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演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赵匡胤)问赵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也,天下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1)材料一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哪位帝王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制度?他的统治历史上称之为什么?
(2)依据材料二,指出宋初统治者主要想解决前朝留下来的什么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宋初采取了哪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军事、政治各一例)?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是什么?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表现是什么?
(4)以上材料表明中国古代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材料一:

材料二:(赵匡胤)问赵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也,天下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
材料三: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史纪事本末》
请回答:(1)材料一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哪位帝王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制度?他的统治历史上称之为什么?
(2)依据材料二,指出宋初统治者主要想解决前朝留下来的什么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宋初采取了哪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军事、政治各一例)?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是什么?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表现是什么?
(4)以上材料表明中国古代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2.
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倡导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合作架构,坚定不移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唐朝中外交往》图

材料二:隋唐时期,由于西域战火不断,陆上丝绸之路被战争所阻断,海上丝绸之路代之而兴。唐宋代时期,伴随着我国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我国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及至非洲大陆航路的纷纷开通与延伸,海上丝绸之路终于替代了陆上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材料三:历史上,中国很早就通过海洋与周边国家进行人文交流和贸易往来,但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历史上我们对海权的认识不够,海洋意识不强。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说出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终于替代了陆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举出古代中国通过海洋“与周边国家进行人文交流和贸易往来”的一个重要事例。
(4)依据材料四,指出清朝采取的对外政策的名称。?并依据材料四概括指出该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对比汉唐到明清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及其影响,你认为这对我国当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何启示?
材料一:见下图《唐朝中外交往》图

材料二:隋唐时期,由于西域战火不断,陆上丝绸之路被战争所阻断,海上丝绸之路代之而兴。唐宋代时期,伴随着我国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我国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及至非洲大陆航路的纷纷开通与延伸,海上丝绸之路终于替代了陆上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材料三:历史上,中国很早就通过海洋与周边国家进行人文交流和贸易往来,但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历史上我们对海权的认识不够,海洋意识不强。
——外交部亚洲司司长罗照辉论“2012中国的亚洲外交”
材料四: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说出唐朝时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具体到达的地方?(2)根据材料二,概括说出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终于替代了陆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举出古代中国通过海洋“与周边国家进行人文交流和贸易往来”的一个重要事例。
(4)依据材料四,指出清朝采取的对外政策的名称。?并依据材料四概括指出该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对比汉唐到明清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及其影响,你认为这对我国当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何启示?
2.选择题- (共22题)
5.
《宋史纪事本末》载,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宋太祖)宴于后苑,酒酣,从容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彦超喻意,即前奏曰:“……乞骸骨,归田园,臣之愿也。”材料中宋太祖之“意”是
A.准备赏赐开国宿旧 |
B.鼓励诸藩为国操劳 |
C.表白歉意,抚慰群臣 |
D.暗示他们自解兵权 |
6.
归纳比较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对宋辽、宋夏之间的“议和”归纳比较学习后,下列选项不属于他们共同点的是
A.结束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
B.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 |
C.辽、西夏都与大宋约为兄弟之国 |
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共处 |
7.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四颗璀灿的明珠,奏出了唐宋元明清时代艺术的最强音,形成一条中国文化内在美的主线、美的历程。下列关于这“四颗明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唐朝诗人白居易提倡诗歌要更多地反映现实生活,达到教育的目的 |
B.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在宋代时出现并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 |
C.元曲由杂剧和散曲组成,元杂剧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熔于一炉 |
D.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不具有明显的反封建思想 |
10.
下面是南宋地方官就江南经济发展情况向朝廷作的汇报,情况属实的是
①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②南方的丝织业超过北方
③南宋的海船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
④中国商船已远达非洲东海岸
①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②南方的丝织业超过北方
③南宋的海船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
④中国商船已远达非洲东海岸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12.
1558年,倭寇攻掠福建长乐城,城崩二十余丈,居民数千“少壮守阵,老稚女运砖石”,终于击退倭寇。这一史实说明
A.抗倭是人民的一致要求 |
B.戚继光发动人民抗倭 |
C.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
D.人民起义抗倭反明 |
16.
明朝中后期,以市井芸芸众生为主人公的世情小说勃兴,这些作品,有的描绘小手工业者之间真诚互助的新型职业道德,有的宣扬蔑视金钱等级、贵在知心互重的婚恋观念,也有的歌颂商人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理想。这段材料表明世情小说勃兴与下列哪一现象密切相关?( )
A. 民族矛盾尖锐 B. 皇权高度膨胀
C. 工商业市镇繁荣 D. 近代科学传入
A. 民族矛盾尖锐 B. 皇权高度膨胀
C. 工商业市镇繁荣 D. 近代科学传入
17.
刘军同学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准备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他从图书馆借来了《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等书。下列最可能成为论文标题的是
A.浅议清朝的民族关系 |
B.试论清朝的对外关系 |
C.简论清朝的文化专制 |
D.略谈清朝的君主专制 |
18.
唐、宋元时期,我国对外交流十分活跃,大批外国学者来到中国,或经商致富,或学习求成,明清以后,中外交流一改前朝,逐渐冷落。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是
A.闭关政策的推行 |
B.民族压迫政策的推行 |
C.中国政局动荡 |
D.航海事业衰落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