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史料是感知历史、解释历史的“媒介”,史料实证最能体现历史学科特征。2007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将南海海域发现的宋代沉船“南海1号”整体打捞出水,发现了大量文物。
(史料研读)
材料一 中国宋朝两浙路市舶司签发的(出海)公凭一件,公凭内容如下:今将自己船一只请集水手,欲往日本国转卖回货。自己船一只,纲首李充,梢公林养,杂事庄权,部领吴弟(及船员67人姓名)。
(图文证史)
材料二
从日本到非洲的许多国家,中国铜钱成为这些国家的“镇国之宝”,成为国际上一种很昂贵的、极受欢迎的硬通货。宋代铜钱书体是一篆一隶或一篆一楷,这样就产生对称美,因此宋钱的艺术价值比较高。


(2)提取材料二中关于宋代铜钱的信息。
(论从史出)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史料研读)
材料一 中国宋朝两浙路市舶司签发的(出海)公凭一件,公凭内容如下:今将自己船一只请集水手,欲往日本国转卖回货。自己船一只,纲首李充,梢公林养,杂事庄权,部领吴弟(及船员67人姓名)。
——摘编自《朝野群载》
(1)结合所学说一说宋朝市舶司的职责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分析宋朝海船出海需要向市舶司汇报哪些事项?(图文证史)
材料二
从日本到非洲的许多国家,中国铜钱成为这些国家的“镇国之宝”,成为国际上一种很昂贵的、极受欢迎的硬通货。宋代铜钱书体是一篆一隶或一篆一楷,这样就产生对称美,因此宋钱的艺术价值比较高。
——摘编自王瑜《宋代的铜钱出口》等


(2)提取材料二中关于宋代铜钱的信息。
(论从史出)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文明传承从未中断。
(文明的传承)
材料一 我国指南针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发明

①祖冲之发明的指南车(模型) ②司南(模型) ③针盘
(1)根据材料一,将指南针技术发展过程中的相关发明按照出现先后排序。(只写序号即可)
(文明的传播)
材料二 《四大发明传播路线示意图》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四大发明传播的过程和意义。(根据示例任选一项发明,指南针除外)
示例:选④指南针传播路线
指南针通过海上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文明的积淀)
材料三 (旧药物著作)名称多杂,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
(文明的传承)
材料一 我国指南针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发明

①祖冲之发明的指南车(模型) ②司南(模型) ③针盘
(1)根据材料一,将指南针技术发展过程中的相关发明按照出现先后排序。(只写序号即可)
(文明的传播)
材料二 《四大发明传播路线示意图》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四大发明传播的过程和意义。(根据示例任选一项发明,指南针除外)
示例:选④指南针传播路线
指南针通过海上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文明的积淀)
材料三 (旧药物著作)名称多杂,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
——《明史·李时珍传》
宋应星青年时曾考取举人,45岁以后不再追求科举功名,面对流民遍地的现实,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潘吉星《宋应星评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本草纲目》《天工开物》撰写过程的共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出其历史地位。
3.
2019年5月15日首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召开,北京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北京城也因其厚重的历史吸引着世界目光。某中学初一历史社团开展“走进北京”研学活动。
(研“北京史”)社团成员通过查阅资料整理北京城变迁史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周封黄帝后代于蓟,这是北京建城之始,距今(2019年)有3064年。
1153年金正式迁都至中都(今北京),为北京建都之始。
1271年元定都大都,元大都的最大特点在于结合地理条件进行设计:紧傍积水潭东岸,确定全城自北而南的中轴线。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修筑了北京外城,使北京城在平面上构成了特有的凸字形轮廓。
清朝统治者大规模地开发了北京城西北郊区的园林风景区,营建了“三山五园”,即万寿山、颐和园、圆明园等。清代皇帝在这里观览山水,处理朝政,成为与北京城中紫禁城并重的另一个政治中心。
①北京城历史悠久,其建城的历史可追溯到西周。
②北京城作为都城的历史是从金开始的。
③元大都是当时世界上的国际化大都市。
④明朝修外城墙,北京城轮廓由此形成凸字形。
⑤北京城西北的“三山五园”在清朝时是全国唯一的政治中心。
(说“北京话”)社团成员通过摘抄历史著作研究北京话的渊源

