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商业发展呈现出各自的特点。
材料一 唐朝前期,国家统一。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唐朝的商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尤其是唐太宗实行轻摇薄赋的政策,几乎不收取商业税,进一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材料二 唐朝前期长安城中最繁华的地方是西市。西市内出售货物的店铺称“肆”,而经营同类货物的“肆”集中在同一区域,称“行”。政府监督管理市场的机构——市署,在西市的正中心,四周还有商人存放和批发货物的邸店。

材料三 宋代随着商业需求增长,宵禁和固定市场交易地点被取消,各种店铺遮布城市大街小巷,甚至有些店铺“通晓不绝”,还出现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由于商业竞争激烈,有的店铺为招揽生意开始以广告的方式宣传自己的商品。繁荣的商业不仅极大地丰富和便利了人们的生活,还为政府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商业税成为宋代后期重要的财政来源。
材料四 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贸易也是当时商业贾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宋朝在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见下图)。但是这些交易不很稳定,双方处于战争状态时就必然关闭榷场,这直接影响双方贸易的进展。

材料五 清朝出现以地域为中心,血缘、乡谊为纽带的商人群体——商帮。他们行走四方,长途贩运,不畏艰辛。商帮有自己的规范,如安徽商人朱文炽经营茶叶,每当出售的新茶过期,总是在交易契约上注明“陈茶”二字,以示不欺。另外,其经营方式常“用奇胜”,不落俗套。
材料一 唐朝前期,国家统一。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唐朝的商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尤其是唐太宗实行轻摇薄赋的政策,几乎不收取商业税,进一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出唐朝前期商业发展的原因。材料二 唐朝前期长安城中最繁华的地方是西市。西市内出售货物的店铺称“肆”,而经营同类货物的“肆”集中在同一区域,称“行”。政府监督管理市场的机构——市署,在西市的正中心,四周还有商人存放和批发货物的邸店。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2)依据材料二,写出唐朝长安城西市中“市署”的位置 。(从图中选序号)概括西市商业活动的特点。材料三 宋代随着商业需求增长,宵禁和固定市场交易地点被取消,各种店铺遮布城市大街小巷,甚至有些店铺“通晓不绝”,还出现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由于商业竞争激烈,有的店铺为招揽生意开始以广告的方式宣传自己的商品。繁荣的商业不仅极大地丰富和便利了人们的生活,还为政府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商业税成为宋代后期重要的财政来源。
——摘编自杭侃(中华文明传真)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出宋朝城市商业繁荣的表现。说出宋朝商业发展的影响。材料四 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贸易也是当时商业贾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宋朝在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见下图)。但是这些交易不很稳定,双方处于战争状态时就必然关闭榷场,这直接影响双方贸易的进展。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
(4)依据材料四,说出宋朝与辽、西夏的贸易地点在地理分布上的特点。说出影响这种贸易的主要因素。材料五 清朝出现以地域为中心,血缘、乡谊为纽带的商人群体——商帮。他们行走四方,长途贩运,不畏艰辛。商帮有自己的规范,如安徽商人朱文炽经营茶叶,每当出售的新茶过期,总是在交易契约上注明“陈茶”二字,以示不欺。另外,其经营方式常“用奇胜”,不落俗套。
——摘编自吴慧《商业史话》
(5)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朝商帮发展的原因;并举出当时一个商帮。
2.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
材料一 唐朝时期从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和亲吐蕃,到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唐蕃双方举行会盟,先后在长安和拉萨立碑,吐蕃与唐朝之间因联姻而形成了“甥舅”关系。唐朝的蔬菜种子、茶叶等传入吐蕃,西藏地区的香、药都传入到内地,对我国古代医学发展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材料二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新的大一统时期。以下是中央政府与西藏地区关系的史实: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表格①处的机构名称。说出元朝中央政府与西藏地区的关系。
材料三 清朝政府与西藏地区关系的史实: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将表格中①处填写完整。说出材料三反映出清朝中央政府与西藏地区关系发展的趋势。
材料一 唐朝时期从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和亲吐蕃,到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唐蕃双方举行会盟,先后在长安和拉萨立碑,吐蕃与唐朝之间因联姻而形成了“甥舅”关系。唐朝的蔬菜种子、茶叶等传入吐蕃,西藏地区的香、药都传入到内地,对我国古代医学发展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摘编自张云《多元一体国家中的西藏》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出唐朝对吐蕃采取的主要政策;并分析这些政策的影响。材料二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新的大一统时期。以下是中央政府与西藏地区关系的史实: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表格①处的机构名称。说出元朝中央政府与西藏地区的关系。
材料三 清朝政府与西藏地区关系的史实: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将表格中①处填写完整。说出材料三反映出清朝中央政府与西藏地区关系发展的趋势。
3.
科举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材料一 科举制从创立之初就采用自由报考的办法,与以往士子被动的等待举荐入选有本质区别。而考试成绩是取舍的主要依据,且是竞争性的差额考试,之前一般是非竞争性的等额录取。从选人标准上将具体且有标准化衡量尺度的文化知识作为考试内容,相比之前以名望等模糊标准这又是进步。
材料二 宋太祖“黄袍加身”夺取政权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协助他登上皇位的将领实权予以削夺。为了填补这些武将留下的空缺,统治者将目光转向普通知识分子。因此通过科举选拔文官成为强化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北宋前期科举次数与录取进士人数统计表:

