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378661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7/17

1.综合题(共4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

材料二 桧……言飞孤军不可久留,乞令班师。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飞愤惋泣下,东向再拜曰:“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宋史》卷365

(1)材料一中的诗讽刺的是哪朝统治者?诗歌中的“杭州”“汴州”各指什么地方?
(2)此诗讽刺的是该朝统治者怎样的丑态?
(3)说出材料二中的一位抗金将领和一个投降派的名字。这位抗金将领为什么受到人民的尊敬?
(4)秦桧和宋高宗令“飞”班师后,与金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什么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朝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立机构管理海外贸易。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材料二:1793年,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助)外夷(外族、外国或外国人)货物以通有无。”
(1)根据材料一,分析指出宋朝政府对待海外贸易的态度,并指出当时设置的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
(2)材料二乾隆皇帝在对外贸易问题上持什么看法?基于这样的看法,清朝实行的是怎样的外贸政策?有何严重后果?
3.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历代中央政府为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采取了有效的措施进行管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请回答:
(1)据图一指出,为巩固统治,元朝是如何强化对地方的行政管理的?
(2)图二中的C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指出我国古代中央政府对该地区进行有效管辖最早设置的机构名称。并说明清朝乾隆时期面对该地区贵族的叛乱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3)为加强对图二中A地的管辖,清政府除在当地册封宗教首领外,还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加强对该地区的管理?清朝在图二中B地签订了中俄第一个边境条约,请写出该条约的名称。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关系和国家发展”之间的联系。
4.
科举制度在我国沿用了千年以上,它不仅在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日本、朝鲜等国,乃至西方的制度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请回答:
(1)我国科举制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它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2)唐朝谁对它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创立殿试制度。
(3)明朝时,科举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4)你怎样评价我国的科举制度?

2.选择题(共33题)