材料二 由于辽、金、元建都北京,大量的北方少数民族不断涌入现今的北京地区。为了方便交流,北京话开始迅速发展。通过元朝杂剧《西厢记》里“冷冷清清客店儿,风淅淅雨丝丝,雨儿零,风儿细,梦回时,多少伤心事”等语句,感受到北京话的生动性与简洁性。明代后,北京话再度开始了与中原和长江以南的各地汉语方言的大融合。清朝建立后,又掀起了与北京话与满语的融合。
(逛“北京城”)社团成员计划暑假组织“游览北京中轴线”的活动
材料三 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研“北京史”)社团成员通过查阅资料整理北京城变迁史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周封黄帝后代于蓟,这是北京建城之始,距今(2019年)有3064年。
1153年金正式迁都至中都(今北京),为北京建都之始。
1271年元定都大都,元大都的最大特点在于结合地理条件进行设计:紧傍积水潭东岸,确定全城自北而南的中轴线。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修筑了北京外城,使北京城在平面上构成了特有的凸字形轮廓。
清朝统治者大规模地开发了北京城西北郊区的园林风景区,营建了“三山五园”,即万寿山、颐和园、圆明园等。清代皇帝在这里观览山水,处理朝政,成为与北京城中紫禁城并重的另一个政治中心。
——摘编自侯仁之、邓辉著《北京城的起源与变迁》
(1)依据材料一,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直接从材料得出的,在括号内划“正确”;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的,在括号内划”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的,在括号内划“○”。①北京城历史悠久,其建城的历史可追溯到西周。
②北京城作为都城的历史是从金开始的。
③元大都是当时世界上的国际化大都市。
④明朝修外城墙,北京城轮廓由此形成凸字形。
⑤北京城西北的“三山五园”在清朝时是全国唯一的政治中心。
(说“北京话”)社团成员通过摘抄历史著作研究北京话的渊源

材料二 由于辽、金、元建都北京,大量的北方少数民族不断涌入现今的北京地区。为了方便交流,北京话开始迅速发展。通过元朝杂剧《西厢记》里“冷冷清清客店儿,风淅淅雨丝丝,雨儿零,风儿细,梦回时,多少伤心事”等语句,感受到北京话的生动性与简洁性。明代后,北京话再度开始了与中原和长江以南的各地汉语方言的大融合。清朝建立后,又掀起了与北京话与满语的融合。
——摘编自刘勇等著《北京历史文化十五讲》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京话的特点。(逛“北京城”)社团成员计划暑假组织“游览北京中轴线”的活动
材料三 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梁思成
(3)结合上图写出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两处历史景观名称。2.选择题- (共21题)
15.
有同学研究清朝历史时整理出如下史实,据此推断他的研究主题是
①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②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
③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④中俄雅克萨之战
①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②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
③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④中俄雅克萨之战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
C.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 |
D.民族交融的不断加深 |
17.
史实与结论一致是历史理解的基础,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史实 | 结论 |
A | 北宋开封城内有很多娱乐场所“瓦子” | 开封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
B | 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 | 元朝建立 |
C | 1727年,清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 | 清朝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
D | 晋商、徽商是清代著名的商帮 |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 |
A.A |
B.B |
C.C |
D.D |
23.
下图描绘的是南亚某国使臣向明朝政府进贡的奇珍异兽,朝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结合所学推测此事可能发生在


A.马可·波罗来中国时 |
B.清军入关之时 |
C.明朝迁都北京之前 |
D.郑和下西洋之后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7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