材料三 清代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人物高翰林,在夸耀他个人考中第一名举人的经验时说:“小弟乡试的那三篇拙作,没有一句话是杜撰,字字有来历,所以才得侥幸。”强调八股文在内容和词句上都要求纯而又纯,绝不许掺杂半点脱离或违背“四书”“五经”和朱熹《集注》的杂质,词句要绝对工整。
材料四 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材料一 科举制从创立之初就采用自由报考的办法,与以往士子被动的等待举荐入选有本质区别。而考试成绩是取舍的主要依据,且是竞争性的差额考试,之前一般是非竞争性的等额录取。从选人标准上将具体且有标准化衡量尺度的文化知识作为考试内容,相比之前以名望等模糊标准这又是进步。
——摘编自赵家冀等《中国教育通史·隋唐卷》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出创立科举制的朝代。与以前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有何进步之处。材料二 宋太祖“黄袍加身”夺取政权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协助他登上皇位的将领实权予以削夺。为了填补这些武将留下的空缺,统治者将目光转向普通知识分子。因此通过科举选拔文官成为强化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北宋前期科举次数与录取进士人数统计表:

——摘编自李兵《科举:不只是考试》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宋朝前期科举制的发展。说出材料二体现了宋朝怎样的政策。分析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材料三 清代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人物高翰林,在夸耀他个人考中第一名举人的经验时说:“小弟乡试的那三篇拙作,没有一句话是杜撰,字字有来历,所以才得侥幸。”强调八股文在内容和词句上都要求纯而又纯,绝不许掺杂半点脱离或违背“四书”“五经”和朱熹《集注》的杂质,词句要绝对工整。
——摘编自朱泽吉《吴敬梓对清代文化专制主义的批判》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出明清八股取士的特点及危害。材料四 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孙中山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说出孙中山对科举制度的态度。谈谈你对科举制度的看法并说明理由。2.选择题- (共19题)
10.
军机大臣处理的政务都是皇帝交办的,若皇帝不交办事务,他们就无事可做,无权可用。材料体现出
A.军机大臣的权力完全源于皇帝 |
B.军机处的设立不利于加强皇权 |
C.军机处有非常严格的保密制度 |
D.军机大臣处理政务时有决策权 |
14.
清朝曾强迫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并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对这一政策说法正确的是
A.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内经济发展 |
B.使清朝彻底摆脱了外来侵略的威胁 |
C.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的发展进程 |
D.符合了当时中国的国情和发展趋势 |
17.
随郑和出行的马欢、费信等人著有《瀛涯胜览》《星楼胜览》等书,记载了沿途各国自然和人文状况。这说明郑和下西洋
A.丰富了国人的海外知识 |
B.次数多且船队规模浩大 |
C.提高明朝的地位和威望 |
D.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