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益阳市、湘潭市2018届高三9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78584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9/28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人眼里,法即是刑,是镇压手段,是用以维护封建国家的工具,而忽略对个体权利的追求。君主始终掌握最高立法权,皇帝诏敕往往直接成为法律,皇帝可修改或废止法律,形成了以维护皇权为核心的统一适用的法律体系,这在西方封建时代是不曾有过的。在西方,以古希腊、罗马法为代表,在起源时就被看作社会关系的调节者,是一种确立权利义务的准则和保障权利义务的手段。尤其在古罗马法中已包括了大量的私法规定和私法学说,而古雅典法律,则根据民主原则,规定凡是多数公民要求做的,政府必须去做,多数公民反对的,政府就不能去做。
——摘编自杨明霞《古代中国与西欧法起源的法律价值观之比较研究》
材料二 吾国(《临时约法》)所以舍总统制而行内阁制者,则以数千年来专制之政治阴驱潜率,蒂固根深,已种毒于人心而莫由拔,今一旦覆专制,立共和,毅然决然采用内阁制,盖所以防专制之复生,立法命意至为深远。法人初行民政,亦群相顺手曰:专制之恶魔去矣,世人可食自由之福也!无何拿破仑一世出,而共和颠覆;无何拿破仑三世出,而帝政再兴。则以当时总统之权过大,故由共和而变帝政,再由帝政而变王政,全国縻乱……。今吾国之政制师效法人,盖以吾国专制之流毒已数千年,实与法国国情大相吻合。
——摘编自《论内阁制二),《民立报》(1913年1月10日)
注:《民立报》为当时国民党机关报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华法系与古希腊、罗马法产生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舍总统制而行内阁制”的原因并简要评述近代前期中国的宪政实践。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人比最大的财富都更值得珍惜”这一名言是所有重商主义著作家共同的精神财富。他们把人当作实现国家权力和荣誉的一种手段,以臣民的数量去衡量国王的伟大,相信人口众多会增加一个国家的力量,人口的增长被当做社会和经济进步的基础。以人口的多少来衡量国家的强弱……重商主义者更看重当代人口的增加,为了使国家不至于因为人口衰退而遭到损害,政府需要有意识地采取促进人口增长的政策。首相小皮特(1759~1806)曾提出过一个新的济贫议案,企图通过对幼儿进行大量补助的措施,以达到增加人口的目的。
——俞金尧《英国18世纪人口和发展的学术史回顾》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相对于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节育和控制人口数量问题并未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政府对其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由于受传统生育观念的长期影响,我国广大群众的节育思想淡漠。封建多子多福思想深入人心,“人多力量大”无形中也成为当时的主流生育观。
——徐露《建国以来我国的人口政策与家庭变革》
(l)根据材料,概括18世纪英国和建国之初的中国主流人口观念的相同点及人口政策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对上述人口政策的认识。

2.单选题(共13题)

3.
梭伦立法改革规定不关心政治的人将丧失公民权。为了达到法定出席人数,雅典的公民就经常被警奴用浸过湿漆的鞭子赶往公民大会会场。这些情况从侧面反映出
A.频繁政治活动导致公民厌恶
B.雅典民主政治强调公民平等
C.雅典公民必须履行参政义务
D.雅典民主政治衰落的必然性
4.
古罗马法律规定公民对官员的惩罚决定拥有上诉权。公元前509年《瓦勒里法》规定“任何执政官不得处死或鞭笞已经提出申诉的罗马市民”。这反映出在当时的罗马
A.通过立法手段限制官员的权力
B.少数法学家垄断立法和司法活动
C.政治对话的方式取代了暴力镇压
D.行政实践中注重保护公民权利
5.
1774年,首届大陆会议接受了“平均代议”原则,洲不论大小,在邦联政治生活中的决策能力相同。而1787年制宪会议围绕“比例原则”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但最终确立了在参众两院实施“双重分配”的原则。这一转变
A.表明美国最终放弃了邦联体制
B.有助于推动美国各州宪政改革
C.推动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建立
D.解决了集体决策权力分配问题
6.
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战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
A.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B.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C.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D.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
7.
美国军事史学家塞穆尔·格尔斯曾指出:“他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能够战胜途中大自然好像决意要阻挠他们前进而向他们提出的一切挑战;能够击败下定决心要消灭他们的敌人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边行军边打仗;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B.红军长征
C.开辟敌后战场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8.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实现人民民主政治的形式进行了不懈探索。对表中说法正确的是
时期
制度名称
国民革命时期
农民协会和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制度
土地革命时期
苏维埃代表会议制度
抗日战争时期
参议会制度和三三制
解放战争时期
各界(各级)人民代表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都缺乏广泛代表性
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都具有独创性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建国以前就已经开始萌芽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
9.
朝鲜战争中,苏联选择了旁观;柏林墙危机中,美国保持了冷静;古巴导弹危机中,苏联做出了退让。这反映出二战后美苏两国
A.在争霸中相互妥协与克制
B.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的政策
C.互相尊重对方的利益要求
D.军事克制是双方未发生热战的主要原因
10.
东汉章帝建初元年诏令:“流人欲归本者,郡县其实禀,令足还到,听过止官亭,无雇舍宿。长吏亲躬,无使贫弱遗脱,小吏豪右得容奸妄。”这说明当时
A.流民问题严重
B.最高统治者希望从根本上解决豪强地主对土地的兼并问题
C.王朝采取措施保证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D.地方政府的勤政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11.
明清时期手工作坊主赚钱后多买田置地,18世纪的英国商人在经商致富后第一件要做的事也是在乡村购买田地或与土地贵族联姻。导致这种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A.土地贵族掌握政权
B.农业收入稳定
C.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12.
下图为1838年英国纺织工业中工人构成图。以下解读最准确的是
A.圈地运动刺激农业人口流向城市
B.人们就业观念发生改变
C.英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D.机器生产对体力和技能的要求低
13.
中国各区域港口进出口贸易值占全国的百分比(%)表
 
东北
华北
上海
长江流域
华南
1895年
1.7
5.2
51.1
2.1
39.9
1931年
17.0
17.1
34.2
13.7
17.9
 
能够说明表中数据变化的应是
A.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中国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均衡发展
D.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到中国
14.
下图反映了19世纪60∽80年代中国棉布、棉纱进口的变化。以下说法能够对这一变化作出最合理解释的是
A.棉纱进口增多影响棉布生产
B.列强暂缓对华经济侵略
C.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D.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15.
《激荡三十年》中写道:“在1983年之前,政府明令不允许私人买汽车跑运输,一个今天已经消失的经济犯罪名词——‘投机倒把’在当时是一个很严重的罪名。”之后,“投机倒把”的罪名被“长途版运”所替代。出现这种变化得益于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对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发展乡镇企业,农民离土不离乡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