北京外城,使北京城在平面上构成了特有的凸字形轮廓。
清朝统治者大规模地开发了北京城西北郊区的园林风景区,营建了“三山五园”,即万寿山、颐和园、圆明园等。清代皇帝在这里观览山水,处理朝政,成为与北京城中紫禁城并重的另一个政治中心。

——摘编自侯仁之、邓辉著《北京城的起源与变迁》

(1)依据材料一,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直接从材料得出的,在括号内划“正确”;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的,在括号内划”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的,在括号内划“○”。
①北京城历史悠久,其建城的历史可追溯到西周。
②北京城作为都城的历史是从金开始的。
③元大都是当时世界上的国际化大都市。
④明朝修外城墙,北京城轮廓由此形成凸字形。
⑤北京城西北的“三山五园”在清朝时是全国唯一的政治中心。
(说“北京话”)社团成员通过摘抄历史著作研究北京话的渊源

材料二 由于辽、金、元建都北京,大量的北方少数民族不断涌入现今的北京地区。为了方便交流,北京话开始迅速发展。通过元朝杂剧《西厢记》里“冷冷清清客店儿,风淅淅雨丝丝,雨儿零,风儿细,梦回时,多少伤心事”等语句,感受到北京话的生动性与简洁性。明代后,北京话再度开始了与中原和长江以南的各地汉语方言的大融合。清朝建立后,又掀起了与北京话与满语的融合。

——摘编自刘勇等著《北京历史文化十五讲》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京话的特点。
(逛“北京城”)社团成员计划暑假组织“游览北京中轴线”的活动
材料三 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梁思成

(3)结合上图写出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两处历史景观名称。

2.选择题(共21题)

4.
辽宋夏金时期是多民族政权与中原政权并立时期,下列各民族首领与其建立的政权对应正确的是
A.元昊——金
B.耶律阿保机——契丹
C.努尔哈赤——辽
D.完颜阿骨打——西夏
5.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下列各朝代把“杭州”作为都城的是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6.
产生于唐,经五代到宋的发展,成为宋代主要文学形式的是
A.诗歌
B.话本
C.词
D.散曲
7.
宋代最受重视的节日是元旦,这天人们要燃放鞭炮、拜年等,据此判断元旦是今天的
A.端午节
B.春节
C.中秋节
D.元宵节
8.
下列各项出自文天祥诗作的是
A.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9.
元朝管理西藏地区的机构是
A.宣政院
B.澎湖巡检司
C.中书省
D.北庭都元帅府
10.
下列是四幅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疆域图,按照朝代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③④①
D.③②①④
11.
宋代有诗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这反映出宋代
A.重农抑商
B.积贫积弱
C.重文轻武
D.商业繁荣
12.
有同学整理隋唐宋元历史人物时,搜集到了“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历史故事,与这些故事相关的人物是
A.杨坚
B.唐玄宗
C.宋太祖
D.忽必烈
13.
宋初____“始置诸州”,“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知州)通签书施行”。据此判断横线处的官职应该是
A.节度使
B.通判
C.禁军将领
D.三司使
14.
1662年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是
A.渥巴锡
B.郑成功
C.郑和
D.戚继光
15.
有同学研究清朝历史时整理出如下史实,据此推断他的研究主题是
①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②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
③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④中俄雅克萨之战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C.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
D.民族交融的不断加深
16.
下图是《明清时期苏杭地区工商业市镇分布示意图》,这说明
A.“苏杭地区”工商业发达
B.“苏湖熟,天下足”的实现
C.“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
D.“苏杭地区”是制瓷业中心
17.
史实与结论一致是历史理解的基础,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史实
结论
A
北宋开封城内有很多娱乐场所“瓦子”
开封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B
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
元朝建立
C
1727年,清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
清朝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D
晋商、徽商是清代著名的商帮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
 
A.A
B.B
C.C
D.D
18.
下图是清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军务而设立的机构(内部场景),该机构是
A.中书省
B.南书房
C.军机处
D.枢密院
19.
清代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一部是
A.《窦娥冤》
B.《红楼梦》
C.《水浒传》
D.《西游记》
20.
北京西城是京剧的发源地,一些胡同流传着很多梨园故事,谭鑫培、梅兰芳等京剧艺术大师就曾经生活在这些胡同中。“京剧”形成于
A.北宋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21.
明朝末年流行的歌谣中说“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此处的“闯王”是
A.陈胜
B.岳飞
C.李自成
D.吴三桂
22.
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这样做的直接影响是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皇权空前强化
C.建立起了特务机构
D.束缚人民思想
23.
下图描绘的是南亚某国使臣向明朝政府进贡的奇珍异兽,朝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结合所学推测此事可能发生在
A.马可·波罗来中国时
B.清军入关之时
C.明朝迁都北京之前
D.郑和下西洋之后
24.
古代中国科技体系中有农学、医学、天文学、算学四大学科,下列各项中属于“农学”著作的是
A.《九章算术》
B.《千金方》
C.《农政全书》
D.《梦溪笔谈》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7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