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大一统”情怀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疆、西藏、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材料二 明朝中期至清朝前期,我国边疆危机主要来自外来侵略和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叛乱。外来侵略有三次,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叛乱有两次。
(1)请写出材料一表格中A、B、C、D、E处应填入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举出明清时期抗击外来侵略和平定地方分裂势力叛乱的历史事件各一例。
(3)党的十九大掀开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但是目前祖国尚未完全统一。“台独分裂势力”还很猖獗;以十四世达赖为首的“藏独”势力还在进行图谋“西藏独立“的分裂活动。结合上述材料及问题,简单谈谈你对维护国家统一的看法。
材料一 新疆、西藏、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地区 | 史实 |
新疆 | 西汉: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 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A)管辖新疆地区。 |
西藏 | 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吐蕃,唐蕃关系日益密切。 元朝:设(B),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清朝: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C)。 |
台湾 | 三国时期: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元朝:设(D),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清朝:1684年,设置(E),隶属福建省,巩固了祖的东南海防。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
材料二 明朝中期至清朝前期,我国边疆危机主要来自外来侵略和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叛乱。外来侵略有三次,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叛乱有两次。
(1)请写出材料一表格中A、B、C、D、E处应填入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举出明清时期抗击外来侵略和平定地方分裂势力叛乱的历史事件各一例。
(3)党的十九大掀开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但是目前祖国尚未完全统一。“台独分裂势力”还很猖獗;以十四世达赖为首的“藏独”势力还在进行图谋“西藏独立“的分裂活动。结合上述材料及问题,简单谈谈你对维护国家统一的看法。
2.
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加强对外交往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西汉丝绸之路示意图 图2唐代对外交通路线图 图3明代对外交通路线体图
材料二 明朝前朝,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为了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加强与海外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诸国。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先后7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比欧洲航海家远航印度和美洲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材料三 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
材料四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4)当前,美国总统特朗普政府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材料一



图1西汉丝绸之路示意图 图2唐代对外交通路线图 图3明代对外交通路线体图
材料二 明朝前朝,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为了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加强与海外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诸国。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先后7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比欧洲航海家远航印度和美洲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摘编自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指出两则材料体现了当时我国都实行了什么外交政策?并归纳出两则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什么共同作用?材料三 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
——《海上丝绸之路》
(2)依据材料三,写出唐中后期海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的原因。宋朝政府设立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材料四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函
材料五 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力量,曾厉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清朝收复台湾后,曾放松海禁,开放澳门、漳州、宁波、云台山(即今连云港)四处为对外贸易港口,准许外国商船前来交易。后来,由于外商在中国沿海进行不利于清朝的非法活动,清政府只允许他们在广州一处进行交易。——摘自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3)根据材料四、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归纳出清朝前期实行的外交政策。该政策对中国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4)当前,美国总统特朗普政府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2.选择题- (共16题)
4.
《东京梦华录》记载:“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50余座,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学习和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文化 |
B.北方人迁到江南,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
C.城市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
D.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 |
8.
明朝中后期的一些科技巨著附有大量插图,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性资料。如下图插图最有可能出自



农作物加工图 陶瓷制作图 煤炭采掘图



农作物加工图 陶瓷制作图 煤炭采掘图
A.《齐民要术》 |
B.《天工开物》 |
C.《本草纲目》 |
D.《农政全书》 |
9.
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明清时期阶段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
C.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
D.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
10.
“郑和这次远航共有船只六十二艘……每船可容千余人……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只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舰队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材料表明“郑和这次远航”的特点不包括
A.利润丰厚 |
B.规模较大 |
C.技术先进 |
D.和平交往 |
12.
“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明初的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是
A.注重考查诗赋 |
B.打破门第限制 |
C.采用八股取士 |
D.考生任意发挥自己的见解 |
15.
“在清军对台湾已形成大兵压境的有利态势下,以郑克塽为首的郑氏集团终于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五日)完全接受了清政府的和谈条件,放弃抵抗企图,向清政府缴械投诚。十三日,施琅率清军在台湾登陆,接管台湾全境。这表明清政府的对台策略是
A.依靠压倒性武力统一台湾 | B.以政治和谈方式统一台湾 |
C.借助外国的武力统一台湾 | D.武力威慑与政治招抚并用 |
16.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军机处设置一事的历史记述,根据“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的史学研究方法,能够被认为的共同历史事实是军机处
记述 | 出处 |
“雍正十年,用兵西北……始设军事房,后改军机处。” | 《清史稿》 |
“雍正七年六月始设军机房,十年三月改称办理军事处。" | 《军机大臣年表》 |
A.因战事而设 |
B.设于雍正十年 |
C.强化了君权 |
D.设于雍正年间 |
17.
清朝时期.西藏用灵童“转世”的办法确定达赖和班禅的继承人。为了避免纷争,清朝建立了企瓶掣签制度。中签的“灵童”,经清政府批准,才能成为新一代的达赖或班禅。这表明金瓶掣签制度
A.主要是为了明确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的中等地位 |
B.规定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
C.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转此的监督和任授权力 |
D.划分了达赖、班禅的管理权限和管理区域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