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具有创新精神的民族,让我们与历史进行亲密接触,寻找其中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制度篇)
材料一: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摘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材料一中评论的科举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制度在选官标准方面的创新性。
材料二: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行省制度的重要作用。
(经济篇)
材料三:见下图。
(3)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请说出材料三中的生产工具的名称,介绍其主要功能。
(4)综合上述问题,你对创新有了怎样的认识?
对外交往是一个国家实力的展示,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的开明使唐朝成为世界上强大的帝国之一,唐文化远播于世界,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也使中华文明吸收了发展营养,使唐朝文明更加辉煌。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学参考书
材料二: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船队每到一处,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与当地官府和商人开展贸易。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马克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对外交流的典型事例一例。
(2)依据材料二,指出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前提。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郑和下西洋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与外界隔绝”采取了什么对外政策?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贯穿我国封建社会的始终,历代统治者均采取各种措施对此加以发展与完善。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明代某皇帝采取的统治措施
材料二:故宫的某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如下图),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材料三:乾隆帝时,大臣胡中藻的诗句中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了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
(1)材料一中的措施是哪位皇帝采取的?写出一点他在中央采取的统治措施?
(2)材料二中的“偏房”是指清朝的什么统治机构?该机构的设立有何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统治者为加强君主专制采取的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导致的严重后果是什么?
(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怎样的?
2.选择题- (共14题)
时间 | 民族 | 领导人 | 国号 |
10世纪初 | 契丹 | 耶律阿保机 | 辽 |
960年 | 汉族 | 赵匡胤 | 宋 |
11世纪前期 | 党项 | 元昊 | 西夏 |
A.早期国家的产生 |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
C.民族政权的并立 |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
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 B.宋朝的武将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指挥军队作战 |
C.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 D.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
①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建立后金
②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
③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
④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③ | C.①③②④ | D.①④③② |
A.抗击对象——荷兰殖民者 | B.作战军队——戚家军 |
C.重大战役——台州九战九捷 | D.作战结果——东南沿海倭患基本解除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
B.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
C.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
D.清朝中期以来的腐败现象 |
A.八股取士制加强了皇帝选官的权力 | B.八股取士制扩大了官吏选择的范围 |
C.八股取士制禁锢了思想,阻碍社会进步 | D.八股取士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