5.
为了传承民族文化,彰显民族特色,我国增设清明节、端午节等为法定节假日。事实上,这些节日在宋代就有了,那时候最受重视的节日是
A.春节(元旦)
B.清明节
C.中秋节
D.端午节
6.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由于蒙古帝国的兴起,陆上贸易发生了一场大变革。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一个政权横跨欧亚大陆,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西伯利亚到波斯湾。”在我国历史上,蒙古族曾经建立了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A.秦始皇
B.忽必烈
C.阿骨打
D.成吉思汗
7.
培根在评述中国古代文明的三项成果时曾说:“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的事物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字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材料中的“三种东西”是指
A.甲骨文、火药、指南针
B.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C.造纸术、指南针、火药
D.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8.
元朝忽必烈接受了一位贤士的建议,逐渐学会了更多地依赖汉人及其制度来治理国家,主要表现是
A. 推行重农政策
B. 下令合并州县
C. 重用汉族官吏
D. 设立驻藏大臣
9.
现在网上颇为流行历史穿越小说。假如小明同学成功穿越,到了古代一个都城,这里人烟稠密、商业繁荣,读书人在茶楼酒肆高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几个商人用纸币交易大宗丝绸生意,索取“岁币”的契丹和西夏使者纵马狂奔,全不顾在“瓦肆”游玩的百姓的安全,路人脸上显出愤愤之色。据此可推断,小明应该是穿越到了( )
A. 唐都长安 B. 北宋东京
C. 南宋临安 D. 元朝大都
10.
宋辽议和、宋夏议和从本质上看,反映了
A.北宋政府腐败无能,软弱可欺
B.宋、辽和西夏都想在三个政权并立中趋利避害
C.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繁荣的主流民族关系
D.三个政权谁都吞并不了谁
11.
宋元时期,中外交通发达,交往频繁。下列有关宋元时期的中外交通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外交通发达的前提是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发展。
B.中国的创造发明对亚非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等也传到中国。
C.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
D.可通往日本、高丽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
12.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描写的传统节日是
A.元宵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
D.春节
13.
南宋著名文人、政治家周必大在给朋友的信中记录了这样的事:“近用沈存中法,以胶泥铜版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信中所说的“沈存中法”是指
A. 造纸术
B. 雕版印刷术
C. 活字印刷术
D. 指南针
14.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经过27年的研究,写成了190多万字的《本草纲目》,这本书
A.成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B.是一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
C.是我国最早介绍西医学的著作
D.奠定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基础
15.
“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摆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反映了
A.魏晋以来权贵子弟把持高官
B.隋朝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C.唐朝时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D.明朝时采取八股取士的弊端
16.
下列各项中,与明朝灭亡有直接关系的是
①朝政腐败,宦官擅权
②土地兼并严重
③朝廷征派苛捐杂税
④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⑤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⑥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⑥
17.
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然而明初的科举制度却成为中国文化的一次“厄运”。这主要是因为
A.考试随意发挥见解
B.打破了门第的限制
C.采用八股取土
D.形式灵活多样
18.
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天工开物》的作者是
A.宋应星
B.李时珍
C.贾思勰
D.徐光启
19.
“明月有时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帝时的一位进士因写这两句诗而被斩首。这主要反映了清朝
A.设立特务机构
B.沿用廷杖制度
C.实行八股取士
D.制造文字狱
20.
史学家赵翼在描述我国古代某机构职能时说:“即承旨诸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该机构反映了
A.古代制度的成熟
B.专制皇权的强化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地方权力的削弱
21.
下列有关明清时期我国社会状况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中华帝国的最后一个繁荣时期出现
B.手工业兴盛,商业发达,形成商帮
C.传统的农耕社会并未发生变化
D.康乾盛世的帝王依然坚持“重农主义”,大兴文字狱
22.
2017年高考作文题《你所认识的中国》引起社会极大关注。清朝时期,有一位考官因出了一道“维民所止(其中“维”与“止”被指去掉雍正的头)”的试题而丢官丧命。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
A.焚书坑儒
B.独尊儒术
C.八股取士
D.大兴文字狱
23.
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处理军政大事。关于军机处的认识正确的是
A.军机大臣由议政王大臣会议选派
B.军机大臣有军国大事的决定权
C.军机处的设置降低了办事效率
D.军机处的设置,使皇权进一步加强
24.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繁荣的封建文化更是引领世界文明进程。但近代中国落伍了。造成近代中国落伍的内外原因有
①腐朽封建制度的阻碍
②列强的侵略与掠夺
③封建统治者封闭保守、固步自封
④中华民族创新源泉枯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5.
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有自己鲜明的时代主题。如果把“锦衣卫、东厂、西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那么这个单元的主题应是
A.特务统治的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文化专制的加强
D.专制集权的强化
26.
下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从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A.水陆交通发达
B.边境贸易繁荣
C.城市中坊市分罝
D.商业市镇兴盛
27.
清朝前期人口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在当今世界也同样存在,即
A.交通拥堵问题
B.大量的人口流动与迁移
C.就业就医问题
D.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28.
清朝康熙到乾隆年间,经济迅速恢复,国力空前强盛,史称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29.
清朝统治者对民间工商业的发展采取了
A.扶持政策
B.提倡政策
C.限制政策
D.中立政策
30.
“晋商北走边疆,东渡东瀛,南达南洋,开辟出一条以山西、河北为枢纽,北越长城、蒙古,直达俄境西伯利亚、彼得堡及莫斯科的国际商道,由此步入了辉煌时期。到了清朝,晋商已成为国内势力最雄厚的商帮。辛亥革命后晋商几乎销声匿迹。”从材料中不能提取到的信息是
A.晋商经商的范围非常广
B.晋商开创了国际贸易获利巨大
C.晋商最牛的一个商业行当是票号
D.晋商贸易中枢是山西和河北
31.
下列关于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叙述不正确的是
A.清初统治者重视农业,鼓励垦荒促进经济发展
B.出现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C.人口的增长,反映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
D.人口的增长,加重了社会负担,阻碍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和边疆地区经济的
32.
清朝前期统治者们认为“国之大计”是
A.发展工业
B.鼓励商业发展
C.促进人口增长
D.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33.
康乾盛世后不久,一方面“无业游民,数百万计居于川楚深山老林”,另一方面“地主田虽买,无人为耕”这段话反映了
A.人口剧增
B.耕地面积增加
C.土地兼并恶性发展
D.重农抑商
34.
19世纪,全世界有十个拥有五十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有六个。这个现象说明
A.唐朝农业非常发达
B.明清时期商业发达
C.元朝民族进一步融合
D.北宋时期对外贸易发达
35.
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史景迁说:“如果要交朋友我会选择康熙皇帝……他有帝国设计,他也是第一个一对一接见西方人的皇帝。”下列各项与康熙帝的“帝国设计”有关的是
①组织雅克萨反击战
②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③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④设立军机处
A.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36.
“文字狱”主要压制打击的是
A.督抚大员
B.王公贵族
C.知识分子
D.分裂势力
37.
清朝政府采取措施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下列选项与此无关的是
A.设置西域都护B.设立驻藏大臣
C.确立册封达赖、班禅制度D.制定“金瓶掣签”制度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3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4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